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我这节手指断得很好,是吧?”国王以为智慧大臣是在幸灾乐祸,随即命侍卫将他关进了监狱。
待断指伤口愈合之后,国王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兴冲冲地带众大臣四处打猎去了。不料,这次国王的运气更差,他们被丛林中的野人活捉了。
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天神。祭奠仪式刚刚开始,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节食指,按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受天谴的。野人连忙将国王解下祭坛,驱逐他离开,而抓了另外一位大臣献祭。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国王忽然想起智慧大臣曾说,断指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他从牢中放了出来,并当面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还是保持着他一贯的积极态度,笑着原谅了国王说:“这一切都是好事啊。”
国王不服气地质问:“说我断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说因我误会你而将你关在牢中受苦,这也是好事?”
智慧大臣微笑着回答:“臣在牢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如果臣不在牢中,那么,今天陪陛下打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奋斗寄语】
我们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在生活中,我们会得到很多东西,但在获得的同时,我们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一个人不可能毫不付出就拥有一切,那不是真正的生活。比如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伤感一番,即将跟朝夕相处了好几年的朋友分开,心里自然是难受的。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在离开这些朋友的同时,我们必然会在新的地方找到新的朋友——这是肯定的,谁都不能一个人孤单地活着。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像一个圆,当我们失去某些东西的时候,这个圆就缺了一点,就不圆了;但慢慢地,这个圆总会再次圆起来,总会有新的东西来填补原来的空缺。
圆满,固然美好;缺憾,也未必不值得珍惜。没有失去,我们怎么会知道珍惜呢?
弯路,也可以是一条捷径
李嘉诚,世界华商首富,商界经营奇才。他的传奇经历,为海内外华侨华人津津乐道;他的财富帝国,为商业巨子们臣服仰视;他的辉煌业绩,被人们称为“商业奇迹”。
学者想探究他的经营之道,商人想破解他的掘金谋略,作家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普通人想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一句话,所有人都想看懂他。
从“塑料大王”到“地产巨子”,再到今天的“全球最佳企业家”,李嘉诚先生的传奇人生给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故事。以善为商的原则,简朴务实的风格,重义轻利的气节充分显示出李嘉诚的深邃眼光和胸襟气度。然而,李嘉诚是如何走向成功之路的呢?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府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1937年,家境每况愈下,父亲李云经到临近一座小学当校长,以教书为生。
1940年初,风云突变,日军侵占潮州,父亲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也打碎了李嘉诚求学治学的志向, 战争改写了他的命运。
少年李嘉诚跟随父母,为逃避战祸而迁徙香港。到港3年后,父亲因肺病去世。生活的艰辛迫使不到15岁但聪颖好学的李嘉诚不得不忍痛终止学业,他谢绝了舅父供他上中学的好意,毅然辍学求职,担起了照料母亲、抚养弟弟妹妹的重担。
年轻的李嘉诚找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见惯的是鄙夷目光,听惯的是冷言冷语,年仅15岁的李嘉诚刚刚闯入社会,就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委屈。但意志坚强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最终找到了一份茶楼小堂倌的工作。
十几岁,正是求知若渴的年龄,李嘉诚也不例外,他太想读书了,可贫寒的家境,连买旧书自学都是勉强支撑。
在茶楼打工的时候,他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默读英语单词。由于怕遭茶客耻笑和老板训斥,他总是靠着墙角,迅速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养家糊口的需要比读书更迫切,但他却始终不敢忘记父亲临终前对自己的要求:学做香港人。
这就必须攻克两种语言:香港的民间语言——广东话;官方语言——英语。只有这样才能立足香港社会,才能直接从事国际交流。于是,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仍然坚持勤学苦练,从不间断。
“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抢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师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李嘉诚回忆那段艰苦岁月时说道。他很自律,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不看小说,不看“没有用”的书。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的武器。命运剥夺他的,他要靠自己抢回来。
茶楼的工时,每天都在15个小时以上,茶楼打烊,已是半夜人寂时。李嘉诚回忆这段日子说:“我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白天时,茶客较少,但总会有几个老翁坐茶桌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他却要待在茶楼侍候。
李嘉诚对儿子谈起他少年的经历:“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与古代圣贤相去甚远,但一个个都是这么实在,富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或贫或富,或豪放或沉稳。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茶楼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他会揣测某一茶客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他由此而养成观察人的习惯,这对他日后从事推销工作大有裨益。
李嘉诚尤其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中了解了当时社会和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课堂,闻所未闻;不少说法,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他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又因为先父的训言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没有迷失自我。
听茶客谈天,是排困解乏的最佳疗法。有一次,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听到大伙计叫唤,慌慌张张拎茶壶为客人冲开水,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
李嘉诚吓坏了,木桩似地站在那里,一脸煞白,不知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太爷,若是挑剔点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诚诚惶诚恐,等待茶客的怒骂惩罚和老板炒鱿鱼。在李嘉诚进来之前,一个堂倌犯了与李嘉诚同样的过失,那茶客是黑社会的“师爷”。老板不敢得罪这位“大煞”,逼堂倌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堂倌滚蛋。
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责骂李嘉诚,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老板没有批评李嘉诚,仍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一会儿就走了,李嘉诚回想刚刚发生的事,双眼湿润了。事后老板对李嘉诚道:“我晓得是你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准就能大事化了。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儿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回到家,李嘉诚把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道:“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唯一一次“饭碗危机”。熬过这最艰辛的一年后,老板给他加了工钱,他能够向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但在茶楼工作出息不大,不久,李嘉诚就辞去茶楼的工作,去了一家工厂。
两年后,硝烟纷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一天,工厂老板亟须发信,偏偏文书请病假,老板就问:“哪个人比较会写信,字写得好一点?”
四五个职员都指向李嘉诚:“叫他写,他每天都念书写字。”
老板望向这未满17岁的孩子,疑惑地问:“你真的懂吗?”
“我可以试试。”李嘉诚当场立即动手,写了好几封信。
信发出后,老板的朋友赞不绝口,纷纷问他:“你这位先生是什么时候请的?比原来的要好。”这件事,让老板对李嘉诚另眼相待,很快把他从做杂役的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
“知识改变命运。”李嘉诚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如果没有一点文学底子,写信慢、不通顺,后来也得不到那个职务。那个职务让我懂得货品的进出、价格,懂得管理货品。”
在这之后,李嘉诚从货仓管理员转为推销员。因为业绩不错,18岁的他就被晋升为经理;19岁,他当上了总经理,管理200名工人及20名写字楼职员,薪水也从50港元时的捉襟见肘倍增至超出家中所需。
这时期,为了学习、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对塑料行业很感兴趣的李嘉诚开始订阅《当代塑料》等英文塑料专门杂志,不让自己与世界塑料潮流脱节。
转眼间,时间到了1949年。长期阅读《当代塑料》,李嘉诚已掌握趋势,看到塑料时代即将到来。超越香港本地的视野,他估计世界将迈向新一轮的经济复苏时期,这势必将使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一步步扩大。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积蓄连同向舅父的借款凑起来,一共有5万港元。他就靠这5万港元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长江塑料厂。
取名“长江”,有自我警惕的作用。根据李嘉诚自剖,他本性好胜。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是削瘦、安静、孤独、不与人同餐也不与人同游的古怪少年,但他心里知道,自己正在一天天进步,自己通过读书储备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越同龄人,这也让他内心隐隐感到骄傲;但同时,他也提醒自己,骄傲必带来失败。因此他以“长江”为名,告诫自己,要如长江汇聚百川,才能细水长流。
当年的长江塑料厂,只是香港上千家塑料厂中毫不起眼的一家。其后,李嘉诚利用通过专业杂志与书籍学来的知识,亲自动手改装机器模具,最后一路超越竞争对手。到1956年,“长江塑料厂”已经是香港最大的塑料花出口厂,他也被人们封为“塑料花大王”。
说到自己这几十年所走过的路,李嘉诚心有感触地说:
“在你们看来,可能我这一生经历了很多磨难,也走了不少弯路。不过有时候,弯路也是一种财富,它使你的人生更丰富,使你更有判断力,更能从容应对以后的风雨。不过,也许原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弯路’吧,它只是通往目的地的另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有心人能收获更独特的人生风景。”
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但最短的距离,不一定就是最佳的选择。开过车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高速公路上,超过十公里的直线路段很少。这是因为在修高速公路的时候,设计师们会特别设计一些半径很大的弯道,让路人为地“拐点弯”,他们把这叫做“必要的弯路”。
原来,如果高速公路过于平坦笔直,司机就容易产生精神疲劳,从而引发交通事故。也就是说,路太直了,潜在的危险就会增加。
我们的人生之路也像一条长长的公路,年轻的我们总会在“走路”过程中得到长辈们的劝诫,常听他们语重心长地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听我们的,你会少走许多弯路。”
我们的成长历程看似被他们安排得很完美,可没有自己的追逐,没有自己的尝试,又怎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又如何尽尝人生的滋味呢?
当年比尔?盖茨从名校中途辍学开始他改变世界的创业之路,网易创始人丁磊放弃稳定的国企工作选择下海,李开复因一句“你想从事理论研究还是改变世界”而加入苹果公司……在未获得成功之前,他们的抉择在传统眼光里应该都是所谓的“弯路”吧!
畏首畏尾的人生并不见得多么有乐趣,在作出抉择的瞬间,我们何尝不是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那种义无反顾让我们的青春如此难忘,其实就像长辈们年轻时的那种勇气,此时看似理性的他们,当年或许也是固执己见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不亲自去走一走那一段段所谓的“弯路”,怎么能抵达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又怎么能回头去看一看、品味那一段“弯路”呢?
人生的路,是需要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人在旁边不时提醒着你的得失、你的对错,此时,千万不能在诸多言论中迷失了自己!只有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处变不惊,把握住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奋斗寄语】
一帆风顺的人生固然令人称羡,但走了点弯路,也无须自怨自艾,因为那些都是必要的弯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自不必说,经过了一段甚至几段弯路,往往会让你更容易找到通往目标的捷径。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很多时候,面对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只因你的一次尝试,就多出了一段人生的精彩,待到那时,谁能说你所走的“弯路”不是一条“捷径”呢?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周国平
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
——安德烈?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