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18152800000045

第45章 谭家明二三事

从报刊或电子传媒的报道可见,出席《父子》一千宣传活动的谭家明仍旧是不苟言笑,甚至有一次,在面对娱乐新闻台记者的打哈哈问题时,谭的面上明显流露一丝不耐。当时我就想,谭家明当然是位“明星导演”,但不同于吴宇森、李安、陈可辛以至王家卫,他是属于电影而不是电影工业的。以上形容并无对其他名字有不敬或贬低意思,只是“明星导演”本来就有时代意义的区隔,像法国的珍·摩露(JeanneMoreaw)就是七十年代的明星典范,来到今天却没有接班人;同样是法国人的伊莎贝·雅珍妮(Isabelle Adjani)也非常闪亮,奈何后继无人,伊式的风格在银幕上下已成绝唱。

于是,她们都荣升“贵族明星”。是的,从谭家明在格调上的坚持来看,他也可以被称为“贵族导演”:自香港无线电视粱淑怡时代打造“新浪潮”运动至今,他拍过的电视剧集和电影数量不算多,但几乎每一部都创下纪录、缔造历史。须知TVB在上世纪的七五至七七年间是“名牌工厂”,谭家明作品如《十三》和《七女性》的收视率虽然远比不上老少咸宜的《欢乐今宵》和《翡翠剧场》,但当港产电影充斥着拳头枕头,敌台丽的电视又是以暴力或“家春秋”式电视剧当家之际,欧陆风情却出奇地出现在三百万家庭的小匣子里。

当年还是初中学生的我,竟在电视上看到同样穿着中学校服的廖咏湘在巴士上翻阅《花花女郎》(《花花公子》男装版),而那集属于《七女性》系列的剧集就叫《廖咏湘》。又把粤语片苦情花旦苗金凤改头换面成摩登中产家庭主妇,或用当时被观众一致认为“不懂演戏”的林建明演上一出一小时的“女秘书被困办公室”的独脚戏。还有一次是以当家花旦李司棋配搭甘草演员江涛,将著名话剧《茱莉小姐》搬上荧幕。凡此种种还不是被谈论最多的那个“谭家明”,争议性和挑衅性最大的一次,是他在某剧集片尾时打出四个字:“献给高达”!

不知高达是谁者当然哗然——在他之前,哪有任何编导斗胆把电视台的产品当成是自己的?也就是说,电视台如要把剧集献给谁,要首先得到观众认可,而认受性就在于被献给者广受推祟、尊重。“献给高达”反映的却只有大众的“无知”,自然让很多自尊脆弱的人感觉自己被谭家明看不起。至于知道高达是谁者也一样喷喷连声,意思可以是“你是以自己来比大师吗?”,也可以是“你真懂得高达是什么吗?”。

直至离开电视台拍摄《爱杀》,是非从未间断。这部以改造林青霞为卖点的惊栗电影全在美国旧金山取景,加上是谭家明的第一部大银幕时装片,即使不是万众期待,也足以造成整个香港文化圈的“小众期待”。我记得首映场是在九龙海运戏院,所有具分量的影评人文化人争相出席以求先睹为快,之后随即奔走相告议论纷纷:“谭是否太沉溺于‘高达’了?”只因片中的真正主角原来是红、白、蓝三色。

谭极可能是最早被批评为“形式主导”的导演,“个人风格”一词,则是到了王家卫的时代才被确立为正面的形容——纵然两人的作品都被大多数人标志为“看不懂的电影”。提到这两个名字的渊源,大抵没有人不知道他们曾合作过《最后胜利》,王编谭导,也是八十年代港产片中的重要作品。它的重要性在于某种“交棒”已在暗中进行:谭家明种下的种子,将在王家卫身上开出花朵和收成。

不能不提的是张叔平在二人作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由《爱杀》开始,张和谭已是绝配。红、白、蓝如何运用以及给人全新感觉的林青霞,皆见张的劳苦功高,很多年后林青霞出现在《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里,张叔平在形象上的设计竟使林再度散发出只有在《爱杀》中昙花一现的前卫气息。时间似乎是与这几个人开了个玩笑:在“视觉”尚未可以成为消费文化的主角时,谭家明的视野和试验只能被认为属于个人沉溺,但在一切以感官为上的今日,谭却选择以电影讲述一个平实的故事。是他昔日走得太前,抑或今日要以回归平实来向我们作出前行的指引?

如是,谭家明永远有被讨论的价值。

2006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