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1798300000032

第32章 王者天命——游方僧当上了皇帝(2)

时间进入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七月,此时,应天城的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新修的宫殿(即皇城)也竣工在即,另外,东面的宿敌张士诚已被徐达率领的大军围困在平江(今江苏苏州)城中,破城指日可待。左丞相李善长等一班臣僚见眼前形势大好,又请愿劝进,奉表曰:“殿下起濠梁,不阶尺土,遂成大业。四方群雄划削殆尽,远近之人莫不归心,诚见天命所在。愿早正位号,以慰臣民之望!”吴王朱元璋很谦逊地说:“吾思功未覆于天下,德未孚于人心,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涂尚梗,若遽称大号,未惬与情。自古帝王之有天下,知天命之已归,察人心之无外,犹且谦让未遑,以俟有德。吾尝笑陈友谅初得一隅,妄自称尊,志骄气盈,致亡灭,贻饥于后。吾岂得更自蹈之?若天命在我,固自有时,无庸汲汲也!”李善长等人仔细揣摸,觉得这番话说得真诚实在,丝毫没有虚伪作态的味道,只得就此打住。

到了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上旬,浙东的方国珍已被征服,数路南征大军正以破竹之势向福建和两广之地挺进,北伐大军已平定山东,正转而攻略河、洛之地。应天后方,新皇宫已经竣工并装饰完毕,新法律《律令》和新历法《戊申岁(1368年)大统历》均已颁布,皇帝、后妃以及文武百官的大典礼服都已赶制齐备,包括登基典礼的仪仗仪式都已演习完毕。总之,皇帝登基的一应事宜全部准备就绪,应天城内处处洋溢着喜庆,留守后方的那些文武大臣们更是兴奋异常,个个眼巴巴地盼望着吴王位登大宝的时刻早日到来。他们之所以热望朱元璋早日称帝,不是因为对这位主子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而是一旦主子称帝,做臣属的也将相应封官晋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名留后世。说个实话,这些文臣武将们之所以提着脑袋效命于朱元璋的鞍前马后,其目的莫不如此!难道还真的是为了救黎民于水火、挽乾坤于倒置不成?

实在按捺不住,十二月十一日,左丞相李善长又邀约了一班文武官员上表劝进,依然不过是殿下您上应天命、下孚人望、雄才大略、聪明冠世、当应天承命等等这套说辞。吴王朱元璋照例又是自谦一番,拒绝道:“始吾即王位,亦不得已,勉从众言。今卿等复劝即帝位,吾恐德薄不足以当之。”话刚落音,这帮请愿大臣竟然齐刷刷地跪下,叩头如捣蒜地再陈心迹:“天生圣哲,本以为民。殿下之即王位,天命已有归矣,今又三四年,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昔汉高帝既诛项籍,群下劝进,亦不违其请;今殿下除暴乱,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协天心,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臣等敢以死请。”看那派架势,敢情就是朱元璋如果不登基称帝,他们似乎就无法活下去一般!不过,就算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朱元璋依旧不肯痛快答应。

读者请注意,朱元璋已经无数次地拒绝过臣下的这种劝进,截止此时,本书已经列举过三次。如果说过去朱元璋以时机不成熟为由推托拒绝乃是出于一种真诚的话,那么,这一回就明显有忸怩作秀的成分。因为按照传统惯例,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尤其是开国之君,其天下无论是靠武力打下来的也好,还是以阴谋诡计窃取篡夺来的也罢,但都要披上天命所归的外衣,模仿三皇五帝,做出一番谦逊礼让的姿态,以向人民昭示自己并非出于本意热衷皇位,而是奉天承命,情不得已。过去,朱元璋所谓的时机不成熟的情况确实客观存在,故他暂缓称帝的决定出于真诚心愿,而今,情况不一样了,登基称帝的各种条件都已齐备,连登基典礼的仪式都已彩排完毕,外部的战略形势也一片大好。在这种背景之下,他还推三托四,显然就是惺惺作态。

因为有太多的古制可循,臣属们当然能够体察主子这种欲擒故纵的心态,大家心照不宣地继续配合把这出好戏演下去。次日上午,李善长率领大臣再次上奏,这回他们说的很直接:“殿下谦让之德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愿为生民计,早徇群臣之请。”朱元璋明白,无论自己是真心推托,还是假意演戏,臣属们需要的终是一个结果,他自己已经客套谦让得差不多了,便无可奈何地说:“中原未定,军旅款息,吾意天下大定,然后议此,而卿等屡请不已。此大事,当斟酌礼仪而行,不可草草。”意思就是登基典礼要搞得威严隆重,切勿像陈友谅那样,临时起意在一间破庙里举行登基仪式,中途还被一场突出其来的狂风暴雨搅局,活脱脱就是一帮叫化子的无聊游戏,令天下人讥笑。

为了打消吴王朱元璋的这个顾虑,李善长马上令礼官将已经拟好的登基大典礼仪方案呈上来,请吴王殿下审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这份方案中,礼官安排了八个仪卫队,每队当头打出一面大旗,上书一个斗大之字,组合起来便是“天下太平,皇帝万岁”八个大字。朱元璋觉得这个提法属于夸大之辞,皱起眉头和李善长等人商议,他的观点是:“古者九旗之制,若日、月、蛟、龙、熊、虎、鸟、隼、龟、蛇之类,所以昭仪物,辨等威。若‘太平、万岁’之名,此直夸耳。莫若以‘天佑家邦,海宇康宁’易之,庶几顺理。”片刻之后,转念一想,觉得还是不妥,又说道:“此亦近夸,宜并去之。”即表态干脆取消这种歌颂类的标语。

平心而论,朱元璋的这种务实和英明实在值得称道。在他之后,有许多王朝的昏庸君王乐于陶醉在其臣民被迫发出的山呼万岁的口号之中,假如这些君王能够多了解一点历史的话,他们定会为自己的浅薄和虚妄感到羞耻和惭愧。历史已无数次证明,能够万世不朽并且永远为人们所纪念的唯有卓越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而不是一时之权威!

吴王朱元璋答应称帝之后,消息便在应天不胫而走,整个应天城喜气洋洋,人们皆翘首等待这个日子的来临。作为一个祖上八辈都是土中刨食的世俗中人,当事人朱元璋心中的激动之情自不待言。但是,此人有良好的自持能力,而且,国事繁杂,他不得不依旧日理万机。当时,南北两条战线的战争正进行得激烈,朱元璋除了做遥控指挥外,还要处置俘虏,任免将帅,只有中途抽空挤点时间商议登基大典事宜。

首先是拟定国号,这在封建时代可是一件大事,其数理暗示作用甚至可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创立的新王朝国号大明,个中来历颇有一番说道。其一,在前文第二章中讲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利用的是白莲教、弥勒教和明教等宗教组织,白莲教和明教在数百年前就开始宣传明王出世,而弥勒教则宣传弥勒佛将出世,传着传着,老百姓就将明王和弥勒佛混淆为一,把明王当成未来的救世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自称明王,发动门徒起义,事泄被杀,其子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扶植下,继称小明王,建立宋政权。朱元璋曾附身于宋政权长达十余年,他麾下的将士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经是明教徒,明王的称号对这些人有着天然的感召力。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如此,既可附会理解成传承小明王的事业,又暗含声明他朱皇帝就是降世明王、别人休要再动心思之意;其二,按照阴阳五行学说,“明”属于火,朱元璋崛起于南方,南方属火;而蒙元统治者崛起于北方,北方属水,将国号定为大明,有以火制水,以明克暗之意;其三,“明”字拆开就是“日”、“月”二字,所谓朝“日”夕“月”,自古以来的王朝都将其纳入祭祀之列,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四,“大明”二字意思恢弘大气,唐朝的皇宫就叫大明宫,可见其渊源非凡。综合上述条件来考量,“大明”这个国号真可谓天造地设!

其次是登基日子的选择,这看起来是桩小事情,却也马虎不得。当年陈友谅胁持着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前往应天讨伐他朱元璋,在攻下应天的西面门户太平(今安徽当涂)之后,陈友谅得意之际忙不迭地杀死徐寿辉,当天就在采石镇的五通庙仓促登基。正行祭天大礼之际,突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陈友谅及文武大臣都被淋成落汤鸡。此后,陈友谅便开始走下坡路,一败再败,直至国破身亡。作为陈友谅的老对手,这件事情留给朱元璋的印象极其深刻,他在嘲笑对方之余,不由得暗暗告诫自己不要步其后辙,便把登基大典的日子交由刘基去择定。刘基根据自己长期观察天象的经验,再参考天气阴阳消长的规律,将这个吉日选择在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的正月初四,呈报给朱元璋。朱元璋此时在象纬数理之学方面充其量只是半吊子水平,只得听从刘基的意见,把登基日子确定下来。这期间,朱元璋在位时的年号也被推敲好了,叫做“洪武”。

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吴王朱元璋御临新宫,并按照古制惯例祭告上帝神祇,请求批准他建立一个新王朝,登基称帝。祭文如下: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勘定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祗。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祗,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要说朱元璋,他确实是个敢作敢当的人物,在这篇祭文中,他押上的赌注乃是自己做皇帝的资格!一面是祭文中的信誓旦旦,一面是群臣们的众目睽睽,倘若万一登基之日天公不作美,后果对朱元璋而言,将不堪设想。加上吴元年岁末这段时间,天气一直阴霾沉重,雪霏不断,因此,祭祀之后,他凡事都小心翼翼,惟恐处事不谨而招致上天的惩罚。正月初一,大雪停了,可是阴霾依旧。初三,朱元璋令百官执事虔诚敬天,为次日的盛典祈祷。

说不清是凑巧,还是上天果真选择了朱元璋做自己在人间的代理人,总之,正月初四这天,一大早,阴云收敛,天宇澄清,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照耀着皑皑白雪,使连续多日未见阳光的应天城平添了几分温暖和明媚,仿佛预兆一个美好时代的开始。朱元璋率领皇子和大臣,在仪仗队的引导下,浩浩荡荡地向设在南郊的天地坛走去。

天地坛是为帝王祭祀天地日月而设,第一层南向东位供奉昊天上帝,西位供奉皇地祗神;第二层为日、月之位,即大明和夜明之位。垣墙之内,东、西方向分列供奉星辰、社稷、太岁、岳、镇、海、渎、山川、城隍之位。

这次仪式的流程是:先是迎神——燔烧祭坛上的木柴,把玉和牛、羊、猪三牲置于火上炙烤,使气味直冲霄汉,请天地神祇前来享用,谓之燔柴祭;接着宣读祭天祝文,大意是向上帝皇祗报告朱氏皇帝登基称帝的背景、概况以及定立的国号、年号等等;再接下来是饮祭酒,吃祭肉,也叫饮福、受胙;再接下来是送神——燃旺祭坛上的火,仰首凝目注视;即位——皇帝换上绘有日月山龙图案的衮服,头戴毓平顶冠,在郊坛之南即皇帝位,文武百官北向跪拜行礼。礼毕,到太庙追封四代祖先,奉上玉宝(印玺)、玉册(追封册文)。其中,朱元璋的父北朱五四被封为淳皇帝,庙号仁祖,母亲被封为淳皇后。朱元璋读罢玉册册文,然后叩头礼拜。此情此景,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在一个月之内相继亡故的双亲,心中不由得生出无限的自豪和遗憾。

宗教仪式结束之后,朱元璋又移驾至奉天殿,正式接受百官朝贺。左丞相李善长宣读贺表,然后受命代表皇帝册封马氏为皇后,世子朱标被封立为皇太子,皇族男性成员无论活着的还是已经故去的全部封王。此外,原吴王府中书省左、右丞相李善长、徐达升格为大明帝国中书省左右丞相,其他所有功臣宿将也都相应加官晋爵。仪式进行到这里,朱元璋的登基大典方告结束,在历史上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诞生。

§§§第三节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坐上龙椅?

帝王,作为封建时代世俗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它的尊贵身份高不可攀。既使心雄万夫又英才盖世者,一般充其量也只能私下做做相关的白日梦罢了,对普通人而言,它只是一个传说,高如青天,只能仰望,无法企及!但是,佃农朱五四的儿子“朱重八”——这个当年的乡下放牛娃、曾在长达数年时间里游方讨饭的乞丐,却创造了这个人间少有的传奇。

朱元璋把儿时扮皇帝玩耍的游戏,嬗变成为生活的真实,人们不禁会好奇地追问:一个走投无路的穷和尚为什么能够坐上龙椅?朱元璋的成功,凭借的是人力还是天命?笔者认为,二者兼有之。

先说人力——这里所谓的人力是指朱元璋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人的力量所起到的作用。

朱元璋以“欲图自保”的卑微目的投军,到崭露头角,到在逐鹿的群雄中脱颖而出,直至最后抢得“神器”。毫无疑问,他的成功与其本人的天资才略、勤奋努力以及竞争对手的愚蠢失误,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朱元璋天资过人,这是他能够最终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许多人往往下意识地把人的天资仅仅局限于读书做学问方面,这种看法非常片面。天资的内涵包括情商和智商两个方面,其中情商的作用成分远大于智商。早年的朱元璋社会根基很浅,几乎没有进过学堂,可是,他聪慧颖悟,但凡事物,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这就是他的高智商。另外,朱元璋曾在一个月之内接连失去四位亲人,尔后便流落到淮西一带乞讨叫化,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几年的游方生活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历练了他的世故,同时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勇气,这是他的情商。一个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的青年,在由农民子弟组成的队伍中,无疑是优秀出众的,他的脱颖而出不足为怪。

天资固然重要,但它仅仅是个基础素质,才略和勤奋才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什么是才略?这个词儿的涵义有点广泛,这里主要是指在军事及政治等方面的才干。想当初,朱元璋以一介穷和尚的身份投奔到郭子兴的军中,从最底层的步卒开始,因军功和才干被主帅郭子兴引为心腹,继而迎娶主帅的义女马氏,再独自创建自己的班底队伍,逐一荡平群雄,一统天下。在这一历程中,或许有少许天意成事的因素,但更多的则是朱元璋靠自己实实在在的真本事来实现的。多少次面临重大战役的抉择时,朱元璋总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的目光穿透迷蒙纷乱的表相,力排众议,对时局作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从而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