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梵·高的画在当时却无法得到上流社会和收藏家的青睐,他的画作在那些人眼中就像废纸一样一文不值。一次一次的失败和打击,梵·高渐渐变得孤独起来。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他开始颓废、失望甚至绝望了。他疲惫了、厌倦了,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给他的所有折磨和苦难,他决定离开这个嘲弄他的可悲的世界。于是,梵·高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自杀后,在他身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写到:“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1914年,梵·高书信集出版,梵·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34年,《渴望生活——梵·高传》出版,梵·高的故事感动着全世界的人。
今天,梵·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可惜他自己已经无法得知了。
其实,生命的逝去并不足以让人变得崇高,只能给活着的人以痛苦或者惋惜。无论生活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都应该乐于看到它,这是生活的真实体现,是生的证明,是自己存在的一种体验。生命是不堪追问的,我们也无法预言每一个下一刻会得到什么,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只不过在探索生命的意义,释放我们自己的能量。
梵·高经历了那么多磨砺,他的作品就是他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他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然而他还是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始终就是一个失败者,经历了太久的跋涉,无法继续承受失败的打击,决然离去。如果他能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够肯定自己的存在意义,再坚韧一些,那么他自己的世界就会更精彩,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只要我们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并且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就像一艘即将抵达彼岸的船舶,挫折是船舶的压舱之物,在狂风暴雨中加大前进的马力,厄运也会助成功一臂之力的,那样就会乘风破浪,最终成功地抵达彼岸。
愤怒是一种心理病毒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是人的一种心理病毒。走在大街上,留心一下周围,你无处不可以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们。出租车上,司机正在为交通堵塞而满面怒气;公共汽车上,有两个小伙子为抢占座拉大打出手;商店里,顾客正和营业员吵架……这样例子,不胜枚举。那么你呢?你是否也动辄发怒。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人们的暴躁脾气越来越难以控制。人都知道“气大伤身”的道理,但谁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多数人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护:“人嘛,总都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怒火喷发出来,非憋死不可”。在这种藉口之下,你会时不时地自我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没有一个人喜欢自己动不动发怒的习惯。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让它跟随自己。愤怒情绪是一个误区,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它病毒一样,可以使你重病缠身,一蹶不振。
愤怒的表现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而视、沉默不语、破口大骂。它不仅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是惰性。愤怒使人陷入惰性,它的主要原因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大干世界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事实上,极端愤怒是一种精神错乱,每当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你便有些精神错乱。愤怒情绪对人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上面已经讲过,愤怒使人情绪低沉,陷入惰性。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愤怒可能会破坏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总之,它使你不愉快。同其它所有情感一样,愤怒是人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做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的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只要你认为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就总有理由接受愤怒情绪而不去改正。
如果你仍然决定保留自己心中愤怒的火种,你可以通过不造成重大损害的方式来发泄愤怒。然而,你不妨想想,你是否可以在沮丧时以新的思维支配自己,用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使你产生愤怒。既然世界绝不会像你所期望的那样,你很可能会继续厌烦、生气或者失望。但无论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种不利于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愤怒。
假如你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她现在街上玩耍,而且很可能会被车子撞上。你板起脸大声叫她回来。如果你觉得这样高声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别在危险的地方玩耍,那么这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然而。如果你因此而真地生气,气得脸发红、心跳加快、乱摔东西?总之,在一段时间内陷入惰性,那你便是处于愤怒状态了。你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教育孩子,根本犯不上自寻愤怒。你可以这样想:“女儿在街上玩很危险。我要让她懂得在街上玩耍是不能允许的。我要高声叫她回来,以表明我的坚决态度。但我无论如何也不会为此勃然大怒的。”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每当孩子淘气时,她总是大发脾气。可是,她越是发脾气,孩子们就越淘气。她惩罚他们,把他们关在屋里,大声叫骂,激怒不已。与其说她在当妈妈带孩子倒不如说她是在带兵打仗。她光知道大声叫骂,一天下来,犹如从战场归来,累得筋疲力尽。
你看,孩子们知道他们淘气会惹妈妈生气,可他们仍然不听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愤怒就是这样捉弄人:它根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使别人更想控制动怒的人。如果要上面提到的孩子们说出他们淘气的理由,他们会这样告诉你:
“知道怎样让妈妈动怒吗?只要说这样一句话,做那样一件事,就可以控制她,让她气得发昏。你会在屋里给关一会儿,那是无所谓的;可是你得到的却很多:以这么低的代价就在感情上完全控制了她!既然我们对妈妈仅能施加很小影响,我们应多这样逗逗她,看看她会气成什么样。”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生活中,不管对什么人动怒,它只能使别人继续自行其是。尽管惹人生气的人有时会后怕,但他同时也知道他可随意叫对方动怒,从而在感情上控制对方。可悲的是,发怒的人往往认为可以通过愤怒来控制对方。
每当你以愤怒来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馈时,你会在心里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呢?这样我就不会动怒,而且会喜欢你。”然而,别人不会永远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世界就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期望别人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一现实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每当你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动怒,你其实是不敢正视现实,让自己经受感情的折磨,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惰性。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其实,你大可不必动怒;只要你想想,别人有权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你就会对世事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决不应动怒。动怒只会使别人继续气你,并会导致上述种种生理与心理病症。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选择——要么动怒,要么以新的态度对待世事,从而最终消除愤怒这一误区。
如果你积怨在胸,对某人某事有许多忿忿不平之处,但从不敢有所表示,长期以来,你敢怒不敢言,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积怨成疾。但是,这并不是那些咆哮大怒人的反面。在你心里,同样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跟我一样就好了。”你以为,别人要是和你一样,你就不会动怒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只有消除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愤。虽然有怒便发比积怨在胸好得多,但你会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事,以致根本不动怒,这才是最为可取的。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
“他要是想捣乱,就随他去。我可不会为此自寻烦恼。对他这种愚蠢行为负责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尽管真不喜欢这件事,却不会因此陷入惰性。”
为了消除愤怒——这一人格上的误区,首先你要以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勇敢地表示自己的愤怒;然后,似新的思维方式让自己保持精神愉快,将外界控制转为内在控制;最后,不再对任何人的行为负责,不因为别人的言行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
怯懦之心不可有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讲了他生活中的故事:
我从诉讼人和朋友们那儿最常听到的悲叹所反映的就是这些问题,他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感到自己是受害者,我的反应总是同样的:“是你自己教给别人这样对待你的。”
盖伊尔来找我,因为她感到自己受到专横的丈夫冷酷无情的控制。她抱怨自己对丈夫的辱骂和操纵逆来顺受。她的三个孩子也没有一个对她表示尊重。她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她对我讲述了她的身世。我听到的是一个从小就容忍别人欺负的人的典型例子。从她性格形成的时期开始,直到结婚为止,她的行动一直受到她的极端霸道的父亲的监视。没想到她的丈夫“碰巧”也和她的父亲非常相像,因此婚姻又一次把她推入陷阱。
我对盖伊尔指出,是她自己无意之中教会人们这样对待她的。这根本不是别人的过错。她不久就理解了那么多年她一直是忍气吞声,实际上是自己害了自己。她的任务应当是从自己身上而不是从周围环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盖伊尔的新态度就是设法向她的丈夫及孩子们表明,她不再任人摆布了。她丈夫最拿手的一个伎俩就是对她发脾气,特别是当孩子们或者其他的成年人在场的时候。过去她不愿意当众大吵一场,因此对丈夫的挑衅总是毫无办法。现在,她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理直气壮地和她丈夫抗争,然后拂袖而去。当孩子们对她表现出不尊重的时候,她坚决地要求他们有礼貌。
在采取这种更有效的态度几个月之后,盖伊尔高兴地向我汇报说:她的家庭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盖伊尔通过切身经历体会到,的的确确是自己教会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三年之后的今天,她已经很少再被别人欺负、被人不尊重了。
盖伊尔懂得了自己解救自己的关键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去教育人。如果你打算通过一次冗长的讨论来让人理解你不愿再受侵犯的重要信息,那么你得到的好处将仅仅局限在你和欺负你的人之间的谈话过程中。也许你还会和欺负你的每一个人进行多次“交流”,但是必须等到你学会了有效的行动方式,否则你仍然会受到烦扰。这就证明,你的表明决心的行动胜过千百万句深思熟虑的言辞。
许多人以为斩钉截铁地说话意味着令人不快或者蓄意冒犯。其实不然。它意味着大胆而自信地表明你的权利,或者声明你不容侵害的立场。
托尼在和售货员打交道时总是缺乏胆量。由于害怕售货员不高兴,他常常买回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他正在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果断一些。一次,去商店买鞋,看到一双自己喜爱的鞋,他就告诉售货员自己要买下它。但是,正当售货员把鞋装进鞋盒的时候,托尼注意到其中一只的鞋面上有道擦痕。他抑制住自己当即萌生的不去计较的念头,说道:“请给我换一双,这只鞋上有擦痕。”
售货员回答道:“行,先生,这就给您换一双。”
这个时刻,对于托尼一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开始锻炼自己果断行事。新的处世方法的报偿远远超过了买到一双没有擦痕的鞋子。他的上司,他的妻子,以及孩子和朋友们都感觉到,他变成了一个新的托尼——不再是一味应承了。从此,托尼不仅更经常地得到己所欲求的东西,而且还获得了不可估量的尊敬。
你可以运用下面的策略告诉别人如何尊重你。
(1)尽可能地使用行动而不是用言辞抗争。如果在家里有什么人逃避自己的责任,而你通常的反映就是抱怨几句,然后自己去做,那么下一次你就一定要用行动来表示反抗。如果应当是你的儿子去倒垃圾而他经常“忘记”,那你就提醒他一次;如果他置之不理,就给他一个期限;如果他仍然藐视这一期限,那你就不动声色地把垃圾倒在他的床头。一次这样的教训,要比千言万语更能让他明白你所说的“职责”是什么意思。重要的是,当你试图这样做时,不必过多地考虑其后果如何。
(2)拒绝你最厌恶的、未必是你职责的事。一两个星期晚点上班,不打开水和不打扫办公室,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当然,工作单位的问题处理起来要慎重些,而如果是家里的事,则可以干脆一些,“矫枉过正”。例如,你可以任每餐的饭碗在水池里堆积,无碗可用时,就去买新的。要么你的家人能够容忍这一切,要么他们就得动手来照料自己。无疑,开头他们的反应会是很激烈的,,没有什么比改变不负责任的习惯更让人不舒服了。此时你必须勇敢地坚持,因为你已经没有退路,否则你的第二次抗争会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会使他们嘲笑!
(3)斩钉截铁地表示你的态度。即使在可能会有些唐突的场所,也必须毫无顾忌地对服务员、售货员、陌生人说话,对蛮横无理的人要以牙还牙。你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克服自己的胆怯和习惯心理,坚持一下,你就会发现,事情本该如此!注意,吵架时你就该大点声!当然,“君子动口不动手”,你只不过为了锻炼锻炼自己,跟他们没仇。
(4)不再说那些引别人来欺负你的话。“我是无所谓的”、“你们决定好了”、“我没有这个本事”等等,这类“谦恭”的推托之辞就像为其他人利用你的弱点开了许可证。当卖菜人让你看秤时,如果你告诉他你对这事一窍不通,那你就等于告诉他“多扣点秤”。
(5)对盛气凌人者毫不退让。当你碰到好随意插嘴的、强词夺理的、爱吹毛求疵的、令人厌烦的、多管闲事的、让你难堪的欺人者时,要勇敢地指明他们的行为不合理之处,并要板起面孔对他们说“你刚刚打断了我的话”、“你的歪理是根本行不通的”、“以你的逻辑推敲,地球就不是圆的了”等。这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告诉别人,你对他们不合情理的行为感到厌恶。你表现得越平静,对那些试探你的人越是直言不讳,你处于软弱可欺地位上的时间就越少。
(6)告诉人们,你有权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你自己想做的事尽管去做,不要怕别人冷嘲热讽,实在忍无可忍时,你尽可平静地回击:“这关你什么事?”
(7)敢于说“不”。干脆地表明自己的否定态度,会使人立刻对你刮目相看。事实上,与那种遮遮掩掩、隐瞒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态度相比,人们更尊重那种毫不含糊的回绝。同时,你也会从这种爽直的回答中,感到自信又回到自己的心中。欲言又止、支支吾吾的态度,只会给别人造成“误解”你的意思的机会或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