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毁灭之王——弹道导弹
18028400000008

第8章 战略弹道导弹与战术弹道导弹图鉴(1)

各国战略弹道导弹

按发射点和目标点位置区分,战略弹道导弹主要有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它们多为中程(1000~5000千米)、远程(5000~8000千米)和洲际(大于8000千米)导弹,配装核弹头,用来攻击和威慑对国家生存和战争胜负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俄罗斯)等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先后发展了五代,弹头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CEP)由早期的8000米减至100米左右,反应时间(从接到发射命令到第一发导弹点火发射)由十几个小时缩短到60秒之内。

目前,世界上拥有战略弹道导弹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具有发展战略弹道导弹能力的还有日本、朝鲜、伊朗等。

一、苏联SS-6“警棍”

1960年7月,苏联头号人物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宣布:苏联最近组建了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新军种——战略火箭军。炮兵元帅涅杰林晋升为炮兵主帅,担任战略火箭军总司令。

涅杰林上任不久即公开发表谈话,宣称:苏联战略火箭军势不可挡,可将导弹打到地球上的任何地点。

苏军领导人并不是口出狂言,其手中已握有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并部署了十几枚。

这种导弹由苏联著名火箭专家科罗廖夫设计,苏联代号P-7,西方称之为SS-6,绰号“警棍”。SS-6导弹于1957年8月21日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全射程试验,射程超过8000千米。导弹推进系统首次采用了中央芯级捆绑助推级技术,将4台助推发动机串联捆绑在主发动机周围,5台液体火箭发动机,有20个推力喷管,总推力达4030千牛,发射前需要加注大量推进剂(液氧和煤油),发射准备时间需十几个小时。制导方式为无线电制导,命中精度较差,圆概率误差约8000米。导弹在地面存放和发射,地面设备复杂,生存能力弱,只能在铁路沿线部署。

主要技术数据(SS-6):弹长30米,弹径8.5米,翼展10.3米,起飞质量300吨,装1枚质量约3吨的热核弹头(威力为500万吨TNT当量),命中精度(CEP)8000米。

科罗廖夫的惊世之作,曾令赫鲁晓夫兴奋不已。他说:有了洲际导弹,不再需要战略轰炸机,飞机可以送进博物馆了。

SS-6同时为发展宇宙运载火箭奠定了基础。一个多月后,科罗廖夫大胆地采用捆绑式的办法,用SS-6弹道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于1957年10月4日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二、苏联第三代、第四代洲际导弹

在赫鲁晓夫下台时的1964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共计510件,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处于明显劣势。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提出了既准备打核战争,又准备打常规战争的双重军事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加紧与美国争夺霸权。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苏联首先集中力量发展第三代陆基洲际导弹。主力型号SS-Ⅱ于1966年开始部署,到1968年装备约1000枚,第三代洲际导弹总数量超过了美国。由于当时反导技术的发展,这一代导弹增加了突防装置,可携带多弹头,提高了突防能力。1971年服役的SS-9Ⅳ型,可携带3个集束式多弹头。集束式多弹头的母舱和子弹头均无制导和推进系统,在预定释放点,几个子弹头同时离开母舱,做惯性飞行,能均匀地分布在一个较大的目标区域内,毁伤大面积目标效果好,但不适宜打击硬点目标。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达到了一个高潮。苏联每年把占国民生产总值15%~17%的巨额投资用于发展军事力量,在战略导弹等一些主要武器种类上,有的接近、有的超过了美国。美国军事专家认为,美、苏之间已经处于“战略平衡”状态。

主要技术数据(SS-11Ⅱ):弹长19.5米,弹径2.4米,起飞质量50吨,投掷质量1.4吨,单个核弹头威力100万吨TNT当量,最大射程13000千米,命中精度(CEP)1400米。地下井发射,作战反应时间1分钟。

在第四代地地战略导弹的研制和部署上,苏联人走在了前面。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的这一代导弹,主要特征是携带装有更多的分导式子弹头,突防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更强。1979年,苏联部署了多用途大型洲际导弹SS-18(苏代号为RS-20,北约绰号“撒旦”)。SS-18是世界上最大的两级液体洲际导弹。SS-18共发展了6个型号,早期的3个型号为单弹头,TNT当量为1800~2500万吨。SS-18V型于1988年部署,当量和精度有大幅度提高。

主要技术数据(SS-18V型):弹长36.6米,弹径3.35米,起飞质量220吨,投掷质量7.59吨,可携带10个分导式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75万吨TNT当量,最大射程9000千米,命中精度(CEP)250米。

至21世纪初,俄罗斯境内共有3个SS-18导弹师,装备144枚SS-18Ⅳ和SS-18V型导弹。2002年8月,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视察位于乌拉尔山脉中的卡尔塔雷导弹基地时,高度赞扬SS-18导弹,称其至今仍然是俄罗斯“战略力量战斗力的核心”,能够“战胜任何最现代化的防御系统”。几天后,俄罗斯火箭军总司令索罗托佐夫上将宣布,将对3个地下井发射的SS-18导弹师的装备进行翻修和升级,使它们至少服役到2014年,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

三、前苏联SS-24导弹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也研制成功一种与美国MX导弹类似的SS-24导弹(苏代号PL-4),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起初部署在SS-11的加固地下井中,后又改为铁路列车机动发射。114

主要技术数据(SS-24):弹长21米,弹径2米,起飞质量80吨,投掷质量3.64吨,可携带10个分导式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35万吨TNT当量,最大射程1.3万千米,命中精度(CEP)200米。

SS-24仍采用惯性制导。与同期美制战略导弹相比,苏制导弹爆炸威力较大,而在命中精度等性能上略逊一筹。目前,俄罗斯部署有一个铁路机动发射的SS-24导弹师,装备36枚导弹,从2002年开始进行翻修和升级,以使它们再延长服役十几年。

美国和苏联在发展第五代战略导弹时,都把提高生存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战略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

1983年2月,苏联试射成功世界上第一种陆基机动式小型洲际导弹——SS-25(苏代号“白杨”PL-5)。既要洲际,又要小型,便舍弃了多弹头。SS-25弹长18.5米,弹径1.8米,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起飞质量35吨,装存一辆轮式运输起竖发射车上,携载一个75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射程9976千米,命中精度260米,可随时在公路上机动。115

俄罗斯在20世纪研制的最后一种、也是最先进的一种战略地地导弹为SS-27,由莫斯科热力工程研究院在SS-25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国内命名为“白杨-M”。1998年12月8日,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在普列谢茨克对“白杨-M”进行了第六次试射并获得成功,各项战术技术指标都达到了预期要求。不久,第一个“白杨-M”导弹团正式组建。俄罗斯原计划从1999年起,每年部署20~40枚“白杨-M”导弹,到2004年底达到160~220枚。但由于“白杨-M”制造费用相当高,国家资金不足,到2002年仅部署了29枚,到2005年也只能达到50~60枚,远不能满足俄罗斯的战略需求。因此,不得不让SS-18、SS-24等老型号经升级改进后继续服役,这样可花费较少的经费,以保持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力量。

俄罗斯将军们常以“白杨-M”导弹为自豪,称它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优异的洲际导弹,将为21世纪头30年内保持世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白杨-M”采用三台固体推进剂发动机,惯性自主式制导。有两种发射方式——公路机动发射和地下井发射。该导弹系统总设计师称:“白杨-M”的弹道很特殊,设想中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几乎不可能拦截它。目前为单弹头,但随时可根据需要改装成带3~4个分导式多弹头的导弹。

主要技术数据(“白杨-M”):弹长18.5米,弹径1.8米,起飞质量45吨,投掷质量1吨,导弹发射筒长22米,筒径2米。最大射程10500千米,命中精度(CEP)小于90米。

前苏联入率先发射成功世界第一种洲际导弹SS-6的成就让世界目瞪口呆,美国人更是大惊失色。美国一直低估了苏联在军事科技方面的进步和潜力,当事实证明苏联在洲际导弹和巨型火箭研制方面已走在自己前面的时候,举国上下受到巨大的震动。有的人甚至惊呼:“这是军事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苏联人先于美国研制成功洲际导弹,使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政治、军事首脑们寝食不安,他们产生一种幻觉:苏联导弹即将像雨点般倾泻到美国本土上。二战后不可一世的山姆大叔,第一次尝到了在高科技领域落后的苦涩味道。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把发展洲际弹道导弹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在五角大楼的统一部署下,美国大约有4万人在2000家公司为“缩小导弹差距”而努力。

1958年初,通用动力公司康维尔分公司研制出了第一种洲际导弹“宇宙神”(Atlas),但连续几次试射都不理想:第一次因发动机故障而发生爆炸;第二次只飞了4000米,便从空中栽了下来;第三次有进步,但也只飞了800千米,不到预定计划的十分之一。后来,“宇宙神”又经过反复改进和试验才获得成功,于1959年9月定型并装备部队,是美国第一种射程超过1万千米的战略武器。动力装置为3台液体火箭发动机,以液氧和煤油作推进剂。

SM-65“宇宙神”有A、B、C、D、E、F六种型别,前三种为试验型,D为训练型,E、F为作战型。为提高生存能力,E型导弹平时水平贮存在地下水泥掩体内,F型导弹则垂直储存在地下发射井内,但发射时均须先加注推进剂,而后提升到地面发射。“字宙神”单价约180万美元,美军共采购381枚,装备13个导弹中队。

主要技术数据(SM-65F):弹长25.1米,弹径3.05米,起飞质量121吨,最大射程12070千米,携带单枚MK-4核弹头(质量2吨),威力为500万吨TNT当量。采用全惯性制导系统,命中精度(CEP)2770米。

六、美国“大力神”Ⅱ

苏、美的第一代地地战略导弹只解决了有无问题,战术技术性能还很不理想。它们的火箭发动机燃料使用的是不能贮存的液体推进剂,只能在发射前临时加注,准备时间比较长。

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科技实力雄厚的美国,在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和质量上明显超过了苏联。1962年4月,美国空军在华盛顿州拉尔森等5个空军基地上部署了称为“大力神”I(Titan)的地地战略导弹。

这是一种两级液体导弹,最大射程10140千米,命中精度2000米,起飞质量99.79吨,携带1枚质量2吨、5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它首次采用可贮液体推进剂,反应时间为15分钟。发射方式为地下井贮存,地面发射。每枚导弹价值约200万美元,地下井造价约400万美元。118

“大力神”Ⅰ共装备6个导弹中队,每个中队有三个发射阵地,配9枚导弹,约有200名发射维护人员;发射阵地之间相距19.2~28.8千米,每个阵地有3套发射装置:每套发射装置包括1枚导弹、1个地下井、1个推进剂室、1个仪器设备室、1个可控制3个地下井的控制中心、天线地下井、动力室、连接地下井和推进剂室的隧道等。“大力神”Ⅰ的性能虽比“宇宙神”有进步,但仍属第一代地地战略导弹,存在命中精度低、生存能力弱、反应时间长等弱点。119

1962年3月,“大力神”的主承包商马丁公司研制成功的“大力神”Ⅱ(代号LGM-25C),则属第二代地地战略导弹。它使用可贮存液体推进剂,不仅平时贮存在地下井内,还可从地下井直接发射,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反应时间缩短为60秒;采用全惯性制导,克服了无线电制导易受干扰、精度低的缺点,圆概率误差降至千米之内。每枚成本约2200万美元,共装备了6个中队,导弹总数54枚。从1963年12月开始部署,直至1984年才陆续退役,是美国战略武器中唯一长期保留的液体弹道导弹。

主要技术数据(“大力神”Ⅱ):弹长33.52米,弹径3.05米,起飞质量149.7吨。战斗部为质量3.5吨的核弹头,威力1000万吨TNT当量。射程11700千米,命中精度(CEP)930米。

七、美国“民兵”I到“民兵”Ⅲ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空军还装备了一种三级地地战略导弹——“民兵”I(MinutemanI)。该导弹的主承包商为波音公司,生产总数达930枚,每枚价格560万美元。“民兵”I与被它取代的“宇宙神”相比,具有体积小、质量轻(起飞质量约30吨)、反应时间快(60秒)、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等优点,“民兵”I的成本仅为“宇宙神”武器系统的三分之一,操作人员比“宇宙神”减少八分之七。120

从1965年10月开始,美国怀特曼、波尔兹沃斯等空军基地又部署了“民兵”Ⅱ地地战略导弹,逐步取代了“民兵”I。“民兵”Ⅱ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射程、有效载荷、命中精度等性能方面比“民兵”I有显著提高。它的最大射程11260千米,圆概率误差降至560米,反应时间缩短为32秒,是第二代地地战略导弹中的佼佼者。“民兵”Ⅱ为单弹头,弹头威力为100~200万吨TNT当量,地下井热发射方式,共部署500枚,每枚价格约780万美元(1984年价格)。121

在第三代地地战略导弹竞争中,美国人在质量上仍处于优势,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1970年6月开始服役的“民兵”Ⅲ。

“民兵”Ⅲ(代号LGM-30F)是世界上第一种装分导式多弹头的地地战略导弹。它为三级固体弹道导弹。在第三级分离后不久,大约在240千米高空,末助推控制系统开始工作,按计算机预定程序,对母弹头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调整,而后依次投放子弹头,落点间距离可达60~90千米或更远一些,能有效地突破敌方反导弹武器的拦截,具有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弹上装有指令数据转换系统,可随时更换计算机内储存的目标,只需25分钟即可完成,使导弹具有更灵活的选择目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