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94

第94章 清(20)

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的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1832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科场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着“正途”进入社会上层,进而实现他的志向。但平时喜欢作豪言壮语的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重。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左观澜,是个禀生,有很好的学问及修养。左宗棠道光十二年中举,以后三次参加吏部的考试均没有考取,于是他断绝了在仕途上发展的打算,而专心致志地研究地理与兵法,他曾经自比为诸葛亮,人们都觉得他非常狂妄,但胡林翼却非常欣赏他,认为在举国之中,没有一个人的才能超过左宗棠的。早在1830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时,贺氏即“以国士见待”。其弟贸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氏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渤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订婚。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疏,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但左宗棠的仕途并不明朗,左宗棠快40岁时,对身边的亲友说:“除非皇上一心想求得贤相,要不然的话,我这辈子大概是没什么指望了。”咸丰初年,广西太平天国起义爆发,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到了省城,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当时张亮基任湖南巡抚,他聘请左宗棠为僚幕,但左宗棠不应召,后经胡林翼诚恳相劝后,左宗棠才出来,做了长沙县知县。又由于守卫长沙有功,从知县提拔为直隶州同知,及后张亮基转任山东巡抚,左宗棠回到家乡隐居,骆秉章任湖南巡抚后,再次用计谋硬拉左宗棠出来辅助军务,依赖左宗棠如同自己的左右手,1854年3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起彼伏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当时左宗棠的同乡郭嵩焘在朝廷中任编修,一天,咸丰皇帝召见他,问道:“你认识有个叫左宗棠的举人吗?他为什么这么久还没有正式出外任职呢?年纪有多大了?如果再这样拖下去精力就会衰退,你可以写信告诉他我的意思,应当赶紧出来为我剿灭贼寇,”胡林翼听到这一消息后,高兴非常地说:“皇上得贤相的日子到了!”

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湖南水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下属幕僚向骆秉章禀报军务,骆总是问:“季高先生的意见如何啊?”由于得到骆秉章如此倚重,忌恨左宗棠的人就越来越多,诽谤他的议论四起,但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了起来。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攻克武昌,上疏奏朝廷左宗棠训练部队、筹济军饷等功劳,朝廷诏谕授予他兵部郎中听候调遣,不久又加四品卿衔,由于有人在湖广总督官文面前诬陷左宗棠,所传播的一些流言飞语也被咸丰皇帝听到了,于是命左宗棠到武昌对簿公堂,官文是满人,他对曾国藩、胡林翼等汉人,尤其是他们率领的湘军很瞧不起,而自己属下的八旗兵又总打败仗,因此恼羞成怒,想从重惩治左宗棠以让湘军将领丢丑。湖南巡抚骆秉章上疏为左极力辩护;胡林翼、曾国藩也都说左宗棠无罪,极力称赞推荐左宗棠出众才能。后来京官潘祖荫也站出来公开说官文是被别人的表面言辞所迷惑,种种舆论和说情,才使得左宗棠免遭逮问。不久朝廷下旨,命令左以四品京堂身份跟从曾国藩治理军务。曾国藩命他自己招募一支军队,从此左宗棠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左宗棠招募了五千人马,经过训练号称“楚军”,咸丰十年八月,楚军建成后挥师向东。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向四川挺进,朝廷命左部移师征讨四川。但曾国藩、胡林翼因为江西、安徽战事危急,联名上疏请求留下左宗棠。当时曾国藩进兵皖南,驻在祁门,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忠王李秀成正集数十万人猛攻祁门,当时左宗棠正率领楚军取道江西,转战前进,一路攻克德兴、矜源。左宗棠得到曾国藩命令后马上返师回击,在江西乐平、鄱阳一带与太平军展开激战,太平军最后被左军打败,死亡无数,侍王李世贤也不得不化装才逃走。从此以后,江西、安徽左宗棠所率军威大振。

咸丰十一年,朝廷因功授予左宗棠太常寺卿,并擢升他帮助曾国藩协办江南军务。左宗棠在曾国藩的命令下,率领越军八千人向东援助浙江;此时曾国藩认为左军完全可以胜任节制浙江的事务。左宗棠部将中虽有名将刘典、刘松山、王文瑞、王沐等,但从总体力量看,这几个人所率的几支部队都很单薄,还不能满足浙江全省的作战防守等要求。左宗棠奏请从广西调蒋益进、从湖南调刘培元、魏喻义增援,但此时各处都在太平军等起义军攻击下陷入困境,因而兵马没有调得到。但即便如此,左宗棠以几千人马应付七百余里防地,指挥若定,这不禁令曾国藩非常佩服他的军事才能。曾国藩再次上疏举荐左宗棠,朝廷于是任命其为浙江巡抚。

当时太平军正在奋力攻打浙江,全省地域只剩下湖州、格州没有落到太平军手里。曾国藩与左宗棠商议,为确保浙江,左宗棠亲自指挥部队拼命抵抗,终于击败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正月,朝廷下诏催促左宗棠从衢州开始谋划整个浙江的收复,但左宗棠有一套自己的战略,他上疏说:“作战的法则,一定要避开对敌人的长期包围,防守好自己的后路。”

在左宗棠军队的进攻下,太平军在浙江的势力迅速瓦解。但当各支部队争相建议要乘胜收取太平军所占据的杭州时,左宗棠却不为之所动,左宗棠喜欢打攻坚战,认为皖南太平军的气势还很旺盛,要消灭太平军的主力,必须稳扎稳打,先去其枝叶,再折其主干,而不要贪图近功。于是左宗棠率部从金华向严州进军。左宗棠命令刘典带领八千人会同王文瑞部防守徽州,命刘培元、王德榜部队驻守淳安、开化,让蒋益澧率部攻打富阳。左宗棠在此期间弹劾罢免了道府以及失守的将吏十七人,荐举浙江名士吴观礼等人赈济灾荒,招募老百姓垦田,保证军粮丰足供给。四月,朝廷任命左宗棠为浙闽总督兼巡抚事宜,不久左宗棠的部队遭到了军粮供应困难,刘典的部队到达皖南之后,便留在那里屯守。蒋益澧打入富阳,由于富阳太平军的顽强抵抗,军队损失很大。及后,左宗棠患了虍疾,困乏疲惫,富阳很长时间都未能攻下。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集中兵力,从水陆两路大举进攻,终于将富阳攻克,蒋益澧等则长驱直入包围杭州,魏喻义、康国器进攻余杭。

左宗棠认为杭州的太平军倚恃余杭以为掎角,如果不先攻下余杭,收复海宁,则不能切断嘉兴、湖州对杭州的后援接应,因而左宗棠亲自到余杭督战。此时,太平军都城苏京受到曾国荃湘军越来越紧的围攻,洪秀全多次命令李秀成率江浙的太平军解围,同治三年二月,杭州太平军守将陈炳文见形势不妙,约定献城投降。左宗棠担心时间一长会引起变化,于是乘大雨天发起紧急进攻,陈炳文深夜开城门遁逃了。杭州收复后,余杭的太平军将领汪海洋也往东逃跑了。咸丰皇帝得到捷报,下诏给左宗棠加接太子少保衔,赏赐黄马褂。

左宗棠军队进入杭州,申明军纪,招集商贾开门营业,停止征收杭州货物的关税,减征杭州、嘉兴、湖州三分之一的赋税,还大力招揽贤士,左宗棠的种种做法受到广泛称赞,不久大部太平军又聚结湖州,左宗棠马上调遣部队包围他们,使浙江太平军余部又受到沉重损失,三月,江苏太平军攻克常州。在江苏的太平军余部向浙江的徽州、婺源,然后又向江西靠拢。左宗棠把太平军进入江西认为是心腹之患,奏清清廷请曾国藩部杨岳斌督率江西、皖南部队,让刘典当副将围剿。六月,曾国荃攻克太平军都城天京,洪秀全服毒自杀,其子在太平军将士的护卫下突围出去,左宗棠立即率部围击,洪秀全的儿子不久也被俘,在南昌被处以磔刑。七月左宗棠攻克湖州,浙江各地得以全部平定。评论军功,朝廷封左宗棠为一等恪靖伯。

及后残余的太平军流散到徽州、宁国、江西、广东等地,还打入了福建的汀州,福建方面惊慌失措。因而左宗棠奏请蒋益澧护卫巡抚,自己移镇福建并增调王德榜部到福建,同治四年三月,江苏淮军郭松林前来福建会师,太平军不得不放弃漳州,离开大埔。五月,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屡次战败后,精锐部队伤亡过半,投诚的有三万人。左宗棠部队地驻漳州、武平,这样一来太平军只好撤到广东的镇平,于是福建也平定下来。

接着左宗堂又下令调康国器、关镇平两支部队进入广东,王开琳的部队进入赣州防守江西,刘典的部队赴湘南防守湖南,留下高连升、黄少春的部队驻军武平;侦伺太平军的进退情况。六月,太平军又大举进攻武平,左宗棠指挥军队奋力击退太平军余部。后来,由于太平军内部发生了内讧,李世贤投靠汪海洋被汪海洋所杀,这样太平军内部更加互相猜疑,人心惶惶不安。朝廷下诏让左宗棠统率三省各路部队,趁机迅速合围。十月,左宗棠移师屯驻绩溪。王德榜担心主帅屯兵之处成孤悬之势,主动请命作为中路策应,刘典听说王德榜的部队开赴前线,也带领部队火速前进。刘典部队在路上突然遇上太平军伏击,措手不及,打了个败仗。太平军乘胜追击刘典,但又为王德榜军伏击包围,太平军死伤逾四万,据说太平军主要首领汪海洋也中炮死了,清军士气更为高涨。这时鲍超的部队也赶到了,太平军出战,又被打得大败。左宗棠会合闽、浙、粤各路人马合围,太平军余部的最后根据地丧失,许多首领也牺牲了。太平军将士战死达一万六千多人。由于这一战功,朝廷下召赐予左宗棠双眼花翎。

二、督师西北镇压义军

左宗棠由于广东太平军已经平息,因而向朝廷上疏建议裁兵减饷,减少团练的费用,又认为海关开禁,不制造装备船舰器械就不能图谋自强,于是在马尾山下创建船厂,举荐起用沈葆桢主持船厂事务。但不久因为朝廷军队征讨西部边陲回族叛乱长时间不能够得胜,皇帝下诏令左宗棠转赴陕西、甘肃督军。十月,左宗棠挑选了自己部下的三千名精兵,向西进发,令刘典另外再招募三千人,相约在汉口会合,不过行至中途,因为西捻军张宗禹挺进到陕西,又命令刘典先入陕西剿贼。

陕西、甘肃起义的回族民众多达上百万,与西捻军互相配合。左宗棠行军到达武昌时,分析了陕、甘的局势和应对之策,他上奏章说:“臣下认为在东南作战用舟船方便,而在西北作战则应用战马为宜。捻军、回族的马队在平原驰骋,官兵用步军来抵挡他们,取胜的希望并不大。以马力而言,西域产的马不如北域产的马强健,捻军的战马多是北方产的,因此捻军的作战能力比回民更强悍。臣下的部队只有六千人,现打算购买口北的良马演习操练马队,兼造双轮炮车。从襄樊、邓县出紫荆关,直穿商州就可以到陕西。在陕西经营屯田,作长远的打算。所以未进兵陕西,一定先要清除紫荆关外的捻军,然后进兵甘肃,而要进兵甘肃,又一定先要清除陕西的捻军,然后驻兵兰州。如此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胜利就大有把握,粮饷运输的道路就会畅通无阻,部队行进就会没有遇到障碍。王子部队前进的快慢,就要视形势的发展而随机应变,我请求给我机动的权力,宽限一些时日,使得我能从容地谋划,以求得成功。”左宗棠战略计划受到朝廷的首肯,朝廷支持这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