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官场笔记
1804900000024

第24章 古代政变的几个特征(1)

官场上的一切都是说不准的。在古代,帝王之家,封建集权,有各种勾心斗角,到官场去的人,常常须晴带雨伞、饱带干粮,以防骤然于万一。

官场也没有绝对的胜负,中国古代成王败寇。谁最得势谁的身边就聚集最多的人。谁叫得最响,谁就是歌唱家;谁先到终点,谁就是冠军。叫得最响的,不代表是唱得最好的;得了冠军的,也不代表是跑得最快的。身在其中,有没有犯规,是不是清正廉明,这杆秤在这些人自己的心里亮堂堂地撑着。

§§§第一节 权术与政治斗争

官场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大舞台。

自古以来,无数人打破头也要挤上这个舞台,也有无数人在这个舞台上身败名裂甚至丢掉性命。这个舞台上,有人唱的是喜剧,有人唱的悲剧,就如这个人世间,交叉繁衍着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剧,这个舞台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落幕而落幕,有人走了,舞台还在,有人能够重回这个舞台,有人再也没有机会登上。这个舞台古今中外都有,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有人类有权利的地方,这部舞台就将永不谢幕。

也有人说,官场像是一个无底的深渊,无数无数的有志之士掉进这个深渊里,变得庸碌丑陋,也有无数无数的草包笨蛋在这个地方爬起来。有权术的地方就有政治斗争,有政治斗争的地方就有权术。它们更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人间悲欢离合,极丑极恶在此都有滋生的机会。

官场上的一切都是说不准的。在古代,帝王之家,封建集权,有各种勾心斗角,到官场去的人,常常须晴带雨伞、饱带干粮,以防骤然于万一。

和珅知道,官场也没有绝对的胜负,中国古代成王败寇。谁最得势谁的身边就聚集最多的人。谁叫得最响,谁就是歌唱家;谁先到终点,谁就是冠军。叫得最响的,不代表是唱得最好的;得了冠军的,也不代表是跑得最快的。身在其中,有没有犯规,是不是清正廉明,这杆秤在这些人自己的心里亮堂堂地撑着。所以,当他还是咸安官学中的一个学生时,他就在苦修一门名叫“察言观色”的课题。

和珅研究得很透彻。他大胆献才,大胆为官,看尽官场浮云,明白一切逃不过潜规则。

何为潜规则?

潜规则就是不成文的见不得光的一些暗箱操作的规定和原则,它最早产生于人们的贪婪和私欲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滋生繁衍,几乎无孔不入地渗入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

面对潜规则,有人一身正气,呼喊正义,与丑陋黑暗势不两立。有人漠不关心,自己过好自己的,不闻窗外风雨声,对错不究,是非不问;所以也有些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自己的利益对这些丑恶的勾心斗角与潜规则坚决拥护,孜孜不倦,乐此不疲。而江湖多风雨,息久必闹,闹久必息,一切风轻云淡后很多东西本来啥样结果它还是啥样,在中国古代,君王集中封建集权,因此这些见不得人的规则也发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和珅看准了这一点,他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也知道真正精彩成熟的世界里,没有黑,没有白,只有灰。

在中国古代,一个过于清廉横眉冷对官场黑暗的人才子往往无法在官场行走,甚至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张居正是明朝最能干的大臣。他深知官场上的种种弊端和权谋,圆熟地游刃其间,居然凭一己之力完成了明朝的中兴大业。这样高明的有才之士,不是一般人能够修为到的。

张居正说,军队将校升官,论功行赏,取决于首级。一颗脑袋升一级,上面写得一清二楚。从前有个兵部(国防部)的小吏,故意把报告上的一字洗去,再填上一个字,然后拿着报告让兵部的官员看,说字有涂改,按规定必须严查。可是等到将校们的贿赂上来了,这位吏又说,字虽然有涂改,仔细检查贴黄,发现原来就是一个字,所以并不算什么作弊。于是兵部官员也就不再追究。张居正就这件事情问:将校们是升是降,权力全在这个小吏的手里,你不贿赂他行吗?

这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当时将校们很少有不冒功的。号称斩首多少多少,这里面很可能有许多是滥竽充数的。而细细一追究,他们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下,砍下来的甚至很可能是当地老百姓的脑袋,这就是滥杀无辜。而如果没有人就这点提出来,这些冤魂的脑袋也算战功,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大家一起升官发财,万事大吉。而如果有人追根究底,这些脑袋就可能成为罪证,这帮将校犯下的算是滔天大罪。所以才说,将校的命运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掌握在那位小吏的手里,尽管他的官未必及得上人家手下的一个排长。

张居正就这个事情总结说: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所以说,傻子都知道,凭借乾隆的洞察力,肯定知道和珅捞钱贪钱,但是乾隆就是一心偏袒了和珅,装作没有看见没有听见。难道乾隆皇帝的心里没有数吗?但乾隆看得清清楚楚,和珅心里想着的是乾隆,心里忠于的是乾隆。对于乾隆来说,和珅想要的只不过是钱,反正就他也不擅长军事,更不会闹事儿造反,而平时乾隆如果要出去玩玩,和珅还能充分满足乾隆这些心愿,让乾隆当皇帝的同时活得开开心心的,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节 权术发展的渊源

一、李斯与其“老鼠哲学”

中国是一个被君主集权统治了五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可以说,权术在中国发展得是炉火纯青。而最早从战国时期,李斯就发明了政治斗争中的“老鼠哲学”。

李斯,战国末期人,荀子的学生。史记《李斯列传》上说“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因观粪鼠穷居之羸弱见人即逃、与仓鼠富居之肥硕见人无睹而悟得——粪鼠就像人穷气短,肥鼠就如权贵之有权力、地位、金钱作为凭藉倚仗。所以有“窃钩者诛,窍国者为王侯”!李斯早年在荀子门下学习非常勤奋,后来入秦因为帮助秦始皇而建功立业——“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客观地说,李斯顺应历史潮流辅助秦王嬴政并六国一统天下,任为丞相,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法律,实行郡县制,以法治国,立下了丰功伟业,应该值得后代永世敬仰。可是,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阿附权贵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二世,杀秦始皇长子扶苏,后来又与赵高争宠,没想到被赵高诬陷成“谋反”,将他处以五种酷刑:黥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断舌、砍趾后腰斩于市,并且诛灭三族。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李斯认为,卑贱与贫穷是人生最大的耻辱与悲哀。那些不得不总是处于卑贱贫穷境地的人,张口闭口讥讽富贵厌恶禄利,不过是没有能力的人自我安慰,只会叫人更加看不起罢了。

李斯,后来是一个拥有老资格的政治家,在秦王朝政治中,权势仅次于秦始皇。

李斯出生于楚国的上蔡县(今河南上蔡)。上蔡并入秦帝国以来,属于陈郡。李斯的出生时期,大概是楚顷襄王十九年,相当于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李斯比秦始皇大二十一岁,比赵高大二十四岁。李斯在年轻的时候是楚国郡府中的一名文法小吏,经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前面说过,他一个人住在郡吏的宿舍里,去厕所时常遇见老鼠偷吃粪便中的残物,有人或狗走近,老鼠们惊恐逃窜,可怜状,李斯觉得很悲哀。有一次,李斯有事去政府的粮仓,见仓中老鼠个个肥大,住在屋檐之下,不受人狗惊扰,优游自在,与他平日所见的那些厕所中的老鼠有天壤之别。李斯就在这一瞬间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忍不住感叹:“人之贤明与不肖,如同鼠在仓中与厕中,取决于置身于不同的地位而已。”

他当即决定,不快乐的卑贱生活要到此结束。

而恰逢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众多学者先生著书立说,争锋论辩。道家潜心于宇宙万物,追究贯通天地人世之原理大道;儒家整齐君臣父子夫妇礼义,致力于道德伦理的建立;阴阳家依据日月起伏、四季变迁而统括国家兴替、历史嬗变;墨家崇尚贤能提倡节俭,以博爱反战的精神深入民间;法家则最是深刻实用,以法、术、势规范政治和社会,一心致力于强权的建立;而名家们,既抽象于名辞与实物间的哲理,又严格于名目与实际间的差异,超脱于世,早早地进入了逻辑思辨。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分门别类,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千年不遇的理性之觉醒思想大觉悟。这些学有所成各有所悟的人们,兴私学,集弟子,游天下。有的自己投身政界经世致用,用的送弟子当官辅政响。那是一个知识空前拥挤而辉煌的时代,有志向与有能力的青年们都能找到一条出人头地的大道。

当时,著名学者荀子受楚国大臣、以养士著名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赏识,被任命为兰陵县的县令。春申君死后,荀子废官家居兰陵,著述教学,声名远播各国。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集战国后期各家学派之大成,贯通了道、儒、墨、法、名辩、阴阳各家。荀子的学问里面道、礼、法相通相生,着眼于当世而与时应变,最能吸引那些积极上进的青年。于是,各国的青年们也纷纷慕名投到荀子门下,李斯经过认真考虑,不远万里从上蔡到兰陵,做了荀子的学生。

李斯在荀子门下学习的是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过了一些年,李斯学有所成了,决定靠自己的所学去参政出仕,博取禄利,彻底改变自己命运。这是李斯已经不再自比厕中鼠,再出山,他要作仓中鼠。李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对当时国际形势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离开楚国到了秦国。他对老师荀子说道:“弟子李斯听说过这样的话,机会来临的时候,万万不可怠慢。眼下是各国争雄的时代,游说之士主持各国政事。秦王有意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平民布衣纵横驰骋的时机,学者游士博取收获的机会。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思变,正如圈养的禽兽,只能张嘴等食,不过徒有一张人脸,两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说来,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反而讥讽富贵,厌恶禄利,以自托于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绝非士人应有的情怀。我决意西去秦国,游说秦王。”

而荀子众多弟子中一位是李斯,另一位就是后来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学者韩非。韩非比李斯年纪稍大,他们同在荀子门下学习。韩非是韩国王族子弟,口吃,这才走了著书立说的路。李斯出身于下层平民,急于命运,于是选择了入秦从政求仕。荀子赏识李斯的能力,但是他也担忧,李斯将功名利禄看做人生最大的目的,极端功利的人生观极易招来不幸。荀子知道,物极必反。

二、李斯得极权反招杀身之祸

李斯在庄襄王三年(前247)入秦。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在赵国做了多年人质,后来得到邯郸巨商吕不韦的帮助才回到秦国做了秦王。李斯来到秦国的时候正赶上庄襄王去世。当时,李斯三十四岁,新秦王只有十三岁,一切政务由丞相文信侯吕不韦主持。

吕不韦当政的战国末年,豪门养士、游侠鼎盛。各国权势政要,礼贤下士,王族公子,侯门竞开,皆以禄利网罗人才。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号称四大公子,名重天下。吕不韦入秦主持政权期间,一方面继承秦国的富国强兵路线,积极对外扩张;另一方面,他羞愧于政治军事大国之秦国在文化方面的落后,着手文化的振兴。他比照关东四大公子,以禄位厚利招纳天下人才于门下,开始编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百科全书性质的汇总编撰,吕不韦使门下宾客各人著录自己的所学所闻,集结各家学说,合而成为杂家的大著。吕不韦是卫国人,他多年在各国间经商,在赵国发迹。他见多识广,交游及于各国各色人等。荀子是赵国人,他周游各国,名扬天下,交游也及于各国各色人等。吕不韦与荀子之间,或许有面识交往,或许只是彼此闻名。吕不韦招纳天下学者编撰《吕氏春秋》,荀子当然是礼聘的首选。不过,此时的荀子,年事已高,没有应聘西去再次入秦。而李斯是荀子的得意门生,又是当时第一流的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一直怀有入秦施展抱负的愿望。于是,荀子推荐李斯到秦国参加《吕氏春秋》的编撰。

但是,李斯是个有目的的人,他的目的现实而功利。博取高位富贵才是他的人生终极目标;学问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李斯入吕不韦门下,得以直接面见吕不韦,他将自己的书法、文学和政治才能显露出来。让吕不韦极为赏识他并将其推荐到秦王宫廷做了郎官,成为秦王嬴政身边的文职侍从。李斯进了宫殿了,渐渐得到年轻秦王的信赖,他经常给秦王出谋划策,也经常被秦王采用。所以没过多久,李斯就被秦王任命为长史,成为秦王宫廷的秘书长,开始直接参与秦国政治。

长史之后,他被任命为廷尉。在廷尉任职期间,李斯积极参与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秦帝国建立以后,李斯的治国之才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秦帝国强化和巩固统治的各项政策几乎都出于李斯的策划。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左右,李斯被始皇帝任命为左丞相,封为列侯。李斯长子李由出任秦的三川郡太守,执掌连接关中关东要地的封疆大任,其他的儿子皆娶秦的公主为媳,女儿也都嫁与秦的公子为妻。此时的李斯,可以说是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然而物极必反。李斯知道自己的出身原本卑贱。入秦三十余年来爵封列侯大富大贵,所有这一切,都在于皇上的信任和赏识,一旦皇上的对他不再宠信,所有荣华富贵不过是浮云一场,说没就没了。

李斯出任丞相后,长子李由从三川郡守任上归省回到咸阳。李斯在家设酒宴庆贺。咸阳城内百官云集。面对如此盛况,李斯突然对李由喟然长叹道:“我记得先师荀卿说过,‘物禁大盛’。我李斯乃是上蔡出身的布衣,居住于里巷的平民,承蒙皇上赏识,拔擢至于如此。李斯的意思也就是说现在身为人臣,地位极高,大富大贵,万物都是盛极必衰,未来吉凶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