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类起源之谜总集
18033000000042

第42章 人体自然探秘(4)

在热时,身体出汗,皮肤发红,以增加散热量,降低体温;天冷时,身体发抖,出现“鸡皮疙瘩”;藉此提高体温,并且减少皮肤水分蒸发的热量损失。这些反应看来简单,然而必须由身体多个器官协同工作才办得到。皮肤的神经细胞对温度变化很敏感,测得外界温度改变,立刻向脑子发现信号。控制内分泌系统的下丘脑收到信号,刺激腺体分泌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随血液流至多个器官,刺激器官作出生理调节。身体从食物中吸收到的化学物质,平时储存于肝脏,这时可能释出,作为身体加紧活动的燃料;心跳和呼吸也可能加快。来自皮肤的信号表示不再需要特殊反应时,下丘脑才下病人因令停止这些活动。

下丘脑也以相似方式调节其他体内平衡因素:下丘脑一发现身体需要食物和液体,就会激起饥饿和口干的感觉。身体得到充足的食物和水分,这些感觉自然消失。

另一种重要机制帮助身体立即准备好应付危险,称为“拚命或逃命”反应;心跳剧烈加快,血管扩张以减少血液从伤口流失,供应给肌肉的血液迅速增加:这些反应是肾上腺把肾上腺素注入血液中引起的。下丘脑接到紧急信号,就会分泌化学物质,刺激脑垂体分泌激素,转而刺激肾上腺分泌应急的激素。

这种完全自给自足、自行调节的机能,仅存于人和动物体内:体内平衡的巧妙处和繁复程度堪称无与伦比,如此奇妙的系统相信永远不是人工所能仿造的。

哭的学问

林黛玉的泪水与刘姥姥的泪水有区别吗?哭泣的泪水有毒吗?

科学研究证明,不同心情下流出的泪水化学成分不同。

流泪是保护身体的一种天然方法。人体不断产生微量泪水,以清洗眼睛,润泽眸子,泪水中又含有抗菌的溶菌酶。有些泪水蒸发掉,其余则流到鼻子里,溶菌酶的抗菌作用也有助于鼻子免受感染。

不久以前,只有研究人类哭泣原因的心理学家才研究流泪。今天不但有其他科学家研究泪水的成分,而且已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

泪水研究的先驱是明尼苏达州圣保罗—拉姆塞医疗中心的生化专家弗雷。他和一批同事对泪水进行综合研究,给一组志愿参试者看两个小时悲剧电影,收集各人因动情而流下的泪水。为取得因刺激物而产生的泪水,他们又让志愿参试者闻刚切的洋葱三分钟。

弗雷的研究小组发现,两种泪水都含有精神紧张时体内分泌的各种蛋白基激素,其中包括催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天然止痛剂亮氨酸脑啡肽。分析两种泪水后,发现泪腺对情绪的反应与对洋葱的不同,情绪引起的泪水所含蛋白质比刺激物引起的多。

弗雷认为泪中含催乳素,可用来解释何以女性比男性善哭。催乳激素就是刺激乳腺泌乳的激素,女性血液含这种激素较多;女性在绝经后哭得较少,因为催乳激素浓度降低了。弗雷认为不论男女,泪水或许有助于冲出因精神紧张而积累体内的毒素,所以许多人痛哭后会觉得舒服些。

秋波之秘

热恋之人为何会含精脉脉呢?对瞳孔的研究也许会让你豁然开朗。

心理学家观察瞳孔的变化,即可了解当事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不管他们怎样说,也隐瞒不了真情。

人高兴时,瞳孔会扩大;遇到憎恶或害怕的事物,瞳孔就缩小。例如见到毒蛇的图画,瞳孔自然缩小。留心观察瞳孔的变化,可以探出隐藏于心内的微妙感情或信息;看来,瞳孔是心灵的窗户。

瞳孔清楚显示整个神经系统的状况。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做数学题时,瞳孔扩张,心跳加快,还出现其他精神紧张的迹象,直到求出答案才恢复正常。

瞳孔也受味道和气味影响。在某次市场研究中。研究员让一批人品尝多种汽水。从他们瞳孔的扩张或收缩可以看出对各种饮料的喜爱程度,比他们说的还要准确。

因为瞳孔的变化无法控制,所以大可藉此测谎。在一次试验中,科学家发现女性看到男性模特儿的照片时,虽然口说无动于衷,但是双目泄漏了真情:瞳孔扩张了,可见她们其实喜欢看那些照片。

在另一次试验中,接受试验者看一套现代抽象画。奇怪的是,有些自称喜欢现代艺术的人,看到其中许多幅画时瞳孔都收缩,显示他们并不喜欢那些画。

观察瞳孔变化有很多用途。有些魔术师玩纸牌魔术可能并不高明,但无论暗插的是哪一张牌,他都能说出来,因为插牌者看见他翻到那张牌,瞳孔就扩大。

有些用途比较实际。心理学家探讨年轻人对父母的态度以及何时对异性发生兴趣,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至于应用范围最广的也许要算测验消费者对新产品、新包装和新广告的反应了。新商品得以推出,在超级市场内售卖,可能因为有人在测验中眼睛一亮,表示喜欢这种产品。

神奇移植术

也许有一天,爱因斯坦的脑子会成为你的脑子的一部分,随着移植术的不断进展,这一天相信不会太遥远。

移植术的最早记载是1786年美国美容师亨特做的两颗异体牙移植术,尽管没有获得成功,但却开了医学移植术的先河。以后,法国外科医师卡累尔做了大量的动物血管与器官的移植实验,并创造了当时最为成功的组织器官体外保存法。他用这种方法使小鸡胚的心脏离体后跳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成为器官移植工作的最早元勋。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卡累尔的异体移植实验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器官移植所用的器官都取自正常人或人刚死后的正常器官,但机体具有产生排斥异体器官的免疫反应,从而构成了阻碍器官移植成功的最大困难。

1902年,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经过历时12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人的4种基本血型(A、B、O、AB型),并发现不同血型的血液输入会引起红细胞的凝集而致使病人死亡。他通过大量实验,制定了血型的鉴定方法和输血的正确程序。兰德斯坦的工作不仅使异体间输血获得成功,而且给科学家们以极大的鼓舞,使在卡累尔以后曾冷落一时的移植术重新活跃起来。

1905年,奥地利眼科医生泽姆进行了最早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因角膜被石灰灼伤而失明的格洛加,经移植了一位11岁男孩的角膜,眼睛终于重见光明。

最早的肾移植,是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医院中进行的。患了晚期肾炎的24岁的赫里克,由于移植孪生兄弟的肾脏,没有产生排异反应,术后竟奇迹般地活了8年。我国首次肾移植是在1972年底进行的,至今全国已不下200多例。随着现代免疫科学的发展,近年来,肾移植存活率在欧洲已高达90%以上。

心脏移植也开始得比较早。1967年,一位名叫瓦什坎斯其的严重心脏病患者,被送到南非巨仓医院,生命垂危。该院外科医生巴纳德决定为他实行心移植术。通过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手术成功了。可惜的是,病人因术后肺部感染,只活了18天。但巴纳德毕竟取得了心脏移植的开拓性的成功。使心脏移植获得全面成功的是法国萨尔瓦多医院的亨利教授。1968年,他为一位中年男子维特里亚换上了一颗从死人身上取下的健康的心脏。术后16年来,维特里亚情况良好。我国在1978年首次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术后病人活了109天。

肾、心以及肺、肝等器官移植在不同程度上的成功,引起了科学家们对陌移植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近些年来,许多科学家对脑移植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实验性的研究。

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怀亚特及其同事,首先用大白鼠做试验,结果表明,植入的神经细胞能够在大脑存活,而且60%的大白鼠活了6个月。以后,美国罗契斯特医疗中心的加什等又报道了采用移植的方法,治疗大白鼠糖尿病成功的消息:这些动物试验的成功,使科学家们信心十足地向人脑这个”禁区”进军了。

首先将人体活细胞植人人脑的是瑞典卡洛林斯卡大学的医学科学家们。那是在1982年5月的一天,一位面无表情、肌肉僵直、动作迟绶、不停颤抖的病人来求医。经诊断,该病人患的是帕金森病。这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病,主要是因为大脑的黑质区不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而引起的。奥尔森教授等人决定为病人施行脑内移植术。他们将患者肾上腺髓质中能产生多巴胺的活细胞植入大脑中,使它在脑内产生多巴胺。移植后,病人病情有所好转。肾上腺髓质细胞总算能在大脑中“安家落户”了。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这种移植术一旦取得完全成功,不但为帕金森患者带来福音,而且对中风、衰老、脑损伤和其他中枢神经的疾病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人类在移植术上所获得的一切还仅仅是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体的器官和组织的移植就像机器更换零件一样的时代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