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官场笔记
1804900000023

第23章 不为人知的私生活(3)

而联姻皇室,投上所好。这应该是和珅进一步稳固自己权贵关系的关键因素,乾隆65岁得了一个女儿。爱如掌上明珠,65岁得的宝贝闺女。而且这个闺女长得特别像乾隆,乾隆总是说这孩子要是是个男孩子一定让她继承皇位。后来,乾隆将皇十公主支配给和珅的儿子,而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这个名字也是乾隆取的。于是,和珅原来和乾隆是主奴关系,君臣关系,这一下子就变成了儿女亲家关系,乾隆就变成了和珅的保护伞。乾隆皇十公主14岁正式下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送贺礼的,送彩礼的,长队不止千人。

二、精神层面投君所好

乾隆喜欢作诗,据说他每天吃了晚饭之后,就琢磨作诗。和珅知道乾隆这个喜好,他自己也学诗,写诗。于是,他经常和乾隆和诗,乾隆作一句,他和一句,和乾隆论诗品画。

乾隆喜欢书法,到处题字。乾隆的字写得不错,和珅就练字、练书法,而且学了乾隆字来练,和珅的字酷似乾隆的字,甚至可以以假乱真,有一些乾隆题的匾额甚至就由和珅代笔。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和珅的笔迹,和乾隆那个字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几

乾隆崇奉佛教喇嘛教。乾隆自己的画像,还有佛装的相,乾隆对佛教经典很有研究,把乾隆下令把藏文的大藏经,汉文的大藏经翻译成满文大藏经,正式刻印出版。和珅也研究佛家经典,有书记载说和珅和乾隆修持密宗。

乾隆岁数大之后,好享受,讲排场。八十岁的生日时候过万寿节,六下江南。六下江南修的行宫三十座,过大寿的时候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沿街两头张灯结彩。这钱都通过和珅各种手段得来,两淮的盐乡要贡献,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要进献,三品以上官员要进献,还发明一个办法叫“议罪银”,官得罪了,罚钱,以钱来代刑。少则几千两银子,多则几十万两银子,通过各种渠道把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到北京,不通过户部的库,到了内务府,直接为乾隆支配,满足乾隆豪奢浮华的生活。

和珅也知道,乾隆皇帝是一代名君,在他面前展现才华,仅仅靠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是不能实现的,拿出真实才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三、办好实事获得宠信

第一件事是咱们前面提过的,处理李侍尧案。

李侍尧,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其父亲李元亮担任过户部尚书。李侍尧在乾隆初年曾被乾隆接见,先后出任军机处章京,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此人精明干练,颇有才略。史书上记载他:“短小精敏,过目成篇。见属僚,数语即辩其才否。拥几高望,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从皆悚惧。”说他有过目成篇的本领,接见下属的时候,只几句话就可以从中看出下属的才干如何。因此,乾隆对他颇为倚重,曾先后委以重任,历任两广、湖广、云贵三省总督。这人恃才傲物,年高位重,看不起别人,像和珅这样的青年官吏,从未放在眼里。

曾任云南粮储道与贵州按察史的海宁,因与和珅关系不错,在和珅的关照下被调任奉天府尹。他上任之前,特意到和珅府上拜望,感谢和珅把他调离了西南蛮荒之地,连同丰富的礼物一同带给和珅的,还有李侍尧在云南贪赃受贿的消息。海宁求见和珅之后,对和珅说,当今圣上对纳贿、贪赃深恶痛绝,几番下圣谕要官员洁身自好,奉公守法,可那李侍尧在云南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他有心要向皇上参奏李侍尧,又恐怕自己官卑言轻,起不到什么作用,不知如何是好,说完还向和珅呈上了他平日搜罗的李侍尧受贿的证据。和珅听后正和自己的意思,非常高兴,把海宁夸奖了一番,并鼓励他不必畏李侍尧的淫威,尽管上奏。

海宁把自己书写的奏折呈递上去。乾隆读罢勃然大怒,说他对李侍尧在云南贪赃枉法早有察觉,只是念他征战多年立功无数才网开一面,孰料他竟然愈发不成体统,于是命和珅赴云南查清李侍尧贪赃一案。

和珅到达云南之后,先向李侍尧宣读了圣旨,将他暂且革职,然后就再不过问此案,游山玩水去了。因为他明白,云南毕竟是李侍尧的地盘,他在此地经营多年定然耳目众多,根底深厚,寻找他贪赃的证据,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他先装作懦弱无能、不思公务的样子来麻痹李侍尧,暗地里派出得力家人细心查访。这办法果然奏效,几天下来,他就收集到了一些证据,然而,这些证据全都不怎么重要,远不足以置李侍尧于死地,和珅不肯就此罢休,开始打李侍尧的大管家赵一恒的主意。赵一恒身为李府的大管家,所有财物交易必经他手,如果能敲开他的嘴巴,整个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和珅命人绑来了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起初还拼死抗争,拒不招认,后来终于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和珅有了坚实的证据,心里就有了底,踏实下来。他把赵一恒交待的事项笔录下来,又命人召来了云南李侍尧属下的大官员,当着他们的面宣告了赵一恒的供述,一桩一件全都清清楚楚,那些原来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见和珅已然掌握了全部证据,自己顽抗下去也毫无意义了,于是从实招来。

和珅就在总督府的堂中央摆下公案。李侍尧来到公堂后还强辞争辩。和珅命人将赵一恒带上公堂,让他当面与李侍尧对质。等和珅问完最后赵一恒,李侍尧不得不认罪。史书上写到李侍尧认罪时说:“他自任得道府以下贿赂不讳。震怒谕曰:‘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思婪索,朕梦想不到。’夺官,逮诣京师。”乾隆接到和珅的奏折,见海宁弹劾李侍尧的本章句句属实,恼怒非常,命和珅把他带回京师治罪,和珅有意置他于死地,几经审问,和珅上奏:“拟斩监候,夺其爵以授其弟奉尧”。后又建议将李侍尧“斩立决”。乾隆感念他曾屡立战功,又颇有才干,不忍心就这样把他杀了,就不批准“斩立决”的决议,让和珅等人再行商议,有江苏巡抚闵鄂元领悟了乾隆的本意,上书奏请道:“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仪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乾隆遂最后判李侍尧“斩监候”,将他囚禁在刑部大牢之中,籍没了他的家产,和珅通过这件事向乾隆展示了自己办事的才干,让乾隆放心将别的事情交给他做。

四、竭力满足君主私心

乾隆本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晚年,他渐渐喜欢追求泱泱大国的皇家气派和豪华场面,却又要示人予以严谨勤俭,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想奢华享受又怕人在背后议论,于是和珅为乾隆想了许多敛财的办法,甘心情愿地替乾隆背上奢侈的“黑锅”。乾隆在朝堂上下令不要铺张,和珅在下面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各地富商们加紧捐贡。在和珅的主持操办之下,只一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国库中的银子也多了起来。在替乾隆敛财的各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和珅创建了“议罪银”制度。

所以所有的大臣如果想交议罪银的话,就都要交到和珅这儿。这就等于是和珅给皇上创立了一个私人小金库。这金库里的金子、银子皇上不知道有多少,和珅也不大清楚,他只是知道小金库里面的金银太多了。

通过“议罪银”制度得到的巨额银两,有85%供皇帝个人挥霍,不入国库。这点钱除了乾隆皇上使用就是和珅使用。

有了钱,和珅心机算盘再一算,内务府以前是亏的,而和珅经营了内务府一年就扭亏为盈。和珅这一招只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仅仅八个月时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了,钱多了很多。皇上怎么不拍案叫绝怎么不欢喜呢!

这个罪恶的议罪银制度,给乾隆提供了奢华无耻的物质生活,给官员们提供了加官进爵贪污受贿的保护伞,而对老百姓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它导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

乾隆皇帝喜欢出游,和珅也充分满足了乾隆游山玩水的兴致。他安排乾隆皇帝南巡,服侍得乾隆心满意足。

和珅知道皇上心中是极想出去看看这么多年来天下百姓的生活的,又怕被人冠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恶名。于是花言巧语对乾隆说,江南各地物产丰盛,官员和富商们久沐圣恩,早就一心图报。若皇上南巡,一应费用,江南的官员和富商们都愿捐献,可以不必动用国库。乾隆听了大喜,他当即决定令和珅全权安排南巡事宜,御驾即刻启程。

皇上南巡是大事情。谁敢怠慢,于是江南富商纷纷不惜成本大兴土木,就怕让皇上不满意,更多人还想趁这一机会讨好皇上,以谋得升迁。这些人精明狡猾,弄到最后,各种负担还是转嫁到了百姓头上,百姓们被迫出工、出钱,疏通运河,建造行宫,修葺龙舟,将江南装扮得一派奢华亮丽,满足了乾隆,也疾苦了百姓。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几乎没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就顺利、满意地完成了南巡,还到曲阜祭拜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向天下人表明他尊师重道的仁德。

而这次南巡的圆满成功,乾隆看到了和珅理财的天赋,任命和珅为户部尚书,把整个大清国的财政管理权都交到了和珅手中。

和珅知道,乾隆愈是明令节俭,就越是要满足他的排场和私欲,这时候和珅就愈发加紧催官员捐献财物。

五、编著《四库全书》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无人能敌之外,和珅还利用一切机会,做好一些乾隆皇帝临时差遣的兼职工作,并毫不懈怠,做得尽善尽美。

和珅打心底时时刻刻为乾隆着想,他知道乾隆重视什么,也抓住时机替乾隆换取好的名声。这对于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乾隆来说,无异于一剂最贴心的良方。

乾隆是个抱负极大的皇帝。对他来说,仅仅只留得当世的盛名没什么意思,最重要的是能够万世不朽。而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乾隆帝觉得自己德行足以广被天下,功绩也是百代无双,就想在“立言”上也作出一番成绩。他不仅要超过他的祖父康熙帝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大业,而且要超过以前的历代君王编出的“功德”(如宋朝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明代的《永乐大典》)。因此他命人编纂了《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书,它收录书籍总计3470种,79016卷,36078册,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一部。它收录的书中,除了皇室原有藏书外,还遍征海内各大藏书名家的珍本善本。这套书从1773年起,至1782年初步完成,共经历了十年。

这期间,《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裁几易其人。能够负责《四库全书》修纂的必须是众望所归的饱学之士。因为《四库全书》馆总裁绝不仅是虚挂其名的事,要切实的能够对书籍的入选与否、版本的择定等一系列事务做出决定。

起初,《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裁由大学士于敏中任总裁;于敏中病故后由和珅妻子的爷爷英廉接任;1780年又由和珅任总裁。

和珅虽然有学问,但深谙的人情世故学问,笔墨知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限,因此自然不能胜任这么重大的职责,不过,这点事可难不倒他,他为人机智、精明。他知道乾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极其重视,当作生平中的一桩大事。于是,和珅办起此事投入了十二万分的小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时下名满天下的大才子纪晓岚充任总纂官在一旁协助,这就如虎添翼了。

但是,和珅在担任正总裁后,编书之余也曾多次上书建议乾隆严加查缴书籍,对有问题的书籍一律加以销毁。即使是编入《四库全书》的书中,很多也做了删削或修改,去掉了几乎所有违逆的词句。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库全书》本的各种图书,都是经过一番清洗后的洁本。

值得肯定的是,《四库全书》确实为乾隆的业绩中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一直到今天,这本书还被人经常使用。

和珅一生中除了充当《四库全书》总裁外,还负责监督、修订了很多图书,如《开国方略》、《日下旧闻考》、清《三通》、《热河志》、《石经》、《大清一统志》 等,为乾隆皇帝在立言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六、智办“千叟宴”赢盛誉

1795年,85岁高龄的乾隆帝发布上谕,准备在这一年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颙琰。

在中国历史上,把皇帝之位传给儿子,是最常见的帝位传承制度。不过,乾隆并不是最早的一个。唐高祖李渊三个儿子起了内讧,二儿子李世民杀掉了李渊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就是说李世民唐太宗把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弟弟全给杀了。唐高祖这才把皇位主动传给自己的儿子。

还有唐玄宗把自己的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唐肃宗。其实,那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的儿子自己没有经过唐玄宗的批准而擅自登基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号把皇帝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人。

而北宋的宋徽宗。是在金灭北宋之前,宋徽宗眼看北宋的江山保不住了,害怕自己死在东京城中,急忙把皇帝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结果既没有能够保住北宋的江山,也没有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号把皇帝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人。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汉唐以来的禅让其实都是被迫的。主动禅让皇帝的位置给自己儿子的皇帝,乾隆皇帝其实是头一个。

如何把禅位归政大典办得隆重,以显示乾隆帝的仁君风范,着实让和珅伤透了脑筋。因此一直到了大年三十他才把大典的礼仪制定好,交与乾隆帝圣裁。其中,最让乾隆满意的是和珅提议的“千叟宴”。

叟,是老头的意思。千,是虚数,很多的意思。宴,宴会的意思。“千叟宴”,最早开始于康熙时期。所谓“千叟宴”,就是召集官员、缙绅中七十以上的高寿老翁在皇宫中举行酒宴,与皇帝同乐。在康熙到乾隆年间一共办过三次,其中,康熙年间一次,一千多人参加;乾隆年间两次,前一次不是和珅主办的,一共有三千多人参加。前两次的效果不是太好,因为大冬天的,皇上从全国各地请来好几千个老头在这儿吃饭。炒菜,上一盘菜,没十分钟凉了。

虽然没有吃好,但是重点不是吃,是皇帝的心意,因此从那时候起。 “千叟宴”这种形式继续流传下来了。

这乾隆朝的后一次“千叟宴”就是这次大清朝的禅位归政大典。一共有全国各地的五千多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参加。

举办“千叟宴”,到底有何好处呢?

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提倡尊敬老人。这千叟宴席,可以达到提倡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目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其次,可以表明乾隆皇帝的功德无量,老百姓都给予充分肯定;再者,还可以表明在乾隆帝统治的这几十年里,国富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长寿无疆。

不过,正月是北京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宫殿又大,要容纳这么多人,空荡荡的,实在不好取暖,如何将这个问题解决呢?和珅调来了1550多只火锅,举行火锅宴。这实在妙不可言,保了殿内的温度,火锅里燃烧的煤炭、沸腾的浓汤也红红火火地烘托出喜庆气氛。 正月初四,千叟宴如期按照和珅的安排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声势浩大,景象壮观, 和珅的这一安排为乾隆赢得了天下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