书城艺术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18152800000048

第48章 修炼郭富城

香港导演谭家明阔别影坛十七载后以《父子》重新启动,上映第一天便有很不错的票房,以文艺片来说,未尝不是个小奇迹。我坐在近乎全满的IFC百老汇(香港票价最贵的影院)里,感受到银幕下流动着颇为奇异的气氛:想知道谭家明是否宝刀未老的人不是没有,来看郭富城的金马影帝荣誉是否实至名归者也大有人在,但似乎更多人想看到——或正确地说,潜意识想看到的,是“男人”,真正的男人,Man。

Man本来只是个中性的名词,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荷里活文化所提倡的《超人》、《洛奇》、《未来战士》,史泰龙与阿诺德·施瓦辛格等符号进入了人们的意识,它便从名词变成形容词。今天我们在陈述某人很Man时,其实不只说他很男性化,而是他具备了某些银幕形象的特质,也就是说,即使这个人没上过银幕,但他就是有明星魅力。按道理说,一个男性只要不会搔首弄姿、烟视媚行,他就已经是个Man了,但先经过电影文化洗礼,再被潮流文化推波助澜,这种Man有点像现今大众认定的“没有身材就不是女人”,他就是无色无味。所以被认为很Man的任何一个普通男人,变相成了偷下凡间的神仙:黄秋生、王喜、胡军不可能随便在我们身边出没,但只要在认识的人身上抓到这些名字的身影和轮廓,那怕只是一鳞半爪,我们的生活便多了颜色,脑袋便能让幻想滋长和发酵。

郭富城在十年前再努力,他在某些人眼中还是有点“娘”。

因为以前他的主要阵地是歌台舞榭。那是个群众要用望远镜来看的距离。夸张和放大是拉近距离的常用方法。并不是说Man不能作为吸引眼球的包装,而是“娘”才会有更佳效果。试问谁要看史泰龙和阿诺德·施瓦辛格穿金戴银在工馆或红馆扭动身躯劲歌热舞?真有那样的场面,任史和施的肌肉再大块再贲张,观众也不会认为他们Man得到哪里去——或者,也只能是一个Man的“娘”(如有一队叫Village People的同性恋乐队组合)。

话说回来,郭富城身为四大天王的八九十年代本来就不是流行Man的年代,即使刘德华、黎明和张学友,也只是过了四十才陆续Man起来。许是郭的年纪最轻,所以必须等到两年前的《三岔口》把头发剪成平头装,才终于洗脱大众心目中的脂粉印象,继而在之后的“舞林大会演唱会”以光头示众,才让一个新的郭富城得以顺利诞生,并且引来不只观众,还有导演们对他的全新想象。

以前若有人对一个男性说“你很郭富城”,大抵会被看做是个大问号:是褒是贬一时还理不清楚。但时至今日,这肯定是句恭维话,因为它不再是未知数,而是已被确认了的社会价值:因为你(郭富城)Man,所以我们喜欢你!

一直说港台具有Man气质的男演员寥寥可数,是以要像郭富城般修成Man的正果,恐怕港台芸芸男明星们还需下一番苦功把针磨成铁杵,并让小草变成大树,一座欲望森林才有机会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2006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