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71

第71章 明(4)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今吉水县文峰镇人。他的祖父在元末战乱中死去,父亲曾参加元末朱元璋农民起义军,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曾诏见要委任其官职,但为其婉言拒绝而回乡务农。解缙自幼颖悟绝人,又受父母的良好教育,年少才盛。5岁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诵数千言,13岁读四书诸经,贯穿其义理,世称“神童”。洪武二十年(1387)参加江西乡试,成绩最优,名列榜首。第二年京都会试,文章评论时政头头是道,博得主考官好评,在此试中考中进士,任中书庶吉士。

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他初入仕时,就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显示了他的正气和才干,后由于他知识渊博,回答皇帝的咨询准确得体,由此为皇帝所喜欢,甚受朱元璋宠爱,常奉侍左右。朱元璋常称赞解缙有经帮济世之才,治国平天下之略。有一天,朱元璋和解缙谈议天下大事,朱元璋对解缙说:“朕与你义则是君臣,情就如同父子,你当对我知无不言。”此番谈话后不久,他给朱元璋上了一道万言书,说:“臣考虑法律不能经常变动,如变动过于频繁则百姓无所凭依;刑法也不可太过于泛滥,刑法泠滥就使得百姓无所安居。我朝自创立以来,已经二十余载,由于刑法过滥,几无一条不变之法,几无一日无过之人。臣常听说陛下震怒,严除奸逆,还没有听说陛下因事奖掖某一大臣,并赏其子孙荣其乡里,臣以为如此不利臣之忠义。”解缙的上书为朱元璋首肯,因而明初朱元璋的严刑峻法有所收敛,以后解缙因到兵部索要护卫人员,言语对兵部尚书有所侵谩,被告发。朱元璋说解缙恃宠,散慢自恣,当应薄惩,命降其为御史。不久韩国公李善长因参与胡惟庸谋反案,议罪当死,解缙代郎中王国用上奏为其伸冤,遂又为同官夏长文起草文书,弹劾都御史袁泰,因此遭到袁泰等的深深嫉恨,多次寻其一些过失加以攻讦。有一天,解缙之父进京得到朱元璋的召见,朱元璋对其父说,解缙当大器晚成,你带子还乡,督令其再学。过十年后再来,当大任亦未晚也。

解缙家居十余年之后,朱元璋去世,解缙重新被诏回京师,但不久遭到御史弹劾,责其此时母丧未葬,父年九十,却为其官职不事子孝。然而当时礼部侍郎董伦为新即位的惠帝所信任,解缙向其陈诉,请其予以缓颊,董伦在惠帝面前予以力荐,不久解缙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永乐元年(1403),成祖朱棣登基,擢解缙为翰林侍读,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文渊参与机务,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这时,成祖对解缙很信任,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皇帝的宠爱改变不了解缙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气节,对不合礼仪之事,他还是要反对的。解缙在朝时,以贤德论士,好就说好,坏就说坏,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时间不长又晋升为侍读学士,永乐二年(1411),因皇太子立,晋升解经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一日朱棣召解缙等人说:“你们七人与朕朝夕相伴,朕嘉奖你们勤于职守,但慎初易,保终难,愿你们共勉。”解缙少年登朝入世,凭借高才,任事值前,平日注意推荐人才,惩恶扬善,但也好对人议论无所顾忌,一般大臣因朱棣对其宠信,对其无可奈何,后终因他在巩固皇太子地位中遭到汉王朱高煦的暗算而身亡。

朱棣即位以后,关于皇太子的确立,在朝臣中存在着两派意见。其中淇国公兵部尚书丘福认为汉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有殊功,应该立为皇太子。一日朱棣私下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已久。”朱棣听后,默默不语,解缙又跪下磕头说:“况且皇上如此还有一个好圣孙。”朱棣听到又微微点了点头,于是决定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好圣孙”,就是后来的宣宗,当时他极受成祖喜爱。这件事后来被汉王侦之,因此对解缙恨之入骨。明朝发兵平定安南,解缙予以力谏,但朱棣未予采纳,以后经过艰苦征战予以平定。明在安南设置了郡县。此时朱棣对于皇太子常有不满之处,而汉王朱高煦却一天比一天得宠,大有夺嫡之势,解缙为此忧心忡忡。一天,他又对朱棣说:“如果易嫡引起朝争,国家为此不宁,不可擅行。”这次朱棣听后大怒,认为解缙有意离间其骨肉。永乐四年朱棣提升黄淮等为二品官衔,却让解缙仍以原品供事,此事为其改提供了攻击解缙的信心,丘福等把解缙反对立汉王为太子的事传与外庭,汉王朱高煦遂向其父多次造谣说:“解缙经常泄露宫中秘事。”第二年解缙又被人告发他廷试中读卷不公,因此被贬职到广西任布政司参议,途中又被人告发对这次贬职心怀不满,因此又被改到交趾。永乐八年,解缙进京觐见皇帝,此时正值朱棣率军北征蒙古,解缙在进谒了皇太子之后返回。这一事情被汉王朱高煦得知之后,向朱棣上奏说:“解缙伺机在皇帝外出期间进京私见太子而后不经请示,又自行返回,是目无君上。”朱棣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发雷霆,命令逮捕解缙下狱,严刑拷问,并将与解缙有关的一大批官员皆逮捕下狱,其很多人被拷打而死。到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皇帝上送在押狱囚名册,朱棣见有解缙的姓名,就问解缙还在押着哪,解缙的政敌听到这一消息后,大为恐慌,他们怕解缙将被重新放出重用,遂指使纪纲将解给用酒灌醉,埋入雪中冻死。解缙死时四十七岁,家产被籍没,妻子宗族流放到辽东。

成化元年(1465)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这是解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作为总负责人的解缙,白天参与朝政,晚上参加修纂,统领全书。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著,领导3000纂修人员得心应手,并且亲自翻阅资料,查检经典,认真补写、勘校无错。经过四年的通力合作,书稿在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编辑就绪,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这部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类书计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3亿7千万字,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志乘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

解缙除了主编纂《永乐大典》之外,他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解缙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他才气横溢,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长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他的著作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现留存下来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杂述》一卷,《古今烈女传》三卷。

书外人评:解缙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屡次上疏,针砭弊政,弹劾奸佞小人,由此导致他一生坎坷,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谪,直至被人迫害致死。但是,解缙以渊博学识,在文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是历史造就的一代风流,又是专制毁灭的一大英才。几百年来,解缙“才名煊赫,倾动海内。俗儒小夫,谰言长语,委巷流传,皆藉口解学士”。这正是人民群众崇敬和怀念解缙的最好方式。

鼎立三杨砥柱当世--杨溥传

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与杨荣同时于建文朝中进士,授职编修,永乐初年,改任皇太子洗马的职务。永乐十二(1414),因东宫官属迎接明成祖朱棣北征凯旋迟缓,朱棣大怒,将杨溥等一并下狱,家人也被囚禁,在狱期间随时均有被杀可能。但杨溥毫不在意,在狱中发奋自励,每天读书不止,因而在狱十年,杨溥所能看到的经史诸书,都翻阅了不知几遍,奠定了渊博的学识。后来,宣宗即位之后立即释放杨溥等出狱,他同时被选入内阁,和杨士奇等共掌机务。但是不久他就因为母病丧回籍守制,丧服除立即被起用为礼部尚书,但在内阁入值如故。

明英宗即位之后,杨溥与杨士奇、杨荣共同奏请为其开设经筵讲习,且预选讲官。按照要求讲官必须学识渊博,言行端重,老成练达,杨溥则一向以有雅操、质直廉静出名,很受人敬仰。特别是他教育儿子不慕权贵的事,更为后人称道。当时他的儿子从家乡来京城看望他。他问儿子:“你从家乡到京城,一路上可曾听说哪个令守贤明?”儿子答道:“我经过江陵来到这里,看见江陵的县令范理就很不贤明。”杨溥又问:“江陵的县令怎么不贤明?”儿子气冲冲地说:“我是堂堂宰辅的儿子,可他对我的招待实在太简慢了。”杨溥又问:“怎么个简慢法?”儿子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然后道:“我遇到过好多县令,人家对我都是十分慕雅,可他……”杨溥听后,心想:不少身居要位的人,常常以下级能否对自己殷勤趋奉,决定对他们的亲疏,并凭借这些吹捧来增长自己的威风。他们的子弟,往往借助父兄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他们却喜欢听信这些子弟的话,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耳目。这样怎么能治理国家,为百姓做事呢?于是,他对儿子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说:“江陵县令把宰辅的儿子视为一般百姓的儿子,这正是他的贤明之处,你怎么能责怪他呢?我看,问题还是你的心思不正。往后,消一消官气才是。”由于这种名声,他因此深得太后欢心。一天太后把杨溥等召至便殿,并命英宗帝西向而立,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进入后对他们说:“你们均为三朝老臣,现在嗣君年幼,幸亏你们同心同德,才使社稷得以安定。”又特将杨溥叫到跟前说:“仁宗皇帝多次言及卿忠心任事,屡加赞赏,不想今日方得见面。”杨溥感激而泣,太后也流泪不止,开始仁宗为太子时,因多次受到汉王朱高煦等的谗言,故不得朱棣的喜欢,东宫的官属多被下狱,许多人因故无辜而死,杨溥及黄淮等在狱中被押十年,几次面临被杀,仁宗即位之后,每念及这些忠心的大臣往往涕泪满面,故太后对这些老臣亦早已闻而熟知。太后转头又对明英宗皇帝说:“此三位老臣历仕三朝以上,忠心耿直,皇帝今后事无论巨细均要与三位大臣共议而行。”正统三年(1436)杨溥升为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后杨士奇、杨荣二十余年入阁,与他们并称“三杨”。此时大太监王振,尚未形成势力,皇帝亦在年幼,故朝政在三位大臣的主持之下,天下清平,人民安居乐业,中外臣民无不称颂,并称为三杨德政。正统六年之后,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此时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是新进大学士,人微言轻,又加上王振开始结党专权,杨溥年老力衰,势单力孤,无力阻止。正统十一年(1446)七月,杨溥病卒,加太子太师衔,谥“文定”。仅三年之后由于王振挟持明英宗北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由此天下大乱,世人每思此,皆认为如三杨在,天下绝不会如此。

书外人评:天下承平时英雄不显,最多只是的一个清廉的名声,杨溥鼎立三杨,至于后人认为他可以改变土木堡之败的结果,想来他也可以心慰了。

救时宰相于公忠肃--于谦传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先原是河南人,从金、元以来世代为朝廷大官。高祖于夔当过元朝的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河南郡公;曾祖于九思最后当了杭州路总管并死于杭州;祖父子文在明朝任兵部主事。只有其父于彦昭,职位低微,几近隐逸。

于谦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此时是明朝开国之初,政治上比较稳定,于谦小时聪慧机灵,为乡里称道,七岁那年,一位僧人兰古春遇到他,主动地为他相面,说道:“此儿长得出奇,将来一定是个救时宰相。”加上他平时就为乡里人称道,因而,人们都戏称他为“救时宰相”。于谦十六岁入府学为诸生,有位按察佥事视学很严厉,大家都讨厌他,一次众学子正和他吵闹之际,佥事大人不慎掉到了学宫边的池塘里。在场的诸生很害怕,一个个都跑了,于谦上前把他拽出来。但万万没有想到,佥事老眼昏花,脑子也糊涂,他感到有失师道尊严,可又无处发泄,因此就想归罪于谦,以出心中的闷气。于谦一看这位主事抓住他不放,非诬他不可,就平心静气地对他说:“跟先生吵闹的人早就走开了,没有和先生吵闹的人才敢留下来;这是很明白的道理。现在先生不怪罪于吵闹的人是可以的,但反过来要加罪于搭救先生的人,这是为什么呢?”按察佥事一听这些话,就不好意思再往下追究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于谦因此更加出名了。

倔强严正两袖清风

于谦在二十三岁时考中了进士。当时考取进士有严格限制,大多数人考到老也没能考上,二十三岁能考中属于科举中试的佼佼者,尤其重要的是于谦从小的时候起,就通过读书学习建立了他的志向:要做个刚直不阿、廉洁奉公的人物。

于谦踏上仕途之初,先是做多年地方官。在地方官任上他锐意兴革,为老百姓做了好多事情,政绩斐然,一时为人称道。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粟,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以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