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学习生活,是打好基础、培养综合素质的三年。而被广大高中同学及家长看作是“人生一关”的高考,则是对同学们数年来知识和能力积累的一项综合性检测。因此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则必须通过长时间努力,使自己在基础知识、技能技巧、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得到综合性提高。下面我将就高考复习中几个重要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犹如一座金字塔,基础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它的高度。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今后不断向上发展自己的才能。对于高考,不少同学都有畏难情绪,觉得高考题都是检测能力的“难题”。,其实不然,中、低档题同样可以考察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低、中、高难度的题所占分值比例约为3:5:2,其中大部分题目是考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及基本技能技巧。而且也只有把基础打扎实,遇到难度较高的题才能够冷静的分析,最终找到合适的方法,得出答案。
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复习,我认为也应该把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为重点。以高中同学普遍认为“难学”的物理为例,我的体会是:盲目的“题海战术”未必会带来最佳效果,而应在基本的物理概念、定理上多下功夫。不仅熟练的背下这些概念、定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多想多问,在脑海中建立典型的物理模型,适当的做一些典型例题,深刻的理解这些概念、定理的内涵。在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原理,并能用它们解决基本问题后,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些较难的综合题,就会发现:所谓难题,实际上只是一个个基本问题的组合,只要静下心来理清思路,在脑海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再运用我们所熟悉的基本公式列出方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1995年高考物理科的考试中,我获得了148分的优秀成绩,这就是平时注重基础学习的成果吧。
2.注重交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我喜欢高中时班主任对我说的这样一句话:“善于学习的人,不仅是要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更要懂得看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环视周围,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不是每天一个人埋头苦读,而是常常与老师、同学讨论切磋,交流学习心得。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多与大家交流可以开阔思路,取长补短。比如解数题吧,有的同学只满足于找到一种方法解出答案,但若能在解得答案后与周围同学展开讨论,则必然会发现几条原先自己没有想到的思路。有的思路在这一道题上未必是最好的,但换到另外一道题上,也许就是一条十分简捷的思路。
高中三年里我一直住校,因此有比较多的时间与老师、同学们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真觉得受益匪浅。上高三以后,由于我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所以常常有同学来问一些功课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总是尽力回答,并不像有的同学那样认为给别人讲题是“浪费时间”。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我的思维可以得到整理,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给我有益的启迪。
3.关于复习题和参考资料
高考之后,经常有同学问起我这样的问题:现在关于高考的参考书、习题集、复习资料都很多,应当如何合理选择呢?我的回答是:高三同学时间宝贵,课外习题宜精不宜多,切不可盲目选择“题海战术”。做完一道题后一定不要忘记归纳总结,整理自己的思路。特别是对于自己不会做或做错了的题目,看过答案后要好好总结原因,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这种方法?”、“我究竟错在哪里?”、“哪些概念没有搞清?”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认真的总结思考,我们做起题来就往往能够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对于正在进行复习准备迎接高考的同学,我建议把近年来历届高考试题作为一份重点复习资料。因为历届高考试题经过了命题人员的反复讨论和研究,一般来说都比较严谨,能够较为全面、真实的反映高考的内容和难度,比一般的复习参考书和模拟题更具典型性和权威性。反复思考、讨论这些题目,领会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同学们必能有所收益。
4.考前心理因素的准备和调整
高中时,当我与已毕业并考上理想大学的师哥师姐们谈起高考,他们总是告诉我:高考所检测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通过高三这一年的学习以及最后的高考,我亲身体会到了这番话的内涵。
对于高一、高二学习成绩并无明显优势的我来说,高三这一年心理压力之大是只有自己才清楚的。我曾经洒脱的面对分数,也相信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能够仅仅通过考卷上那几个红红的数码来衡量;但在高考及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这几个红红的数码却往往决定了人生道路上关键的一步。我所向往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又恰恰是北京地区理科考生报考的几个大热门之一,历年录取分数都很高。所以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我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面对现实。
作好吃苦准备后,接下来的就是实干精神了。凭借前两年所述的那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较高的学习效率,我在高三第一学期的系统复习中很快找到并补上了前面遗留下的问题和漏洞,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各门功课都居年级前列,就连原先不擅长的物理也考了第一名。
但是学习的过程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也曾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在一段时间内情绪波动较大,连学习也因此而松懈。我曾经心急、烦躁,甚至以为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女生乏后劲”。但我最终意识到:急躁是没有用的,只有对自己抱定信心,逐步调整自己的心理,才能恢复到“最佳状态”。于是我有意识的让自己少做些习题,每天课后与朋友出去散步谈天,晚上抽出一段时间,闭上眼睛静心欣赏肖邦的钢琴曲(我从小爱听西洋古典音乐,尤其对19世纪几位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作品“情有独钟”)。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已能够平静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些曾一度让我心烦意乱的难题也似乎变得有意思起来。考试成绩虽然不像总复习刚开始时那样直线上升,却也在平稳的提高。那段时间,我仿佛在心理上成熟了许多。一个成功的人并不是要击倒一切,而是不要被一切所击倒。
我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基础知识很牢固,平时成绩也不错,但在大考中往往因为紧张而不能充分发挥水平,分数总不理想。其实,紧张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关键是你如何来看待它。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往往还能帮我们“急中生智”;但过分紧张就不必了,因为它常会使人“手足无措”。为了调整自己的情绪,我建议每个人都找到一种对自己易行又有效的方法,并培养使之成为习惯。例如有的同学在进考场前用深呼吸来缓和紧张情绪;另一些同学则养成了早上慢跑的习惯,调节精神状态,爽心怡性。我十分喜爱中国古典诗词,因此我的小窍门就是在入考场前默默吟诵一首韵律平缓、格调清雅的唐诗或宋词。我的书包里还常装着一本王国维所著的《人间词话》,每当我急躁或紧张的时候就翻开这薄薄的小册子,静下心来读几页,合上时发现自己已浸在词的“情”、“境”之中,而甩开了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心。
5.劳逸结合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如果没有健康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作为基础,就无法取得学习的高效率。高三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都是很重的,因此我们平时就必须坚持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充沛的精力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迎接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上高三时,我无论是平时复习还是备考期间都从不“开夜车”,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是我在高考中取得优势展示成绩的一个基本保证。
以上讲到的这五点,并不是针对哪一科目的具体方法,而是适用于整个高三全面、综合的复习过程,相信广大同学能通过分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这些方法恰当的应用到学习中去。当然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要在7月7、8、9这三天,既怀着自信心,又怀着平常心走入高考考场,遇到逆境不气馁,遇到顺境也不急于求成。祝大家都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
(六)高考后的思索
1996年高考中,我以全省文史类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由于我在勤奋复习功课的同时,采用了一些得力的措施,借此机会和大家谈一谈,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我想谈谈在复习阶段的一点心得:
1.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切忌空耗时间不做功。现在很多同学为了考上大学,真是做到了惜时如金:早上五点钟左右就开始学习,晚上加班加点开夜车,课堂学,课间学,吃饭时间还在学……这种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已,但不值得提倡。因为,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厂里的机器。人脑需要充分的休息,而不能超负荷运转。如果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无疑会导致大脑疲乏,不容易集中精力接受或反馈信息。在高考复习阶段,各种知识点、各种新的讯息每天都空前频繁地刺激着我们的大脑神经,如果大脑疲乏就会使我们反应迟钝,使记忆、反馈速度下降,实际上是时间用的不少,成效却不显著。因而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复习时间的绝对值,而应着力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即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学习,这样我们的每一分钟都会有新的收获,真是事半功倍,诸君可试为之?
2.不耻下问,“有疑而不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平时里很多同学总是缄口不问,究其原因,或是羞于问,怕“贻笑于大方之家”;或是不屑于问,认为一点小问题算不了什么;或是文“疑”饰“难”,用渊博的外套将自己包装起来。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在高考复习阶段,我们都必须勤于问,敢于问。任何一点知识模糊都会影响到整个知识体系的架构,都可能影响到考场的发挥。高考是一次综合全面的测试,课本中的任何知识点都可能涉及到。任何试图侥幸回避知识点的想法都无异于守株待兔。因此,我们决不能有“这个问题不会考吧”这样的想法。所以必须在学中质疑,在问中求得真知。当然,这种“问”又建立在“思”的基础上,三思而后问,思之不得即问,决不能死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