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类起源之谜总集
18033000000040

第40章 人体自然探秘(2)

人体的生长生育、新陈代谢、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等过程,都离不开体内起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酶,而作为微量元素的锌则与我们体内50多种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当人体中锌供不应求时,就可能会引起肝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锌对胎儿和婴儿的生长发育影响尤为显著,如果一个孕妇严重缺锌,那么她生下的婴儿发生畸形的概率就大大增加。锌的缺乏,还会使人丧失味觉和嗅觉。不久前,美国某医疗中心的医生发现,在一组锌含量低于正常的儿童中,50%没有正常的味觉。医生给这些小病人服用少量的锌剂,逐渐恢复了他们的味觉。人体内的锌含量可以通过检查血液和头发来发现,手指甲或脚趾甲上的白斑可能也是缺锌的迹象。锰也是人体中许多酶的激活剂,与血糖、血脂、血压均有联系,是心血管系统的有益元素。科学家们曾对一些长寿之乡的人进行了头发微量元素的测定,发现长寿地区人的头发中锰的含量明显高于非长寿地区,而且以长寿老人的头发中锰的含量为最高。这说明“高锰”很可能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锰的缺乏不仅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受抑,而且还会使神经功能紊乱,运动功能失调。一般在植物的坚果、茶叶中都含有较多的锰,谷类也是猛的重要来源。

有趣的是,某些微量元素具有抑制另一种元素功能的本领。利用这个特点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人体中镉含量升高,能引起高血压,还会造成胎儿畸形,利用锌或硒可对镉产生抑制作用。某些重金属引起的肿瘤,也可用硒或锌来治疗。

人体内的微量元素都有一个最适范围,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可使人生病。例如,铜的含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加速机体衰老,还会引起冠心病等。锌摄人过量,则会引起恶心、呕吐、头昏,甚至导致死亡。人脑中铝的含量也不能过高,否则就会产生痴呆症。科学家们还发现,正常的人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硒,如低于这个量,会引起贫血、心肌损害,超过这个量,则会引起腹泻和神经官能症等。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每天总有一定的微量元素排出体外,因此需要经常从膳食中摄人补偿。要克服偏食,提倡混合食,使食物互相调剂和补充,人体中丰富的“矿藏”才会永不枯竭,使机体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长寿之谜

迄今全球最长寿的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日本的泉重千代。

泉重千代70岁开始喝酒,91岁决定不续弦,116岁戒了烟。他于1986年2月21日逝世,活了120年零237天,是世界最长寿的男人。

有些人自称比他更长寿,例如。前苏联有些乔治亚人据说活到165岁,可是缺乏证据,泉重千代的年龄无庸置疑:他的姓名和生辰(1865年6月29日),早在1871年日本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有记载,当时他6岁。

泉重千代终生住在一个偏僻的珊瑚岛上,以种植甘蔗为生。他认为长寿之道在于生活简朴,凡事适可而止。

他在120岁寿辰那天,又说老当益壮全靠每天喝一杯烧酒。医生劝他戒酒,他回答说:“没有这杯酒,还有什么人生乐趣!我宁死也不戒酒。”

除心境恬静外,泉重千代或许还有两个长寿原因:毕生不断从事体力劳动,到老都经常锻炼身体。每天起床后先散步,然后弄花拔草。佐膳的是典型日本菜肴,鱼和蔬菜较多,肉较少,脂肪含量很低。他终生极水患重病,到114岁才第一次猝发心脏病。

泉重千代的长寿记录似乎难以保持下去,超过他的人极可能是其同胞。从1960年到1985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了8年,男子是74岁,女子是80岁,为全球之冠。

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人的长寿,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人长寿的秘密能否被揭开,现在看来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唾液的神奇功能

唾液在古籍中就被称为金津玉液,然而,现代科学发现,唾液蕴藏着是一种神秘的世界。

唾液,俗称“口水”是由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它们差不多全部被吞下,经胃肠道吸收入血。近年来,经过科学家的探索,发现唾液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活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帮助消化,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死细菌,这是人们早已熟知的科学常识了。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唾液还具有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特异功能”。

唾液的成分与血液成分相似,唾液成分的异常,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比方说,唾液中含有一种“免疫球蛋白”,正常人这种蛋白含量是比较稳定的,患有细菌感染性牙病的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就会下降,相反,霍乱病患者其含量则增加。所以,通过检测唾液中免疫球蛋白能反映肠道的免疫状况。又如,肾功能不全者,其唾液中的尿素含量会有明显增加,成为确诊尿毒症的重要标志之一。肠道有蛔虫寄生的人,唾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升高而使酸性增加,所以化验唾液的酸碱度,有助于蛔虫病的诊断,这比化验大便方便、卫生得多。正常人唾液中钠钾含量有一定的比例,而精神病患者唾液中的钠钾比例往往失调。交感神经过敏病人唾液中的钠钾比值升高,而副交感神经过敏病人钠钾比值下降。

唾液不仅是诊断疾病的“助手”,也是监护病人药物用量的一面奇妙的“镜子”,病人服药后,在一定时间内采集其唾液,经过分析化验,就可知道该药在血液中的浓度。

澳大利亚一位化学家还发明了一种利用唾液确定避孕安全期的方法。他发现女子在排卵前5天和排卵后6天,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根据唾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准确算出排卵时间,并采取有效措施。有趣的是,利用唾液还能预测孕妇体内胎儿的发育状况,因为孕妇羊水也含有演粉酶,孕妇如果怀有无脑畸胎、独眼胎儿等畸胎怪儿,则羊水中的唾液淀粉酶含量会相对增加。

更为诱人的是,从唾液中提取的某些成分,还能神奇地抵抗致癌物质。据报道,近年日本一位教授曾把一些常见的致癌物质,如黄曲毒素、亚硝酸盐和3、4-苯并芘,经过人的唾液处理后,再作用于细菌,结果发现细菌突变现象减少。据此,他认为,进人口腔的食物如能咀嚼30秒钟以上,就可基本上消除其中可能存在的致癌物质。

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小白鼠进行实验后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促进人体细胞的生长分裂,加速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机体的发育和成熟-唾液中的这种“因子”具有天然的愈合作用,能显著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并能加快烧伤病人移植皮肤的愈合。

可以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看起来极为平凡的唾液,将会发现它更多的功能。

打喷嚏的秘密

美国一著名作家曾说打喷嚏是其最惬意的事,然而喷嚏事小,关联即极其庞大,真可谓“一发而动全身”。

古希腊医学集大成者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发现一个人不能一边打喷嚏一边打嗝,提出了用打喷嚏来治疗呃送症的方法。

喷嚏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常说,其诱发原因一般也只是一粒尖埃、一粒花粉、一粒胡椒粉,或理一根毛发。当这些东西飘人人的鼻孔,刺激鼻粘膜,鼻粘膜又通过神经将刺激传人大脑,从而产生神经与肌肉的连锁活动,这就造成了喷嚏。

打喷嚏通常人给人带来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美国专栏作家布赫瓦尔德在答复《耶鲁大学日报》提出的“什么是使你感觉快乐的事”时,曾风趣地说:“一个痛痛快快的喷嚏。再没有一件比这个更使我感觉年轻、快乐,而且浑身带劲的事了。”难怪有些人还特意用嗅药或鼻烟吸人鼻孔,来诱发自己打几个痛快的喷嚏。

其实,打喷嚏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反射活动。当人们打喷嚏时,如需加以克制,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乔治·爱略特曾说过:“无论多么高贵的人物也没法不打喷嚏”。根据临床医生的观察,发现克制自己打喷嚏的人,容易引起鼻出血,甚至鼻骨断裂。如果为了防止打喷嚏而捏住鼻子,有时会引起鼻窦炎,甚至引起中耳炎。

通常,大多数人一次只打一个喷嚏就止住了,有些人要打两上,也有的人一气连打3个,这都属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有些人连打喷嚏不止,那就须去求医了。医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如肌肉注射钙液、脊柱按摩、鼻孔内涂麻醉药膏、使用镇静剂,甚至还有心理疗法。

近来,飞速发展的技术手段,为科学家研究打喷嚏提供丁更为有利的条件。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打喷嚏的方式是具有遗传性的,母亲怎么打,孩子也怎么打;打喷嚏时,人总是闭着双眼,所以谁也看不到自己是怎样打喷嚏的,而且人在打喷嚏时,什么事也不能做。

国外有个研究所还用激光摄影机拍下了打喷嚏的镜头,根据照片分析,发现人在打喷嚏时会从嘴里不可避免地飞出几千个小水珠,其速度每小时可达1667公里,有时能喷到3~4米以外,如打喷嚏的人身体内带有病菌,就往往会因此传染给别人。据说1918年全球性的流感和中世纪发生的一次黑热病,主要就是由打喷嚏而传播开来的。

神秘的左撇子

人类有1/10的人有左偏性,其中名家辈出,灿若星闪,然而为什么大多数人惯用右手?为什么有些人却惯用左手?

这两个问题尚未有明确的答案。人类在婴儿时期,经历过几个反反复复的阶段,有时候多用左手,有时候多用右手。通常到两岁前后,多用哪一只手已经习以为常。

从来没有史籍记载,说某个民族或某种文化的人惯用左手,看来惯用右手应该用生物学来解释,大概与文化无关。研究儿童显示,左、右手是相辅相成的:两手功用不同,但是同等重要,大多数人以左手寻物、握物或支撑身体,以左手搬运、操作。

科学家认为,这种分工可能是脑子左右两边功能不同所致。控制右手是左脑,那是逻辑思维中心,很多人偏重使用左脑。左手则右脑控制,右脑发挥视觉的功能较左脑为强。因此有人认为艺术家多半倚重右脑,其中左撇子一定相当多。研究证明,艺术家中左撇子所占比例比一般人约多一倍。

除子偏重使用右脑以外,惯用左手似乎还有其他原因。医生注意到,出生时脑部曾受严重损伤的人,有四成是左撇子。医学专家推测有些人成为左撇子,是出生时脑部受到不明显的细微损伤所致,可是并非所有的脑部受到伤的人都变成左撇子,这人问题似乎涉及遗传因素。

有几种复杂的遗传学说,用以解释左撇子的成因。最简单而又最完整的学说是,大多数人都因遗传而形成惯用右手的偏向;基因中没有这种偏向的人,可能惯用右手,也可能惯用左手,纯粹出于偶然或受环境影响。

支持这种学说的一项研究指出,睡时头部常侧向右的婴儿,长大后惯用右手;常侧向左的则成为左撇子。从推理来说,睡时头部常侧向右和惯用右手都由遗传偏向造成。

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左撇子的胼胝体(连结左右脑的密集神经束)中纤维较多。这些神经纤维在婴孩出生后不久即大量死亡,在惯用右手的人中,纤维死亡的数目就更多。这些神经纤维死亡的数量,是由遗传的右手偏向决定,还是由某种机能控制,现在还不清楚。

不久以前,父母发现孩子有左撇子倾向,总会加以责罚,迫使他们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多用右手。如今,这些孩子已成为饶有趣味的科学研究对象。

神秘的力量

项羽曾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慨,不争的事实是历史上具有如此神力者不计其数,没有知道神力从何而来。

西方古代著名的运动家当首推克罗顿的米朗。他每天进行好些项目锻炼身体,其一是扛起重35磅的牛犊行走,直到牛犊长大800磅重的公牛为止。米朗能称霸摔跤界30的,这种锻炼无疑功不可没。根据传说,米朗在奥林匹亚扛起一头4岁大的牦牛绕运动场一尉(538码),然后一拳把它打死。

古罗马人也利用举重锻炼身体,到中世纪,举重似乎势微了。在文艺复兴时代,举重又编进学校课程中,孔武有力是当时全体男子的必备条件。

到了18世纪,举重不但是体育项目,而且成为娱乐节目。大力士在各类表演和参加马戏团巡回演出中,有时主要靠技巧引起观众的错觉,而不是靠真正的力气。

有一个浑名小参孙的英国人,身体和体力均无过人之处,可是深谙窍门,知道只要摆起某些姿式,就能与马比拉力,也能举起惊人重物。德国人范埃克贝格能躺在地上,胸部放上铁砧,任由助手用铁槌敲打,因而闻名于世。而伦敦的托珀姆不愧是真正的大力士。他绝不耍花巧,也没受过训练,既能以手指把一块沉重的白板卷起来,又能单手举起800磅重的大石。1741年,他作了一次最出色的表演:用绳索和滑车拉起3大桶水,共重1836磅。

19世纪,欧洲的大力士在美国大受欢迎。中欧和苏格兰的移民把舞台上表演体力的风气扭转,使这种运动重新成为健身项目。绰号“阿拉伯教授”的德国人德拉彻移民到纽约,1894年开办健身馆。他周游各地,指导很多当时的大人物锻炼身体,为举重运动赢得声誉。

1957年,安德森在美国乔治亚州托科阿举起6270磅,打破了古代米朗的记录。

今天有很多运动与古希腊时的类似,举重已再度成为运动比赛项目;要锻炼出令人羡慕的健美体格,这也是一种途径。

味觉之谜

兰之香与鲍之臭全在味觉,通感的世界更需味觉的桥梁。可是味觉的真正机理,科学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

味道是由微小的桶状味蕾辨别的。舌头上面约有9000个味蕾,也有少数味蕾分布在喉咙里和口腔后部的软腭上。每个味蕾末端有15~20个味感受器,即与神经纤维相连的细胞,味脉冲由这些神经传到大脑。

味感受器的寿命很短,每7天左右就全部更新一次。年纪越大,味蕾的数目越少,因此成年人味觉比儿童差,这正好说明何以有些孩子不喜欢味道强烈的辛辣食物。

味蕾只能辨别4种基本味道:甜、酸、咸、苦。舌头上不同部分分司不同的味道:舌尖对甜味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敏感,舌尖与两侧能辨出咸味,舌根则辨出苦味。因此,有些物质放在舌上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味道,例如糖精放在舌尖是甜的。放在舌根上则是苦的。

辨味(说得更准确一点即品尝滋味)是十分复杂的一回事。辨别味道不仅靠味觉,还牵涉到嗅觉、视觉等其他感觉,以及冷热、老嫩等食物性质。各种感觉中,嗅觉尤其重要。患重感冒的人往往吃而不知其味,一般人以为是感冒破坏了味觉,其实是嗅觉给破坏了,患者闻不到食物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