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1798300000050

第50章 统一全国 ——二十年经略达成的心愿(3)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北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归顺明朝,朱元璋诏令在其驻地盖州得利嬴城(今辽宁瓦房店以北的得利寺山城)设置辽东卫,任命刘益为指挥同知。三月,曾与刘益一起归降明朝的北元辽阳行省平章洪保保、马彦翚、八丹等人叛杀了刘益。接下来,坚持降明的北元辽阳行省右丞张良佐、左丞房暠又擒杀了马彦翚,并逮捕八丹和知院僧儿解送应天,剩下洪保保则逃归到纳哈出处。朱元璋闻报,当即诏令张良佐、房暠任辽东卫指挥佥事,并在辽阳地区设置定辽都指挥使司,从山东登州、莱州调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总辖辽东诸卫军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同时令靖海侯吴祯率水师由山东登州经海路往辽东输送粮饷,从海路协助经略辽东。

名将吴祯到底不负圣望,不久,他便以出色的外交手段招降了北元辽阳行省平章高家奴、知枢密院高大方、同佥高希古、张海马以及辽阳路总管高斌等人并送到京城。朱元璋趁势在辽东增设军事机构,先后设立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前卫、定辽后卫、海州卫、盖州卫等六卫,这些卫皆隶属定辽都指挥司管辖。

同僚的叛降,明军的扩张,使纳哈出的势力范围日趋缩小。朱元璋趁热打铁,于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派纳哈出当年的同僚——万户黄俦,持书前往招抚。这封信写得很客气,言必称“将军”,面子给得很足,内容照例是讲天命、讲形势,并且,只要求对方“遣使通旧日之问,贡献良马”,明朝便“姑容就彼顺其水草,犹可自逞一方”。

孰料纳哈出依旧无动于衷,反而变本加厉起来。洪武五年(1372年)八月,他率军袭破明军的牛家庄粮仓,陷没明军将士五千余人。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他趁天寒地冻之机,再次率部袭击明军。不过,这次他不走运,因为此前朱元璋曾遣使诫谕辽东都司诸将:“今天寒水结,虏必乘时入寇,宜坚壁清野以待之,慎勿与战。使其进无所得,退有后虑,伏兵阻险,扼其归路,虏可坐致也。”明军辽东最高军事长官马云、叶旺及指挥韦富、王胜等人,按照皇帝的命令早已做好准备。纳哈出接连在金州、盖州遭到明军的迎头痛击,损失惨重,其骁将乃剌吾受伤被俘,“纳哈出仅以身免”,狼狈逃回金山。

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月,北元皇帝爱猷识理达腊病故,脱古思帖木儿继承汗位,自称乌萨哈尔汗,庙号元益宗,改元“天元”,故又称天元皇帝。这位脱古思帖木儿,《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记载他是爱猷识理达腊之子,有些元史专家考证他就是被朱元璋放归的那位买的里八敕,但萨囊彻辰所著的《蒙古源流》则称他是爱猷识理达腊之弟。本书采信“脱古思帖木儿就是买的里八剌”这一说法。

脱古思帖木儿继位之后,虽然形式上仍控制着东自松花江,西达伊犁河这么一大块广阔的土地,但是,由于他自身资历浅,处在乱世却没有足够的本钱去慑服那些骄横跋扈的诸王和大臣,而那些拥兵自重的大臣彼此之间又相互猜忌,北元的实力更加衰微。反观明朝,局面却越来越好:四川已经平定;北部边疆自西向东,在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傅友德、汤和、陆聚、王弼、蓝玉等等一大批名将的轮番屯守经略下,已日益巩固;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诏令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分别就藩西安、太原,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令四子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授予他们军事大权,加强边疆国防;至于辽东地区,前面讲过,北元的一些守将们或降或逃,剩余者势力最大的也就只有纳哈出一人。

尽管纳哈出冥顽不化,累教不改,朱元璋还是用最大的耐心去和平争取他归顺。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朱元璋第四次遣使致书纳哈出,这一次,信中的用语生硬冷淡了许多,颇有最后通谍的意味:“自今以后,若能与我通一介之使,则前日之仇必成冰解火焚矣。谕至之后,不然朕言,彼必就缚,生见朕面,恐无言可对。尔思之!”纳哈出还是置之罔闻。

无奈之余,朱元璋开始采取军事行动,洪武十二年(1379年)六月,他令已被提升为都督佥事的马云率兵攻下大宁;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月,又令徐达、傅友德、沐英等将率军攻下全宁,扫清了北平东北方向与辽东接邻地区的北元武装。迫于明军强大的态势,辽东的北元武装和女真诸部纷纷归降,朝廷在女真聚集地设置东宁卫,下辖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真五个千户所。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北元政权与高丽王国的交通路线便被彻底切断。

随着平定辽东的条件日趋成熟,明朝内部要求用武力解决纳哈的呼声日益高涨。洪武十七年(1384年)十一月,江西布政使司参议(故元降官)胡昱建议发兵攻打已陷入“势孤援绝”境地的纳哈出。朱元璋说:“利其弱而取之,非武也;因其衅而乘之,非仁也。纳哈出之为人,朕素知之,不过假元世臣之名,以威其众尔。然人心外合内离,亦岂能久?今姑待之,若其一旦觉悟,念昔释归之恩,幡然而来,不犹愈于用兵乎?”当场否决了这个建议。不过,纳哈出则自恃兵力雄厚,拒绝自动归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初二,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朱元璋令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暠参赞军事,率师二十万北伐辽东。同时,又命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申国公邓镇(邓愈之子)、江阴侯吴高(吴良之子)、临江侯陈镛(陈德之子)随军出征。

大军出发之际,朱元璋照例告诫诸将:“虏情诡诈,未易得其虚实,汝等慎无轻进。且驻师通州,遣人觇其出没,虏若在庆州,宜以轻骑掩其不备,若克庆州,则以全师径捣金山,纳哈出不意吾师之至,必可擒矣。”冯胜等领命而去。

二月初三,明军到达通州后,按照朱元璋的叮嘱,冯胜即派游骑出长城的松亭关打探敌情,侦知庆州驻有一支北元军队,便令蓝玉率轻骑冒雪奇袭庆州,斩杀了北元平章果来,生擒其子不兰奚。三月初一,冯胜等率师出松亭关,开始修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座城池。城池修好之后,五月二十一日这天,冯胜分兵五万驻守大宁,然后亲率其余大军向纳哈出的老巢金山开拔。六月,到达辽河东岸,在金山西侧安营扎寨,与纳哈出形成对峙态势。

这里需要交待一下,此次平定辽东,朱元璋做了两手安排:除了令冯胜等将领率军武力征伐外,同时还派遣使臣携带亲笔御书前往辽东做最后一次和平招抚工作。使臣一共三人,主使就是洪武八年十二月在金州被明军俘虏的纳哈出的骁将乃剌吾。当年,定辽都指挥使叶旺派人把乃剌吾送解到京师之后,“群臣皆请戮之”,朱元璋不仅不杀,而且“命乃剌吾为镇抚,赐以妻妾、田宅”,令他感恩戴德,甘愿完成这个使命。另外两位使者:一位叫蛮子,也是蒙古人,现任仪礼司官;一位叫张允恭,官任镇抚,是位汉人。

乃剌吾一行也是六月到达纳哈出的驻地松花河(今第二松花江),与冯胜大军到达的时间差不多。见到老部属,纳哈出大吃一惊,道:“吾谓汝死矣,今日乃复得相见!”然后高兴地“执手劳问殷勤”。乃剌吾趁机“述帝恩德”,讲了这些年的经历,并呈上朱元璋的书信。信中写道:“尔纳哈出等聚兵,愈出没不常,意较胜负,由是乃剌吾留而未遣,今有年矣。朕推人心,谁无父母之念、夫妇之情?故特命其生还,以全骨肉之爱,且闻其善战,今遣北归,更益尔战,将他日再较胜负,尔心以为何如?呜呼!天之改物,气运变迁,果人事之必然耶?抑天道之使然耶?”

纳哈出看完这封信,即喜又纠结,当即派其左丞刘探马赤、参政张德裕等人带着马匹等礼物,以送明使张允恭等人的名义去冯胜军中打探虚实。冯胜洞察到刘、张二人的企图,索性将其扣留并遣人送赴京师。纳哈出见刘、张二人被冯胜扣留,心中愈发疑惧,便把乃剌吾送至漠北,交由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处置。脱古思帖木儿原拟杀掉乃剌吾,大臣们劝谏说:“乃剌吾久被俘囚,今获生还,奈何杀之?”乃剌吾身为蒙古人,却在明朝和北元分别遭受两种不同待遇,心情可想而知。回到纳哈出的驻地后,他“备以朝廷抚恤之恩语其众”,鼓动得许多元军将士都有降意。

读者知道,冯胜为人作风彪悍,他见纳哈出始终犹豫不决,便下令大军翻越金山。途中发生一悲一喜两个事件:悲事是临江侯陈镛遭遇敌骑,力战而死;喜事是大军路经女真部落苦屯时,纳哈出的部将全国公观童归降。

数天之后,明军抵达金山东北。冯胜派遣一位姓马的指挥使前往招降纳哈出。这是典型的城下之盟,当时,“纳哈出分兵为三营,一曰榆林深处,一曰养鹅庄,一曰龙安一秃河”,明军大军压境,“纳哈出计无所出,乃剌吾因劝之降,纳哈出犹豫未决”,见马指挥使到来,赶紧遣使随其去冯胜军营,“阳为纳款而实觇兵势”。冯胜听说纳哈出答应投降,立即令蓝玉前往一秃河受降。

纳哈出的使者回来后,备言明军师盛。纳哈出听后,“指天啧啧叹曰:‘天不复与我有此众矣’”,于是亲率数百骑前往蓝玉军中商谈归降事宜。蓝玉大喜,设宴款待,相谈甚欢,不曾想却在宴饮过程中凭空惹出一场巨大风波。

原本是个闹酒小事:纳哈出向蓝玉敬酒,蓝玉请他先饮,纳哈出一饮而尽,斟满后再敬蓝玉。不料,蓝玉却提出一个条件,他脱下自己的战袍递给对方,说:“请服此而后饮!”纳哈出觉得在这种场合穿蓝玉的汉族服装是对自己的侮辱,坚决不受,蓝玉也持酒不饮。争执久了,气头上的纳哈出将酒要回来泼在地上,用蒙古语告诉部下准备脱身离开。当时郑国公常茂在座,有个赵指挥能听懂胡语,悄悄告诉了常茂。常茂早就烦透了这个多年来一直对明朝以怨报德的元将,闻听此言更是怒不可遏,当即离席向他扑去,准备擒住他。纳哈出惊起,拉过一匹战马想夺路而走。常茂拔刀就砍,伤了纳哈出的臂膀,血流如注。在座的都督耿忠等将领赶紧劝解,然后,众人簇拥着纳哈出去见大将军冯胜,请他裁决。

纳哈出的妻子儿女及十余万将士当时正在松花河北岸等候消息,听说纳哈出被伤,遂惊溃四散,也有部分亲信欲聚众到明营抢回纳哈出。紧急关头,冯胜派前不久刚刚归降的那位全国公观童前往说明情况,并且,冯胜“以礼遇纳哈出,复加慰谕,令耿忠与同寝食”,误会解除了,“于是其众亦降,凡四万余,并得其各爱马所部二十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

纳哈出归降,辽东大体平定。大将军冯胜遣使奏捷报朱元璋,然后带着纳哈出及归降的北元将士一起班师。孰料,大军凯旋之际,却发生一起重大不幸事件:奉命率三千骑兵殿后的都督濮英,遭到纳哈出那些溃散部众的伏击,由于寡不敌众,三千明军全部战死,濮英被俘,中途寻机剖腹自杀殉国,后被朱元璋追封为金山侯。

冯胜较策略地平息了收降纳哈出过程中的那场风波,平定辽东,照理来说是建树了大功,但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朱元璋以其“专为己私,不能抚辑降虏,乃播恶胡中”、“窃取虏骑,为数不少,又娶虏有丧之女,使人忘哀成配,大失人伦”,以及“旋师之际,部降胡而南,又不如法调遣,致使濮英等人马三千陷没于虏,又不听朕命,擅发留守大宁军卒,遂遗残胡后患”等罪名,撤去其征虏大将军之职。

常茂乃常遇春之子,又是冯胜的女婿,但是,翁婿之间关系不睦,“胜每于众中卑折之,茂不能堪,出不逊语,胜衔之。及降纳哈出而虏众惊溃,胜欲自解,故归咎于茂而奏之”。常茂被冯胜械送回到京师后,向皇帝“陈所以降纳哈出之故”,朱元璋说道:“如尔所言,(冯)胜亦不得无罪!”这也是朱元璋撤掉冯胜征虏大将军之职的另外一个原因。朱元璋对壮年早逝的常遇春怀有深厚感情,念及于此,他赦去常茂死罪,将其贬谪到广西龙州,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死于谪所。

数负朱元璋的纳哈出归降以后非但没有受到报复,反而得到特别优待: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纳哈出来到京师,朱元璋“抚慰甚至,赐以一品服,封为海西侯”,此后不久,又赐其“禄米二千石,以江西公田给之”。另外,其他“大小官员俱与名分”,所有归降将士皆得到赏赐和妥善安置。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七月,纳哈出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前往云南平叛,行至武昌,因饮酒过量引发疾病,死于船上。朱元璋闻报,诏令将其灵柩运回京师应天,葬于都城南门外,其子察罕承袭爵位,改封为沈阳侯。随着斯人逝去,纳哈出与朱元璋长达三十多年的恩怨纠结,也终于划上句号。

§§§第四节 北元的覆灭

前文讲过,自元主退入漠北以后,辽东地区便成为拱卫北元政权的臂翼和藩屏。纳哈出二十万大军一朝瓦解,辽东易主,令北元政权失去东部屏障,直接暴露于明军的兵锋之下,原本势微的北元朝廷,更加“虏心惶惑”。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乘胜进军,一举荡平草原。

为打有准备之仗,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朱元璋诏令在辽东增设大宁都指挥使司,下辖大宁左卫、大宁中卫、大宁右卫、会州卫、木榆卫、新城卫等六卫,从上述各卫中共抽调二万余名将士驻防大宁,并令左副将军傅友德在大宁训练和整编那些新附的北元降军,此外,他还下令在大宁与遵化、通州等地之间设立数十个驿站,用以快捷联系后方,力求把大宁打造成进攻北元朝廷的桥头堡。

战略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朱元璋于九月底遣指挥赵隆赍诏驰往前线,诏令右副将军蓝玉接替冯胜担任征虏大将军,令延安侯唐胜宗为左副将军,武定侯郭英为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为左参将,都督佥事孙恪为右参将,帅师十五万讨伐北元。朱元璋在诏书中如此勉励诸将道:“奋扬威武,期必成功。肃清沙漠,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