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26

第26章 三国(11)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一代名相诸葛亮卒于军中,后主按照丞相遗愿,越级提升蒋琬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并被封为安阳亭侯,主持朝政。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蜀国陷入一片慌乱之中。蒋琬深知肩上的担子不轻,首先要做的是如何让蜀国在原有秩序上保持稳定。对于诸葛亮的逝世,蒋琬是极度悲痛的。诸葛亮是他的老师,又是一手提携他的恩人,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时时在激励着他、鞭策着他!这种对诸葛亮既感激又敬佩的知遇之情,是局外之人所不能深知的。

然而,蒋琬又深深地知道,在这举国上下人心惶惶的时刻,自己作为诸葛丞相的继承人,作为总摄朝政的大臣,全国的眼光都在盯着他,全国人民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不能有一丝一毫慌乱的表现,他要扛起这重担,才不辜负诸葛丞相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现在不是悲痛的时候--尽管他内心有多么的悲痛,现在需要的是冷静、沉着,安定朝政,尽快恢复诸葛亮之死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和慌乱。

于是人们看到他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身居要职的蒋琬镇定自若,完全跟平常一样地在审阅文件,处理政事;他的神情端肃凝重,既没有忧伤的神色,也看不出故作欣喜的表情--平平常常,一如既往,于是人们放下心来了,诸葛丞相后继有人,蜀国的事业毕竟还是有希望的啊!民心迅速安定,蜀国慌乱的局面也逐渐趋于稳定。

更重要的是,蒋琬以他出众的才干,公忠体国的精神,赢得了朝野一致对他的好评和信任。

他在辅政期间,坚定不移地执行着诸葛亮生前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对内他保国安民,让人民休养生息,又鼓励发展生产,使蜀国的物产达到很丰盛的地步;对外,派使者和东吴频繁地接触、交流,维持联盟的关系,使蜀国没有东顾的侵扰之忧,北伐曹魏,兴复汉室,是刘备、诸葛亮终生为之奋斗的目的,这一点,蒋琬也是时时刻刻不会忘记的,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他所要继承的事业,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北伐这一项。蒋琬在加紧训练军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考虑北伐进军路线的问题,鉴于诸葛亮五出祁山未能成功的经验教训,最主要的一点,恐怕是由于从陆路出兵,道路险阻,运粮困难,因而不能持久地和魏军对峙。如果不从陆路出兵。改从水路东下,袭击魏国的魏兴(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和上庸,情形是否会好些呢?蒋琬心中没有底,他把这一想法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但这一作战方案,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很多人认为:改从水路东下的唯一途径就是汉水,但汉水既急又浅,如果一时不能得胜,要退兵就恐怕很不容易了,这不是一个好的作战方案!这些意见有一定的合理性,蒋琬见到自己的作战方案被否决,虽然有些遗憾,但事关大局,他就不再坚持下去,而只得作罢了!

看起来,要继续进行北伐的战争,就必须物色到一个深谙军事,能征善战的将领来统率军队。蒋琬根据尚书令费祎等人的意见,上疏给后主刘禅,提出让诸葛亮生前已经看中、有很高军事才能的姜维出任凉州刺史,让他在凉州集结军队,做好伐魏的准备工作。蒋琬自己则率大军屯结在涪县,作姜维的后盾。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军事部署?蒋琬认为:涪县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一旦在东北方面的凉州等地发生危急情况,前去救援也比较方便,后主批准了蒋琬上疏的意见。

但可惜的是,蒋琬上疏时病魔已经缠身,率军进驻洛县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就在蜀汉延熙九年(246),这位怀抱“兴复汉室”大志、继诸葛亮之后的又一住蜀国贤相,还来不及实施他出兵伐魏的计划,就与世长辞了。

蒋琬是一位善体民情,“方正有威重”的蜀国丞相,确是很称职的诸葛亮继承人。当然他在治军或者军事活动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才干和业绩(这是由于他过早逝世),但他为人的风范却历来为史家所称道。《三国志·蒋琬传》记载他的两则事例很能看出他胸怀宽大,体贴下情,一心为公,不计较个人恩怨的“贤相”风度。

一个故事是: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蒋琬与他说话,他经常表现出不理不睬的样子。有人在蒋琬面前说:“公与杨戏说话,他都不答。杨戏轻慢上司,不也太过分了吗?”蒋琬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杨戏要是赞同我表示肯定的话,那就违反了他的本意;要是反对我的意见,那就显扬了我的缺点,所以默然。这正是杨戏的耿直之处。”

另一个故事是:负责督察农务的杨敏曾诋毁蒋琬,说他“做事糊涂,确实赶不上以前的人”。主管官吏请求追究杨敏诋毁上司之罪。蒋琬说:“我实不如前人,没有什么可追究的。”主管官员又请允许他去责问杨敏所指糊涂的具体表现何在,蒋琬说:“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也就是糊涂了。还有什么可问的呢?”后来杨敏因罪被拘,众人担心他一定会被处死。蒋琬却不以个人亲疏恩怨决断,杨敏终于得免重罪。

蒋琬的胸怀和公志为国的态度,对维护蜀国朝政内部的团结,起了不小的作用。

蒋琬有子二。长子蒋斌,嗣爵绥武将军汉城护军;次子蒋显,任太子仆。兄弟俩均文武双全,同在成都陷落遇难。蒋氏后裔蒋文炳,字灿臣,北宋建龙年间(960~962)举贤良方正,为湖南宁乡县令,有正德,卒于官。

书外人评:蒋琬为官清正廉明,处事敏捷准确,政简刑清;为人则豁达大度、宽容平和,大权在握时也很有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不计个人恩怨,更不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定人罪责,而是宽厚待人,雅量容下,诚为可贵。他墓前的楹联:“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犹能恕二杨。”大巧若拙,正所谓聊聊数语道尽蒋琬功绩为人。

忠正贤良官运亨通--顾雍传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今属江苏)人。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

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顾雍像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担任合肥长。后历任娄县、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建安五年(200),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处理一切事务。后累迁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封为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替代孙邵(182-245)当上了丞相、平尚书事,直至逝世。

当上宰相后,顾雍时常访察民间疾苦,提出了不少适当而有效的办法,功绩不小,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仗势凌人。他与孙权相处注意君臣礼节,对国家忠心耿耿,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同事和部下,则态度和蔼,十分谦虚。他办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意,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稳妥,很讲究方式方法。在他的精心辅助下,吴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了全面兴盛和繁荣,人称他为“东吴名相”。

赤乌六年(243)十一月,顾雍病逝。孙权身穿素服亲临吊唁,赐谥号”肃侯”。

一、廉洁自奉豁达大度

据说蔡伯喈从朔方回来,曾经在吴县躲避仇敌,顾雍跟随他学习弹琴、书法。州里都中上表举荐他,二十岁时任合肥县长,后来调任在娄县、由阿、上虞等地,都有政绩。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不到郡中来,任顾雍为郡丞,处理太守的事务,征讨扫除强盗贼寇,郡中安宁太平,官吏百姓都顺服。几年后,入朝廷任左司马。

顾雍淡于爵禄,廉洁自奉。孙权为吴王后,顾雍连连升迁,但他从不告诉家人属下。事后得知,都惊叹不已。

顾雍教子合理有方。有次孙权出嫁一个内侄女(是顾氏的外孙女),婚宴请了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时任位高的选曹尚书)。当时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无法制止,顾雍内怒,只得留待明日。

第二日顾谭当面严责,道:“君王以忍辱负重为德,臣下以恭敬谨慎为节。当年萧何吴汉都立有大功,但当见高祖皇帝面时都如不会说话似的。你于国家有什么汗马功劳可言吗?只不过是依靠了我们顾氏门第的资格而受宠用罢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虽说是出于酒后,其实还是恃恩忘敬,谦虚不足的坏思想作祟啊,看来败毁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说毕,转身向壁而卧,不再理谭,顾谭悔立一旁,足足达一个时辰(两小时),才被祖父遣走。

顾雍喜欢下围棋。他的棋多为正招,一招一式有根有据、有板有眼,虽可成谱,是初学者学习的好典范,但奇想不多,强手、妙招鲜有,属于一种功夫型的棋手。

孙权当政后,非常信任顾雍,让他当了宰相,且一当就是十九年。

吴国三太子孙和反对下围棋,认为下围棋无益,并让韦曜写了一篇“系统”论述下围棋无益的文章《博弈论》,顾雍对此不屑一顾,他反对说一种东西好就光说这种东西的好处,说一种东西不好就专挑不利的一面说,这不符合客观看问题的原则,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拿下围棋来说,作为职业棋手,他就应该天天下棋,天天研究棋,把下出高质量、高艺术性的围棋作为自己的目标,还要通过获得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同时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而作为业余棋手,就应该把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放在第一位,在业余时间里把下围棋当作一种修练自己性格的工具,欣赏围棋技艺的博大精深,通过触类旁通以利于自己更好工作。不能够把业余棋手中下棋不顾自己本职工作者当作重点突出,同样也不能把职业棋手中不把下棋作为第一位者说成是普遍现象,这不能作为围棋运动有害的根据。相反,那些正确处理好了工作和业余爱好关系的人更是绝大多数,他们通过工作和爱好之间的相互促进,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这才是应该大书特书的。顾雍是深谙围棋中道理的人,他碍于孙权的面子不好对三太子等人说什么,但自己照旧在官邸与宾客下棋,对太子的话装作没听见。

顾雍的大儿子叫顾邵,孙权作主把哥哥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了顾邵。顾雍本人是宰相,加上又是“皇亲国戚”,权高位重,太子说起来还是自己的晚辈,所以他玩自己想下的围棋也没有人拿他怎么样,何况在他看来,下棋只要适度,参悟了围棋的道理,有益无害。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话说顾雍之子顾邵被派豫章郡去当太守,由于日理万机,不幸染病不治客死他乡。

消息传到顾雍耳里的时候,他正在和手下的人在下棋。他见来人送信,又没有儿子的亲笔信,便知道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神色没变,仍旧在下棋。顾雍难到不悲痛吗?“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中国历来最悲痛的事情,顾雍作为一代宰相,他的悲痛比一般人更为强烈,只不过他不想让大家都跟着一起悲痛罢了。他双手紧紧握住,指甲把手掌都给掐破了,鲜血滴到了褥垫上,棋盘上也滴上了血,但他还是坚持把棋下完。等臣客告辞后,顾雍忍不住悲痛交加,用毛巾捂住脸嘴号啕大哭起来……

讲这故事一方面可以看出围棋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下围棋的宰相顾雍的胸怀,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二、举止严谨公正无私

黄武四年,顾雍到吴县迎接母亲。回来后,孙权亲自来祝贺,并亲自到庭中拜见他的母亲,公卿大臣也都来了,后来太子也来庆贺。顾雍的为人不饮酒、沉默少语,一举一动都很得体。孙权曾经感叹说:“顾君不讲话,只要一讲一定会说中。”在饮宴欢乐之时,左右的人担心酒后有过失顾雍一定会发现,因此不敢尽情放肆。孙权也说:“顾公在座,使别人无法快乐。”顾雍就是这样使人见而生畏。这一年,他改任太常,被进封为醴陵侯,代替孙邵任丞相,平尚书事。顾雍选拔任用的文武将官都能根据他们的才能而用,心中没有远近亲疏的成见。如果被采纳,就把功劳归于主上,如果不被采纳,最终也不会泄露出来。孙权因此很器重他。在朝廷上陈述事情,顾雍的言语和神色虽然和顺,但所坚持的都是正当的道理。孙权曾经询问有关政事的得与失,张昭使陈述了他所听到。见到的情况,都认为法律条令过于苛细,刑罚也有些重,应当有所删减。孙权不说话,看着顾雍问:“你以为怎样?”顾雍回答说:“我听到的,正如张昭所讲的一样。”于是孙权便让大家讨论狱政减轻刑罚。

很久以后,吕壹、秦博任中书,掌管各个官府和州郡的文书。吕壹等人因此渐渐地作威作福,制定了官府专利卖酒、矿产、山林、水泽专管的法律,检举罪犯。纠察奸恶,一点点的小事也要上报,根据诬馆的报告深入调查,毁谤攻击大臣,排挤陷害无辜,顾雍等人都被人举报,遭到谴责。后来吕壹的罪行被揭发出来,被廷尉抓起来。顾雍前去断案,吕壹以囚徒的身份见他。顾雍和颜悦色,问他案情,临走时又对吕壹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吕壹叩头无语。当时尚书郎怀仅当面辱骂吕壹,顾雍责备怀仅说:“官府有公正的法律,何必要这样呢。”

顾雍当丞相十九年,赤乌六年。七十六岁时去世。当初顾雍刚生病时,孙权命医生赵泉去探望他,又拜授他的小儿子顾济为骑都尉。顾雍听说后,悲伤地说:“赵泉善于辨别病者的生死,我一定好不了了,因此皇上想要让我活着见到顾济被授官。”孙权身穿白色的丧服来为顾雍吊唁,追谥他为肃侯。长子顾邵早年去世,次子顾裕有严重的疾病,小儿子顾济承袭爵位,没有后代,爵位无人再承袭。他死后十多年(258),景帝孙休下诏称“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并封其次子顾裕承袭爵位为醴陵侯。吴国末年,陆凯称:“汉有萧(何)、曹(参)之佐,先帝有顾、步(骘)之相”,比之汉萧何、曹参,可见顾雍之德在东吴历史上的影响。”

书外人评:顾雍贵为国相而谦恭克己,淡于爵禄,廉洁自奉,公正无私,是标准的忠臣、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