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没被选上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意味着你又重新有了一次选择学校的机会,你还可以再多筹划筹划你的专业,而不必为后来可能出现的变动而后悔,对吗?有些同学当初恨不得早些脱离高考,也不多考虑一下就匆忙报名参加保送、推荐,结果到时候发觉专业不对口,想改也来不及了。另外,参加推荐者一样要参加高考,而且往往由于自己一张推荐表在手,觉得似乎高枕无忧,放松了学习,结果最后考的不理想,连最低控制线都没到,当然一张推荐表也就形同虚设了。也许你觉得不大相信,但是确有其事。所以不必因为这些保送、推荐之事而冲昏了头脑,集中精力迎接高考,相信最后定能跨进自己理想学校的大门。
许多人觉得高考很可怕,因此越临近高考,情绪就越紧张,这对高考是不利的,这会阻碍自己正常水平的发挥,尤其是在考场上更是应试的大敌。其实,高考不过是一次比较正式的测验罢了,其难度、水平、结构在临考前的多次预考应该早已熟悉,所以能力上并不构成主要问题,关键就是能否把能力发挥出来。因此保持良好的心境,适时放松自己也不可少,可以有空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这样也可以让自己身体机能充分调整以发挥最大的潜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下面略说一些我对于高考各科复习的具体看法吧。首先说一下,高考的每科试题都有一个特点:量大。有时候,在考场上经常会看到自己会做的题却再也无法下手——时间到了,这真是让人“死不瞑目”,因此无论哪科复习都必须尽量做到做题时非常熟练,争取一次性成功,避免其后再因为检查改正耽误太多的时间。就我而言,考场上留给检查的时间一般是很少甚至没有的,因此做到这一点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至于具体考场上如何操作,相信大家自有经验,就不多言了。
语文的复习关键在能力的提高和平时的积累,较难的文言词语、易混的词和字都需平时留心。而能力又主要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复习时应该注意侧重。
英语则主要在阅读方面,阅读复习时要认真严格,不要看到文章长或者不认识的词稍多一点就自己放松自己,放弃不读,岂不知多读多练也就能慢慢适应了。
数学是高考中题量相对而言较大的一门学科。因此,可适当地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如选择题中的特殊值法、排除法等,还要注意培养熟练准确的基本运算能力,否则有式子有方法但算一步错一步,那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
物理是我的弱项,因此高考前我花了近一半的时间用于物理科的复习。我觉得物理复习主要是弄清各种易混的概念、公式,在各种不同的题设情景下选用不同的考虑方法,对于复杂的问题善于分解为简单的问题,同原来熟悉的问题进行类比,从而解决。
化学和物理类似,都是实验科学,因此也有许多概念理论,务必要区别它们的不同,归纳它们的联系。总之一句话,各科有各科不同的特点,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复习方法,这才是本质之道。
好了,以上就是我个人对高考的一些看法,由于各人情况都有差异,这些看法只能作为一点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最后,衷心预祝大家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中发挥理想水平,取得满意成绩!
(四)勤奋、方法、自信
自从考中“文科状元”之后,有不少人向我讨教成功秘诀。怎么说呢,高考的确是人生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顺利闯过关,就能实现多年夙愿,步入大学殿堂,继续深造;而不幸落下马,则意味着十几年的寒窗苦付之东流,一切还得从头开始。所以,即使我作为一个高考成功者,如今回想起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不免心有余悸、感慨万千。毕竟高考不同一般考试,能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幸运的。而我能夺得全省第一名,则更应该是“机缘巧合”了:比第二名只多5分,只要一个粗心大意的小错误,就可能使我退居其次。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每当有人问及经验,我都觉得除却“运气”,其它无话可说。但是,经过后来一段时间的回忆、思考和总结,我认为自己的成功除了客观方面“天时地利”,最关键的还是主观方面的三个因素,那就是:勤奋、方法、自信。
第一点毋庸多说,相信大家都明白勤奋的重要性—天才之火尚需勤奋点燃,就更不用说大多数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了。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可能大家也开始意识到,并越来越关注了。下面,我就着重从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盼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办事情都有个方法,学习也是如此。但是不同的方法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正确的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轻轻松松过关;而错误的方法则使人事倍功半,虽全力以赴也不免被淘汰出局。所以在应付高考的时候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策略,学会“巧”读书。
首先,各科有各自的学习方法。
语文和英语是两门语言学科,主要靠平时在字词、语法、阅读和作文等方面的积累,在此我不详述。
数学相对文科生来说则属于偏理的科目,因此也是很多文科生的弱项。所以,学好数学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是占有极大优势的。我觉得,学数学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公式、原理,其次就要懂得灵活运用。第一步背公式,稍花点功夫大家都能做到,而要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原理解题则需要一定的训练。我的意思不是搞“题海”战术,题目是永远都做不完的。我认为,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校发的卷子,只要适当精选一两本课外参考书就够了。有些人买一大堆参考书,结果手忙脚乱做不过来,到处象征性地“蜻蜓点水”一下,最终还是一无所获。与其这样,还不如集中精力吃透一本参考书的效果好。学习数学,思考总结非常重要。很多人做题象完成任务似的,做完就不管了。还有的人一旦做出一道难题就欣喜异常、大受鼓舞,想乘胜追击解出下一道难题,因而又把做出的那道题扔在了一边。这两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我们每做一道题都要注意思考总结,做完之后回想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从中总结出这一类型题目的一般解法,尤其是做完了难题,更应从中掌握这种题的特殊技巧。对于错题和没做出来的题,则要搞懂答案的解题思路,并和自己的思维方法作对比,看看问题出在哪一环。只有这样,做过的题才算真正消化吸收,变成了你自己的东西,否则下次碰到同类的题又束手无策,那就白练习了。所以,学数学主要就在背熟公式、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例题的训练容不迫从中掌握一些题型的基本解法和某些特殊技巧,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在练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题,不能光想攻克难题,钻牛角尖。因为试卷上的难题毕竟不多,大多数还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而且有些难题也只是在基础题上稍作变化而已。
政治、历史可说是文科的“专业”科目了。传统观念都认为死记硬背便能考高分,但在今天高考侧重能力考核的时代死记硬背已经不适用了。我这不是否认背书,书还是要背的。不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史实,怎么可能答得出的呢?但是,光背书是不够的。因为仅仅把那些政治理论和历史史实背下来,它们只是杂乱无章地存在于你的记忆中,要使之井然有序,答题时信手拈来,还必须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归类。
对政治,要注意把相同中心的理论归在一起。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定义,为什么它是基本制度、其优越性以及和西方议会制的区别,就可以归在人大制这一板块中。答题时仔细审题,找准题目的考点,把以此为中心的理论答上去就可以了。此外,答题要注意多层次、多角度。有的同学习惯把题目答案写成一个大板块,这样很容易使阅读老师看得费劲、厌烦,漏掉一些得分点。所以答题要有层次性,一条一条写清楚。答题也要多角度,除了正面说理,还可以从反面论证,例如“我们要反对……”或者“不坚持……,就会造成……危害”等,这样的语句是有分的。另外,有概念的先写定义,有哲学原理的先摆原理,给材料的还应联系材料内容论几句。由于政治和现实联系紧密,还应注意当前热点问题。课本对这些问题涉及不够的,要从课外书中找相关内容以补课本不足。因为政抬是不回避热点的。
对历史,则要注意理出线索。既应按时间顺序(一个国家、政党或地区在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也应按空间顺序(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大事)。例如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活动,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状况,等等。这样,答题的时候就可以先限定时间上下限和空间范围,再在这段时空内抽出相关内容组织一下答上去。整理线索对时空跨度大的世界近现代史问答题是十分有用的。平时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把一些相似的小问题归类,如各国法西斯的上台时间、北京在各朝名称的更替等,以应付填空、选择之类的小题。另外,答题时还应注意史论结合;要有评论性的语句,不能光罗列史实。因此,要注意书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有的老师讲的书上没有的观点更要注意记下来。
其次,学习要有计划,这样就能防止无谓的浪费时间。有的同学一个晚上就泡在一门功课上,这不仅容易疲劳,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我觉得每天应该给五科都留点固定的学习时间。对语文和英语这两门靠平时积累的科目,可以留半小时做些阅读训练,以增强语感、提高阅读速度。数学不妨抽20分钟做一道习题,以防生疏已掌握的解题技巧。政治、历史也可以花一刻钟背几页书。这些都可以见缝插针地完成。至于剩下的时间就自由支配了:既可以处理当天的作业和试卷,也可以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还可以温习以前学过的字词、语法,或者背几段古诗、文章。除了每天具体的计划,还可以宏观上规划一下自己打算完成的任务。如在一个月内背完哪些文章、做完哪套复习资料等。这样就能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了。
再次,总复习的时候要注意阶段性。刚上高三,前段时间还在讲新课,这时就应力争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及时复习老师上课讲的新东西,以免加重最后复习时的负担。紧接着,就要尽快捡回高一、高二学过的东西。因为以前都是阶段性而非综合性考试,所以大部分同学考一段丢一段,很多东西,尤其是历史、政治,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首先要全面撒网,尽量详细地捞回以前的知识。然后就应该对新学知识进行全面整理,即前面谈过的归类、理线索,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第三步则是进行一些应试性的训练,通过做习题、模拟考试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步,也就是考前一两个星期则应停止做题,进行一些查漏补缺性的工作,看看还有哪里没复习到,赶紧补上,并把以前的错题拿出来重新看一遍,以避免高考中出现同类错误。
最后,学习还应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分紧张。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长时间地持续工作是很容易疲劳的,这时我们就必须让它得到休息,以使它能更好地工作。我通常在学累了的时候听听音乐、看看风景,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闭目养神。有时节假日还和父亲一起骑车去城郊,感受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风光。这些都使我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精神百倍地重新投入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在做累了数学题的时候,背几个单词,看几段名言,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放松。还有许多同学问我,一般晚上复习到几点钟睡觉。对此,我的看法是:困了就睡。因为,在精神极度疲劳的情况下硬撑着学习是毫无效益的。这时就应该好好地睡一觉,以保证第二天上课时精力充沛。因为在总复习阶段,老师上课讲的基本上都是“精华”。上课认真听讲,回去好好地消化吸收,这样取得的效果可能比你自己花好几倍的时间复习整理、归纳总结还来得好。所以学习中要学会休息,这是非常经济的。
除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迎考的心理状态也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人平时成绩一直很好,但就是临场发挥失误,以致留下了终身遗憾。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份自信。成绩较好的同学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应考;成绩较差的同学决不能未考先怯,而是要拿出背水一战的勇气,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我高考的时候,也像大多数考生一样,考前颇有些紧张,老担心自己考不好。但后来一想,自己平时不算差,应该能考上个大学。而且,即使万一没考上,也可以学张海迪,自学成材。这样一想,我就觉得前有希望、后有退路,放下了思想包袱,轻轻松松进考场。而且,在去考场的路上我就哼起了歌,使自己精神得到放松。同时我还不断对自己说“高考没什么了不起”、“我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等真正进了考场、拿到了试卷,我的心情就完全放松了,只把它当作平时的考试。
除了考前心理调整,考试过程中也要注意调整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考试时,一般应坚持先易后难原则,先做容易题,增强自信心,最后再集中精力攻难题。但是我们有些同学一看容易题就赶紧草草一算便把结果答上去,结果往往因粗心大意丢了分。还有些同学看见自己曾做过的题,一高兴便算也不算,直接把记忆中的答案往上搬,却没注意到试题已有一些小小的改动,结果会做的也错了。而对于难题,有的人则一紧张便乱了套路,无关题旨地左一笔、右一画,甚至于在卷子上“开天窗”。这几种情况都是应该在考试中尽量避免的。对容易题要“不以物喜”,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算一遍,不要出错,把该得的分稳稳拿到手;而对难题则应“不以己悲”,仔细审题,从已知材料中挖掘最大量的信息,按一般的解题方法或答题模式,把会写的尽量写上去,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此外,考完之后不要和别人对答案,以免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要做到考一门丢一门,对考完的科目不要再多想,立刻把精力投入到下一门考试的准备中去,决不能将上一门的不良情绪带到下一门的考试中。
以上是我对高中学习和参加高考的一些体会。其实高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平时认真对待,脚踏实地地做好准备,完全可以信心十足地参加考试。我的经验套用一个公式,那就是:成功=勤奋+方法+自信。无论你即将高考还是曾经失败,都请记住:在勤奋努力的同时,多一点方法,多一点自信,你一定会开辟自己辉煌的人生之路。
(五)高考综合复习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