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1809200000035

第35章 宠辱不惊,平常心很重要(1)

人生本就有荣辱相随,名利是非也在所难免。倘若处处留心,时时在意,那就会活得很累,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也就不会坦然,永远都没有欢笑。所以,拥有一颗平常心,让一切顺其自然,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看淡身边的得失

自古至今,患得患失者,总是担心自己的失,而漠视自己的得。在他们的心中,见不了别人的得,也见不了自己的失,故而总是心胸狭窄,烦恼多多。而有些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心胸坦荡,烦恼全无。

东汉时期,京城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里专事教学和解答疑问的学者们正忙着张灯结彩,随时准备恭迎诏书。一会儿,皇上便派人来为学者们祝贺节日来了。来人宣读了诏书,学者们高呼“万岁”谢恩。诏书上说,皇上为了让学者们欢度春节,特意赐给学者们每人一只羊。

羊被赶来了,但是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发呢?太学的长官们为此犯了难。

有人主张把羊儿统统宰了分肉,平均搭配,每人一份。有人嫌这样太麻烦,也太显计较,提出用抓阄的方法,大小、肥瘦,全凭自己的运气碰,抓住小的、瘦的,也怨不着别人,又有人说这种办法也不合理。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老半天,仍然没有决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办法。这时,博士甄宇站起来说:“还是一人牵一只吧,也不用抓阄,我先牵一只。”

于是,大家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望着甄宇,都以为他肯定要挑一只又大又肥的。要是大的让人牵走了,剩下小的给谁呀?谁知,甄宇瞅了老半天,径直走到一只又小又瘦的羊儿前,牵了就走。这样一来,大家再也不好意思争执了,反而你谦我让,每个人都高高兴兴地牵着羊回家去了。

后来这件事情传遍了洛阳,人们纷纷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瘦羊博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生在世,要认清烦恼的根源,才会豁达大度起来,不为

蝇头小利闷闷不乐、不为细小得失而郁郁寡欢,那些烦恼无穷的人多半是不能辩证地看待得与失,他们计较的是自己的“得”,害怕的是自己的“失”,对他人的得与失则漠不关心。苦心竭虑地自我盘算,使这种人变得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疑神疑鬼。

在社会交往中,患得患失者总是把自己的名利放在他人之上,时时盘算的是一己之私利,长此以往,烦恼必然增多,也必然会失去周围人群的信任,使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处于十分孤立和被动的位置,难以获得真诚的友谊和情意。

在人生的舞台上,如果老将眼光盯在“是非得失”之上,必然会失去做人的快乐,也必然会徒增无穷的烦恼。如果常将心胸放宽,淡化人间的得失,则必然会变得心胸坦荡,烦恼全无。

人要懂得知足

已故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曾留下一幅对联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贪欲是难以填平的。因为贪欲太盛,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快乐。事实上,知足是快乐的源泉。如果计较太多,反而会失去本该拥有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妨活得糊涂一点。

糊涂是一种处世的艺术,它小半出自于无奈,大半则根源于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人生的目的当是寻求生活的快乐,当一个人无法改变现有生活时,他除了接受以外,还能有更明智的选择吗?

知足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本质之后的明智选择。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但生活所能提供的欲望的满足却总是有限的。因此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以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多少所能左右。

不知足是本然的、合情的,仿佛骑手信马由缰,毫不费力。相反地,知足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难能可贵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时,因羡慕、嫉妒而生起的不知足,无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而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地卧床酣睡,明早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可见,不知足者根本没有资格嘲笑不凡的知足者。在嘲笑别人之余,倒是应该想一想自己为物所役的浅薄、空虚和浮躁。正如程子所说:“人为外物所动者,只是浅。”

知足者当然不是无所希冀、无所追求。谁不爱吃山珍海味,谁不喜欢汽车洋房,但现实终归是现实。伤感也无济于事,在万般无奈之时,唯一可以保持的是这份知足的快乐。

糊涂一点,享受拥有时的快乐。不要在追逐欲求的过程中错过了曾经拥有的,丢失了正在享有的。

莫将名利计心头

人世间,总是交织着众多的名名利利,是是非非,搅得身陷其中的我们,整日为名利是非所累,为金钱得失所烦。殊知,所谓的名利是非,金钱得失均不过是人生浮云,转眼即逝。

从前有一个渔翁在梦中见到了上帝。

上帝问道:“你想和我交谈吗?”

渔翁说:“我很想和你交谈,但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

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永恒的。你有什么问题吗?”

渔翁说:“你觉得人类最烦恼的是什么?”

上帝答道:

“他们为名利而活,又为名利而烦。”

“他们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金钱来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忧虑,但却忘记了现在;于是,他们既不生活于现在之中,也不生活于未来之中。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从不会死去,但是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未活过……”

上帝握住渔翁的手,他们沉默了片刻。

渔翁问道:“作为智者,你有什么生活经验想要告诉现在的人?”

上帝笑着回答道:

“金钱名利乃身外之物,要想活得轻松,就别将名利计心头。

他们应该知道,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不是拥有什么东西,而是拥有健康的心态。

他们应该知道,与他人攀比是不好的。

他们应该知道,富有的人并不拥有最多,而是需要最少。

他们应该知道,要在所爱的人身上造成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创伤则要花几年的时

间,甚至更长。

他们应该学会宽恕别人。

他们应该知道,有些人在深深地爱着他们,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们应该知道,金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但却买不到幸福。

他们应该知道,两个人看同一件事物,会看出不同的东西。

他们应该知道,得到别人宽怒是不够的,他们也应当宽怒自己。

他们应该知道,我始终存在。

造物主在把那么多美德赋予了人类的同时,也把名利、是非、金钱得失同时嵌入了人的身体。于是这些固有的心病便成了桎梏与羁绊,成了悬崖与深渊,它们将许许多多的人挡在了幸福的大门之外。”

虽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躲过名利的陷阱,一生都在为名利所劳累、甚至为名利而生存。一个人如果不能淡泊名利,就无法保持心灵的纯真。终生犹如夸父追日般看着光芒四射的朝阳,却永远追寻不到,到头来只能得到疲累与无尽的挫折。其实静心观察这个物质世界,即使不去刻意追赶,阳光也仍旧会照耀在我们身上。

世界上最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对大多数人所汲汲追求的名声、富贵、或奢华都看得非常轻淡,也因此留下了无数的佳话。尽管是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却说,除了科学之外,没有哪一件事物可以使他过分喜爱,而且他也不过分讨厌哪一件事物。据说在一次旅行中,某艘船的船长为了优待爱因斯坦,特意让出全船最精美的房间等候他,爱因斯坦竟然严辞拒绝了。他表示自己与他人并无差异,所以不愿意接受这种特别优待。这种虚怀若谷、坦然率真的人品,成为许多人诚心敬佩的对象。

居里夫妇在发现镭之后,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的方法。居里先生平静的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中选择一种。一种是毫无保留的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炼方法在内。”居里夫人作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当然如此。” 居里先生继续说:“第二个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但是我们必须先取得提炼铀沥青矿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 取得专利代表着他们能因此获得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还可以传给子女一大笔遗产。但是居里夫人听后却坚定的说:“我们不能这么做。如果这样子做,就违背了我们原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她轻而易举的放弃了这垂手可得的名利,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使人们都能感受到她不平凡的气度。她一生获得各种奖章16枚,各种荣誉头衔117个,自己却丝毫不以为意。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性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问她:“居里夫人,那枚奖章是你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拿去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两位科学大师的非凡气度为拼命追求名利的世人留下了一面明亮的镜子。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中尽了全力,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他理所当然的可以得到应该得到的人世间的荣耀。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

促使人追求进取的是金钱名利,阻碍人向前迈进的是金钱名利,使人坠入万丈深渊的也是金钱名利。所以,人生在世,千万不要把金钱名利看得太重,方能超然物外,活得轻松快乐。

不在名利场中迷失自己

人的一生常被名利所束缚。名利对于人,实用的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一种对自己的价值的确认。因此,名利只不过是一个人所挣得的自己的身价而已,人总是通过名利来标明自己价值的高低。没有了名利,人自己常常也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对自己在世上的价值失去信心。因此,为追求名利,很多人都不惜终身求索,使名利的绳索最后变成了人生的绞索,断送了人生所有的快乐与欢笑。

陈敬仲是春秋时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异常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陈宣公的太子被杀,而陈敬仲带着家人逃到了齐国。

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诸候,抵挡住了北面山戎和南面荆楚的进攻,保护了中原地区的许多中小国家。他很注重任用人才,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治国,已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齐桓公早就听说陈敬仲德才兼备,在陈国很有声望,心中很想与他会面,只是苦于没有机会。陈敬仲刚到齐国,齐桓公便迫不及等地接见了他。一席交谈,齐桓公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立即决定让陈敬仲做卿。卿在当时是一种高官,一般是不轻易让别国的人做的,能做齐国的卿,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事。陈敬仲恭敬地向齐桓公施了一礼,辞谢道:“我在陈国被逼得无栖身之所,只好逃到贵国来寄居。如果承蒙您的恩典,让我有幸能在您的宽厚的政教下生活,就心满意足了。我本是个不明事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您不责怪我,我已感恩不尽,哪敢贪图富贵,巴望做卿那样的高官呢?况且,让我这样一个客居贵国的无能的人做官,一定会招致人们对您的非议,我又怎能给您添麻烦呢?这件事万万不可。”

齐桓公见他再三推辞,情真意切,也就没有再难为他,而是让他做了“工正”管理各种工匠。

陈敬仲做了“工正”后,表现很出色,齐桓公对他的才能更加赏识,经常与他一起讨论国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日益亲密。

有一天,陈敬仲请齐桓公到家中喝酒。齐桓公兴冲冲地带着随从人员来到陈敬仲家中,酒席已摆好在庭院中了。

这天,风和日丽,加上庭院中景色雅致,布置得体,桓公一见,早将那些烦人的政务抛到了脑后,忍不住开怀畅饮。

席间,桓公与陈敬仲一起评古论今,臧否人物,越说越投机。说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地相视哈哈大笑;谈到气愤处,不免要摩拳擦掌、扼腕长叹。

俗话说“酒逢知已千杯少“,桓公的酒量本已不小,加上遇上陈敬仲这样一个知己,更是海量了。左一杯,右一杯,一直喝到太阳落山,桓公已有几分醉意。但他仍觉得没有尽兴,吩咐左右:”赶快点上灯火,我要与陈大夫再喝几杯。“

陈敬仲起紧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不能再喝了!我只想白天请您喝酒,晚上就不敢奉陪了!

桓公感到有点失望,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情,说:“我与你正喝到兴头上,你怎么能扫我的兴呢?”

陈敬仲诚惶诚恐地解释道:“酒宴是一种礼仪性的活动,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如果您因为跟我喝酒而没把握住分寸,遭到别人的指责,我怎能逃及罪责呢?所以,请您原谅,我实在不能执行您的命令。”

桓公一想也有道理,便不再坚持了。

玩乐不上瘾,饮酒不贪杯,好色而不淫,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喝酒误事的事常有,但在酒桌上不贪杯者鲜见。喝酒不贪杯,是一种修养,也是一个人的美德,陈敬仲跟自己的主子齐桓公一起喝酒,仍然做到饮酒适度,并能劝说齐桓公适可而止,这不是一般常人能做得到的。且不说当部下的在酒桌上总想表现自己,希望主子留下好印像,就是平等的朋友之间在酒桌上喝出了情绪,也难控制酒量,从这一点上看,陈敬仲才是真正的有修养的男子汉,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意志坚定,其品格实在令人钦佩!

陈敬仲确实是一个避祸保身有道的明智君子。如果他不这样做,而且冒然接受了高官厚禄,谁又能保证他的上司有朝一日不拿他开刀问斩呢?

宠辱不惊,顺其自然

不知是谁说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仅有的22个字,创造的是一种悠远美妙的意境,道出的却是处世时难得的开阔心境。人生本就有荣辱相随,悲欢离合亦在所难免。倘若处处留心,时时在意,那岂不是与黛玉同命?因此,虽为红尘人,却须让自己有一份超凡心,糊涂心。让一切顺其自然,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所以,当一个人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荣誉、奖赏、爱戴、夸耀时,仍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豪光万丈,所谓“给点亮光就觉得灿烂”。

宠辱不惊,当如阮籍所云“布衣可终身,宠禄岂可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终究会成为过去,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有一种人,也肯于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玫瑰花的诱惑,有了点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更有些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官自傲,横行乡里,这种人因将宠禄看得太重,所以,必会在受辱时难以重新振作,惟有那些宠辱不惊者才可泰然久处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