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官场笔记
1804900000016

第16章 “二皇帝”的官场人际(5)

和珅在这最重要的时刻,表现得最为卖力。他借助太后去世人臣应当悲伤的借口,与乾隆皇帝一同大悲,悲到陪在乾隆皇帝身边失声痛哭,不吃不喝,熬得形容枯槁憔悴不堪,让乾隆皇帝觉得和珅发自内心的在把自己的母亲当做母亲。当然,以和珅之为人,我们很难分辨清楚他是假戏真做还是真戏假做。因为和珅确实是一个心机太深手段太复杂情感又太细腻的矛盾体。不过,和珅这个表现让乾隆皇帝对他越发的喜欢和宠信,所以,和珅的每一步棋,几乎都下到了乾隆心中的重点位置。

§§§第四节 在官场中交友异常慎重

一、和珅从不乱交朋友

身在仕途,人际关系是最复杂最紧张也是最不好处理的。巨贪和珅当然深谙此理,因此他从来不乱交朋友。并且,要入他的法眼,还要达到四个要求。

在和珅眼里,与他同朝为官的大臣主要有三类:一、一个道上的朋友;二、不在一个道上的对手;三、不相关的旁观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这三类人,和珅各有各的一套办法。那么,他是怎么选择朋友的呢?和珅选择同道有没有什么标准,他的对手有哪些人?什么人又会被他划做不相关的旁观者?

和珅朋友很多,因为要讨他做事的人很多,他要处理好关系因此不会去得罪的人也不少。

和珅的朋友,除了他的家人和琳、他的家奴刘全之外,还有汪如龙、吴省钦、吴省兰、苏凌阿、福长安、国泰、伊江阿等等很多很多的人。

通过这些人,有人研究得出,和珅选择朋友,基本都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与自己的经历背景基本相似。

大家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自己经历背景相似,共同语言也更多。也更容易走近交心。而和珅的童年时代过得非常凄惨,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从小兄弟二人只能寄人篱下,每天看继母的白眼生活,没有钱被人欺负,可谓童年家门不幸。不过,这也养成了和珅拥有独立的人格。孟子曾经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们往往是这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痛苦,也催人奋进。自立、自信、自强、谨慎、工于心计,这是和珅一生事业的起点,也是和珅最终能够得到乾隆皇帝喜欢的重要原因。

而回看历史,自幼或丧母、或丧父、或父母双亡之后自己坚忍不拔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太多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英雄不问出身,这些话都是因为这些人而生。人经历过人生的挫折与打击,因此更加善于思考,冷静下来的时间更多,内心更加强大,逆境反而出人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清朝很多在逆境中脱颖而出的人才,比如,努尔哈赤10岁丧母,皇太极12岁丧母,顺治皇帝福临6岁丧父,康熙皇帝8岁丧父、10岁丧母。上面这些人个个都是一代君王啊!他们的事业可谓是惊天动地大事业,值得时人敬仰,也值得后人尊敬。

整个大清朝的命运跟和珅个人的命运都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创业成长的不容易,这一路来辉煌得不容易。

谁都知道,身在逆境中的人,往往是两极分化的,要么奋斗,成为英雄。要么对世界充满了仇恨与冷漠,成为社会的罪人。而和珅,其实是这两种的结合。他既奋斗本身有着卓越超群的智慧和非常强烈的上进心又贪婪恶劣冷漠自私。另外,和珅虽然发达,但是有时候他是自卑的,那就是他曾经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

虽然没有中举,但并不能代表和珅没有足够的才华。事实上和珅是才华横溢的。就是因为不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宦之路得到当朝持权者的肯定,所以他更加努力的利用自己的智慧,仔细琢磨研究乾隆皇帝的个人性格。可以说,在研究乾隆这个人这方面,和珅是一个完胜的研究家。也只有如此投其所好,他才得以步步高升,谁知是走上了人生的邪路,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其实,考试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而已,以一次定人才其实是很不科学的。何况,在历数两百九十六年的大清朝,多少有才能的人都被这可恶的八股取士制度吞噬了生命。又有多少人能生活的幸福、或是能够充分地为国家效力呢?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等没有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的人的作品,他们甚至是一字一血的充满着对于八股取士制度的谴责,但是我们谁敢说他们没有才华?

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千。早在隋唐时期,曾经被人誉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科举制度,本意是通过考试选拔更多的普通地主阶级中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是一种巩固统治的好办法。但是到明清时期,它却走上了反面,只能选拔庸才和顺民,不能真正选拔人才为统治者所用。1905年,这被伏尔泰等西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甚是称赞的制度最终被历史舞台淘汰了。

和珅自己在这方面失败,因此选择朋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幼年遭遇不幸科考又未成功的人尤其是科场失意的读书人。这样也能弥补他的自卑感。

而汪如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汪如龙本系世代书香,祖父于康熙时放过道台,父亲于乾隆初年也当过知县,后来辞官归隐,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板桥学习书画。汪如龙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汪如龙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而家中余钱无多,乃弃文从商,逐渐成为江南大贾。

在古代,商贾是被人看不起的,最没地位的。所以,汪如龙就是再有钱,也是封建社会里,“仕、农、工、商”四个阶层里社会的最底层,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汪如龙想方设法地想走上仕途。和珅又爱钱有权,汪如龙有的是钱,因此和珅随乾隆南巡时,受尽汪如龙尊崇。

另外,汪如龙很会讨皇上欢心,和珅有意拉拢他,就说:“你我俱为读书人,又同科场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共创大业吧!”汪如龙当然知道机会来了,如能入得和珅门下,不但荣华富贵,权力美色皆入己囊中,连忙说:“学生有先生为师,真乃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先生?以后祈望先生多加照顾,多加栽培。”和珅自然是满面春风地迎了这么个学生,于是汪如龙就这样成了和珅的人。

除汪如龙外,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二人也是这样类似的情况。

吴省钦、吴省兰原来曾经做过咸安宫官学的老师。虽然满腹经纶,就是久考不中。而他们的学生和珅一举成名后,他们兄弟二人就想通过走和珅这条捷径,达到科考蒙混过关的目的。而此时的和珅兄弟二人正在培植党羽,也急需吴省钦、吴省兰这样满腹经纶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吴省钦、吴省兰听说这一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和珅后,就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两个人首先双双登门去拜见和珅。一见面就双膝跪倒,称和珅为老师,自称门生。和珅身为乡试的主考官,而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主考官为老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珅当之无愧。就这样吴省钦、吴省兰兄弟摇身一变,由和珅的先生变做了和珅的门生。既然是门生,乡试中自然要多多照应。

前面我们说和珅曾经从太监的口述中猜出乾隆皇帝的科考命题,而将这命题告诉自己的朋友,这朋友不是别人,正是吴氏兄弟。

顺天府乡试的考题是由皇帝亲自拟定的,在《四书》范围内出,一般是由内阁向皇帝呈上一部《四书》。由皇上据《四书》中的句子命题。然后,再加以密封,交给内阁。和珅听说皇上翻阅《论语》第一本,等到快翻完的时候,才面露微笑,奋笔直书。与是,他推断出考试的题目一定在《论语》“气醯”一章中。

醯,是我国古代对于醋的别称。我们今天称呼山西人为“老醯”的醯字实际上就是这个字。《论语?公冶长》篇里面记载,“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气醯焉,气诸其邻而之。’”微生高是孔子的学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爽直?有人向他要点醋,他家没有,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那里讨来一点给别人。”

“气醯”中嵌着“乙酉”两个字,而乡试之年恰好是乙酉年,凭他对乾隆的了解,皇上一定是以此为题目。

和珅当下就让吴氏兄弟多多留心《论语》“气醯”章,自然不会有错,吴省钦、吴省兰大喜过望。乡试过后,题目果然不出和珅所料,他们二人都考中了举人。自此,他们二人就成为和珅的死党,官运亨通,直到和珅倒台之后,他们才被罢免。

就这样,和珅拉下不少人聚集门下。《清史稿》上记载,在和珅被抄家的时候,家里门客、奴仆有上千余人。

二、和珅瞄准官场无能之辈

另外,和珅的择友标准里,还瞄准了一些官场上的无能之辈。

人才是因为稀少才珍贵,所以官场中无能之辈远远多于有能之辈。虽然通过八股取士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一些诸如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阿桂等这样的人才。但是,通过八股取士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些诸如兵部、户部和工部侍郎的苏凌阿等无能之辈。

这些无能之辈又没有本事又要往上爬,那么就要靠手段靠关系,因此很多人都会找到和珅。因为大家知道,要发达,要靠人,只有和珅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只认钱不认人的人。不管我是谁,只要我给你好处,你就会给我好处,给我提供升迁的机会;

第二、掌握实权,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否则的话,即使给了好处,要是是给了没有能力的人或者能力说不准的人,很可能我的好处就白给了打水漂了。

而和珅为了自己的钱财,也不惜大肆吸取这些人聚集在他身边。

这些官员没有能力,又想往上面爬,所以,只要给他们提供升迁机会,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听话,替你办事。

那些有能力的官员就不一样了。他们有能力,就可以靠自己的本事给自己挣得好前途,这些人也傲气,自己既然有本事,那凭什么还去听别人的调遣给别人办事?这些人不好对付,和珅心里清楚得很。

在和珅的无能朋友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凌阿。

苏凌阿年纪很大,比和珅年长许多岁,是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时的举人。但是为人碌碌无为,没什么本事,在官场上一直没什么起色。直到和珅成为乾隆旁边的红人后,苏凌阿才竭力讨好和珅。和珅看苏凌阿这个人这么肯听自己的话,所以也不断地在乾隆皇帝面前说苏凌阿的好话,后来苏凌阿就当上了兵部、户部和工部三个部的侍郎。

此时的苏凌阿虽然身为三个部的侍郎,手握大权,却并不称心,因为在朝中为官远不像做个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那样容易榨取钱财。便又向和珅送了一份重礼求和珅为他觅个总督的职位坐。

和珅便奏明乾隆皇帝,说苏凌阿为官如何清廉,办事如何精明干练,足以担当一方大任。不久以后,乾隆就委任年迈无能的苏凌阿为两江总督。苏凌阿心满意足地到了任上,当地的提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一齐前来拜见这位新任的总督,苏凌阿对每位前来拜见他的属员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上厚恩,命余觅棺材木来了”。

嘉庆二年(1797年),苏凌阿在和珅的保举之下,又升为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三个部的正部长)。直到和珅被诛,他才被迫退休守陵。

而和珅择友的第三个条件,则是那些犯了过错被自己抓住的人。

大清官场黑暗至极,裙带关系贪污腐败盛行。

大清朝官场的裙带关系非常严重。因为中国封建时期,夏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都是一个家族的天下,皇帝都或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及,没有什么让贤之说;而他们手下的大臣,也一个个都是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的后代能够世代为官打下基础。尽管是盛世王朝也是如此。所以科举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的补充而已。不重在选拔,只是重在补充。

而贪污腐败。往往是封建时期极权导致。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是后人称赞的有道明君,也都曾经为此做出过不懈努力,想让大清朝延续长久,但是他们谁都没有能力遏制官场中的黑暗以及阻止大清朝的衰落灭亡。

和珅的众多党羽之中,贪污腐败人最多。因为,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相当具备利用价值:

第一、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朋友;

第二、少了不止一个对手,多了不止一个朋友;

第三、自己的消息更加灵通。

而和珅是如何收容这些曾经因为各种罪错但被和珅抓住的人作为朋友呢?

和珅的处理方式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 不放过重要官员的家人

并不是所有的一品官员就是重要的官员,也并不是所有的封疆大吏就是重要的官员。这里所谓的重要官员实际上指的是那些祖孙几代均为高官且世代受皇帝重用的官员。我们仅以乾隆朝时期与和珅相关的官员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

刘墉和纪晓岚。对于和珅来说,他们是重要官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