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70

第70章 明(3)

徐达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洪武六年胡惟庸出任中书省丞相,他专横霸道,招财纳贿,看到徐达功高望重,他初“欲结好于达”,借以壮大自己的在朝中的势力;但徐达鄙薄胡的为人,不屑与之为伍,胡惟庸竟使用阴谋诡计,“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但福寿不为所动,揭发了胡惟庸的阴谋,徐达更“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指出胡惟庸心邪术诈,既贪奸又阴险,不宜委以丞相的重任,没过几年,胡惟庸的罪行充分暴露后,被朱元璋罢职处死。

徐达虽然有功于朝廷,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徐达一生九佩大将军印,削平群雄,安定天下,立盖世功,但他还是始终恭谨自恃,敬遵礼制,每遇征战,“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代”,在建国后,他并没有脱离戎马生涯,曾三次挥师塞北平虏,其余大部分时间镇守北平,在那里整饬城防,操练兵马,屯田积谷,做到常备不懈,使北方边防日益巩固。“每岁春出,岁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他与朱元璋的关系虽素有“布衣兄弟”之称,但他从不因此忘形放肆,相反,在“帝前恭谨如不能言”。有一次,朱元璋对他说:“徐兄功大,来有宁居,可赐以旧邸”,要将朱元璋称吴王时所居王宫赐给他住,但徐达不愿逾制,坚辞不受。朱元璋便在旧邸设宴款待徐达,“强饮之醉,而蒙之被使卧床就寝”。徐达醒后,发觉自己睡在朱元璋过去睡过的龙床上,不禁大惊失色,急忙下床,俯伏阶下,连称“死罪”!朱元璋只好“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赐给徐达,并在新邸前建“大功坊”,以表彰徐达开国之功。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背生疽,朱元璋对他的病情非常担忧,马上派徐达长子徐辉祖持敕前往慰问,并将徐达接回南京治疗。但徐达的疽疾仍继续恶化,于洪武十八年二月七日病逝,终年五十四岁。朱元璋惊闻噩耗悲恸不已,为之辍朝,亲临哭奠,这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子孙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北,并亲自撰写神道碑文,以纪徐达的丰功伟绩。又命“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书外人评:徐达有古大将之风,运筹帷幄、严于律己、审时度势,都有许多的军事思想可以学习,但他最为明智的闪光点,无疑是面对朱元璋时的谨慎。朱元璋大杀功臣是很有名的,徐达虽然有传言因赐鹅而终,但是从他生前身后以及其子孙终明一代身荣名显的情况看,明太祖应该对他未起杀心。但是如徐达、王翦,既要与敌人斗心计,又要时刻提防君主的猜疑,实在令人郁闷。正所谓:周亚夫可再得,汉文帝可再得乎?

一人擅政九族被诛明初的小丑篡位者--胡惟庸传

一、专权结党图谋不轨

胡惟庸(?~1380),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功臣之一。龙凤元年(1355),在和州投奔了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任元帅府奏差。不久转宣抚使,又转任宁国主簿,后进升为知县,再升为吉安通判,不久攉拔为湖广佥事。洪武元年,胡惟庸被召任太常少卿,再进升为太常寺正卿。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中书省参知政事。以后,他又代替汪广洋担任了左丞相一职。洪武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降为广东行省参政,明太祖以右丞相人选难择,很长时间没有设置右丞相,这样一来胡惟庸就以左丞相的身份独专相府事务了。同年七月,胡惟庸被提拔为右丞相。过了一段时间,明太祖朱元璋又改任胡惟庸为左丞相,而重新起用汪广洋为右丞相。

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能,对他宠遇有加。胡惟庸也勉勤任事。曾经以构执小节及时把握机会,勤勉做事迎合朱元璋的意图,朱元璋对他的恩宠日盛,好些年独自担任丞相。甚至胡惟庸处死和黜陟一些官员,都不用奏请明太祖,胡氏就可以自己直接决定。内外诸司大臣上书向明太祖朱元璋奏事,都要经胡惟庸将疏奏取来查看,如果对自己不利的疏奏,胡惟庸就把它们隐匿起来不报告给明太祖。在这种情形下,四方急于谋取功名的人和那些被罢职的功臣武夫,竞相到胡惟庸家门,行贿馈赠大量的金帛、名马、好玩等物,数量多得无法计算。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的恶劣行径深为痛恨,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多次数说胡惟庸的罪行。于是胡惟庸于是心生怀恨,就诱使徐达的看门人福寿拉拢徐达,结果反被福寿予以告发。

御史中丞刘基也曾经揭发胡惟庸的劣迹。后来刘基患病,明太祖派遣胡惟庸带领御医去看他,胡惟庸于是趁机投毒暗害了刘基。刘基死后,胡惟庸做事更加肆无忌惮,他和太师季李善长相互勾结,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从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曾对胡惟庸进行了弹劾,结果险些惹来灭门之灾。从此,胡惟庸的势力更加嚣张。他老家定远县的旧宅有一口井,井里忽然长出了石筝,高出水面好几尺,阿谀奉迎的人们纷纷争引符瑞,又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冢上夜里都有照亮夜空的火光。胡惟庸听了更加高兴,于是渐渐产生了图谋不轨的念头。

渐渐,胡惟庸用开始拉拢与朱元璋有嫌隙的官员。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用四匹马拉的车子。朱元璋对此很生气,他斥责陆仲亨说:“眼前中原地区战火刚刚停熄不久,老百姓刚刚恢复劳动生产,登记户口,购买马匹,生活相当艰苦。如果朝廷的官吏们都效仿你的所作所为,老百姓即便是卖掉全部子女也不能满足你的奢求!”于是便罚陆仲亨到代县捕捉盗贼。平凉侯费聚奉朱元璋之命安抚苏州的军民们,但费聚却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事情为朱元璋所知,朱元璋对费聚很恼怒,责令他前往西北地区去招降蒙古人。费聚到西北后没取得什么进展,朱元璋又对他加以申斥。陆仲亨、费聚二人十分恐慌害怕。胡惟庸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就暗地里用权力胁迫引诱这两个人;陆仲亨、费聚二人平素鲁莽骁勇,看到胡惟庸正在当权用事,便与胡惟庸密相往来。

有一次,陆仲亨、费聚路过胡惟庸家受邀宴饮。喝酒到了微醉之时,胡惟庸把左右的人打发下去,对陆仲亨、费聚二人说:“我们这些人所做都是违法之事,一旦被皇帝发觉,那怎么办才好?”陆仲亨、费仲亨二人听了胡惟庸的话非常恐慌。于是,胡惟庸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诉给陆仲亨、费聚,要他们两个人在外面招兵买马。

胡惟庸又曾经让心腹陈宁到兵部批阅全国各地的军马籍,命令都督毛骧把卫士刘遇贤以及亡命之徒魏文进等人搜罗为心腹,他对他们说:“我以后在关键时期将对他们有所任用。”太仆寺丞相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又是胡惟庸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也叫李存义暗中去怂恿李善长谋反。李善长年纪已经老了,李善长却对朱元璋有着深刻地认识和深深的恐惧,他坚决拒绝胡惟庸的提议,不同意和胡惟庸一起干,但经不起胡惟庸的再三说服,最后只好勉强同意默许,但并不参与其中。胡惟庸更加以为谋反可以取得成功,于是,他就派遣明州卫指挥使林贤渡海招诱倭寇,让倭寇如期响应他,另外,胡惟庸又派元朝的旧区耆老旧臣递送书信给元朝的继承者,表示向元朝的继承者俯首称臣,同时请蒙古军队在外面响应他的叛乱。但造反的事都还没来得及实行,正赶上胡惟庸的儿子在街上骑马,摔死在车下。胡惟庸把驾驶车辆的人处死了。明太祖朱元璋听后非常生气,加上平时他对胡惟庸的所为已有耳闻,便结合这一机会严申律法,下令胡惟庸给死者偿命。胡惟庸乞求给死者的家属一些金帛,把此事敷衍过去,但朱元璋不允许。这样一来,胡惟庸更加害怕,于是就和御史大夫陈宁、御吏中丞涂节等人密谋起事造反,加快了起事的步伐,并暗中通知全国各地以及追随自己的武将,让他们起来响应。但是事态的发展并不如意,起初信誓旦旦的人都开始推诿,在朱元璋的强权面前只剩了一个可笑的胡惟庸暗中对立。

二、“胡狱”株连穷究党羽

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来向明朝进贡,胡惟庸等把此事压下来,不让朱元璋知道,宦官出来见到占城贡使,入宫向朱元璋奏明情况。朱元璋知道后非常愤怒,下敕责怪有关机构的大臣,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向朱元璋谢罪,并把责任归咎于礼部,礼部尚书等官吏又推诿到中书省头上,朱元璋见他们如此推诿,更加气愤,把诸位相关大臣都关起来,追问其主要责任。没有多久,明太祖就赐死汪广洋,汪广洋的妾陈氏就是没入官府的陈知县的女儿。朱元璋勃然大怒,说道:“没入官府的妇人女子,只配给武将功臣家,文臣怎么能得到呢?”于是命令司法机构进行调查。因而,朝廷发现了胡惟庸及六部堂属官员们都受牵连,应当抵罪。

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上书朝廷,告发胡惟庸企图谋反政变的罪行,另一御史中丞也把胡惟庸一系列秘密活动报告了朝廷,朱元璋知道后大发雷霆,下令把他们交给廷臣官员严加审讯,供词中也涉及陈宁和涂节两人,廷臣们说:“涂节本来也参与了胡惟庸等人的谋反计划,只是发现事情不能成功,这才开始揭发胡惟庸的谋反举措,涂节本人难辞其咎。”于是,朱元璋下令诛条杀胡惟庸、陈宁以及涂节等人。

胡惟庸虽然已处死,但他谋反的细节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到洪武十八年,李存义被人首告,免于一死,被安置到崇明县。洪武十九年七月,林贤的案件审讯确定后,胡惟庸同倭寇勾结事才又败露。洪武二十一年,蓝玉进攻沙漠地区,搜得了胡惟庸勾结蒙古的信件。他上报当时的宰相李善长,但被李善长扣压,到洪武二十三年这件事被人告发,明太祖逮捕李善长的管家卢仲谦,卢也证实了胡惟庸与李善长长期勾结往来。不久又查明了陆仲亨、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勾结等非法的行为,因此朱元璋大怒,将所有参与阴谋的人及其家族全部处以极刑。前后人数达三万余人,仅李善长一家就七十余口被杀,胡惟庸更是被诛灭九族。

书外人评:后来的史料中很多都证实胡惟庸仅仅只是弄权,并无谋反实迹,也许正是这一点触发了朱元璋的逆鳞,从而引来株连之祸,这都需要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去探讨,但胡惟庸越职擅专,从自身讲,即使他有篡逆之心,却并没有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他的协同者的退缩正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杨大学士多谋善断--杨荣传

杨荣(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建文二年(1400年)中进士。授编修之职,明成祖朱棣即帝位之前,杨荣主动投靠;朱棣登位前,在马前曾向他询问是先谒见太祖灵还是先即帝位。杨荣说:先谒灵名正言顺,朱棣于是率车马先晋谒了太祖灵后才回宫登上帝位,从此被视为心腹,朱棣即位之后,杨荣立即被命入值文渊阁,当时在文渊阁入置的七人之中以杨荣年龄最少,但最为机敏。有一天晚上,宁夏有战报送来,说宁夏一城被叛兵所围,当时只有杨荣一人在值,朱棣向其询问应对之策。杨荣说,宁夏被围之城十分坚固,人也英勇善战,此奏从该地到此已十有余日,如没有问题城围已解,如有问题应早以被攻破,再怎么商议,也无济于事了。果然到半夜另有奏报送来,城围已解。朱棣非常赞赏他预测的准确。永乐五年(1407)杨荣被派往甘肃经略军务,杨荣对所过山川形势多有所了解、审核,对当地军民多方安抚,回京之后,将所见所闻所做之事汇报给朱棣,朱棣大为高兴,当时正值盛暑,朱棣亲自为其切瓜吃,第二年杨荣因其父丧,请求丁忧归葬,朱棣让他葬父后立即回朝任事。不久其母又亡,杨荣乞求为父母守制,朱棣以大军即将北征,朝中期以重任未许朝中期以重任为由没有批准。永乐八年,朱棣率军出塞,北征蒙古,曾特意精选勇士三百人为前卫,直接由杨荣指挥,作为大军的前导,后大获全胜而返。永乐十一年,朱棣再一次北征,并命胡广、金幼孜与杨荣共同随行。在征战期间,凡大军的诏令及旗帜符验,必得杨荣验看之后才得发出。当时大军北征,多因粮草缺乏,半途而退,这次杨荣特向朱棣建议说:我军要得持久之胜利,必须在所占之地屯军、屯田,如此不仅减少转输之劳,且可使兵食无忧,大军远征,要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必须处理好粮草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在当地进行屯军、屯田,这样可以减少周转运输的过程,保障军士的粮草供应。这一建议获得朱棣同意。明永乐十六年,胡广病卒,朱棣命杨荣执掌翰林院,对其亲任无比,因此引起众大臣的嫉妒,一天有人上疏举荐杨荣为国子监祭酒,朱棣对众臣说:朕知道杨荣担任这一职务是非常合适的,但朕需要他时刻在朕左右,由此得知杨荣被朱棣的信任程度,不敢再对他有任何微词。永乐十八年,杨荣进为文渊阁大学士。永乐二十年朱棣再次率大军出征,此次因敌情不明,粮购草运输接应不上,士兵死亡十之二三,大军不得不班师回京。朱棣因为此次远征的失败,加上年事已高,郁闷成疾,到榆木川时终于身体不支病逝。当时众人不知如何是好,手足无措,杨荣与随军的金幼孜等人立即商议说,大军在外,离京师尚远,恐朝中发生不测,应该秘不发丧。因而每天为朱棣进膳如常;每天仍以朱棣的名义发布诏令,同时秘密派人飞驰赴京师密告皇太子。

仁宗即位之后,杨荣进职为太常寺卿,谨身殿大学士。不久由于杨荣在朱棣去世时所决定的诸事得到褒奖,并厚予赏赐,擢升为工部尚书,享受三职俸禄,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谋反,宣宗诏杨荣商议计策。杨荣请帝亲征,他说:“汉王认为陛下刚刚登上帝位,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威信,一定不会亲征。如果我们在此时由陛下亲自进行征讨,一定会打乱叛军的部署,到时天下必将为之震动,叛军也就会从内土崩瓦解了。”宣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照着做了,果然大军行至汉王叛乱的乐安,朱高煦的叛军立即如鸟兽散,汉王朱高煦不得不出降,大军凯旋回师。杨荣由于决策英明也受到厚赏。英宗即位之后,杨荣仍然受到倚重如故,正统三年(1438)加杨菜太子少师,正统五年杨荣乞求回乡扫墓,明英宗特命中官及大批人马护送,在扫墓完后归途中病卒,年七十,赠太子太师衔,谥文敏,杨荣前后历时四朝,多多谋善断,无论在哪一朝都被各帝倚为心腹,这在历朝历代中是不多见的。

书外人评:杨荣以自身之才获得明成祖的信任,并在之后的三朝都尽心竭力辅佐,得以君臣相得,实在是不多见的际遇。而历览各朝各代,君臣之间侍之以忠、待之以诚,往往都有好的结果,足见人心虽不能测,诚挚却可以转移性情和改变关系。

主修大典才名永传--解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