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25

第25章 三国(10)

正在两军相持,形势对蜀军有利的时候,不料负责供应军粮的李平督运不力,蜀军粮食发生问题。李平又假传后主刘禅的命令,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只好撤兵退回。司马懿派大将张郃追击,进至水门谷(今甘肃天水县西南),被埋伏在此地的蜀军万箭齐发射死。

经过三年准备的时间,到了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春天,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四月,蜀军到达渭水南岸的五支原(今陕西省岐山南),扎下营寨。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背水构筑营垒阻挡,与蜀军遥遥相对。诸葛亮此次出兵,还派了使者去东吴,约孙权东、西配合,共击魏军。殊不料吴军很快被魏军打败而退兵。

司马懿此次领兵拒敌,用的还是原来的策略:坚守不出。因为他知道蜀军粮草运输不易,时间一拖延,蜀军必定粮尽自退。诸葛亮也深知粮草问题的重要。为了解决这一运输问题,他设计创制了木牛和流马,用来运输粮草。同时,他还在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让一部分军队从事农业生产,作长期同魏军作战的准备。

双方坚持了一百多天,此期间,蜀军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有一次诸葛亮还派人送一套女人穿戴的衣服给司马懿,以此来羞辱、激怒他。虽然魏军将领们气得摩拳擦掌,纷纷要求和蜀军见一高低,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照样还是坚壁高垒,固守不出。

由于长期艰苦的军旅生活、日夜繁忙的军机事务,加上面对欲战不能、欲退不甘心的战争局面使之心情烦闷,诸葛亮积劳成疾,终于病到了,而且病情日益严重。

后主刘禅得知诸葛亮患病的消息,马上派了尚书仆射李福来省视。李福代后主问安之后就走了。过了几无,李福又急冲冲去而复返,诸葛亮一见,就说:“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你要问的,就是谁可接替我的职位的问题,我认为蒋公琰(琬)合适。”李福又问蒋跟之后谁可接,诸葛亮说:“费文伟(祎)合适。”当李福还想再继续问下去时,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

这年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中与世长辞,死时只有54岁。

诸葛亮死后,长史杨仪、护军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布置,秘不发丧,整顿兵马,向汉中撤退。司马懿从当地百姓的口中得知诸葛亮已死,就率兵追赶。杨仪突然回军鸣鼓,向魏军作出冲击的样子。司马懿大吃一惊,以为诸葛亮没有死,连忙撤军回去,不敢再追。于是杨仪整队从容而退。当司马懿知道确实消息后,再出兵追击时,蜀军早已走远了。这件事被当地百姓编成谚语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字)。”司马懿听后哭笑着说:“我能料到他活着,哪能料到他死呢?”

蜀军撤退完之后,司马懿观看了蜀军的营地,只见营垒安排措置,井井有条,不禁大为赞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少有的奇才啊!”

诸葛亮死后葬在汉中定军山下,殡仪从简,依山造墓,墓穴大小仅能容纳棺材,入殓时只穿平常人衣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诸葛亮安葬时,刘禅下诏祭奠,赠他丞相武乡侯的印信,并赐忠武侯的谥号。因而,后代就尊称诸葛亮为诸葛武侯。

九、世代怀念千古流芳

在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位政治家或军事家能像诸葛亮那样,受到了当世以及后世那么多人褒扬和赞誉。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于泰始十年(274)上书给晋武帝司马炎,书中就提道:“诸葛亮死后,蜀川之地的人民还在时时刻刻地怀念他。”(原文见《诸葛亮集·表》)晋人袁准也说:“诸葛亮之死数十年了,国人歌颂、怀念他,就如同周代的人思念召公那样。”

至于后代,景仰和崇敬诸葛亮的人就更多了,他们或撰文,或吟诗,或用故事的叙述形式,或把他搬上舞台、银幕等等,来寄托他们对诸葛亮高风亮节的由衷赞叹。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的怀念之情。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不止一次撰诗追怀诸葛亮,其《蜀相》一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地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对诸葛亮区时济世的献身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他宿志未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其《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曰: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再一次地抒发了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之情。

清末起藩用对联形式来称赞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是众多楹联、匾额中的代表作: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也给予高度肯定,他在《蜀道奇》中写道: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而表留楷模。

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为什么能够一直受到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尊崇,享有那么高的声誉呢?为什么关于他及其故事,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地步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远见,他的政治才能和所取得的成效,都是人们所公认的,就是敌对势力中的成员,也对他赞不绝口。如魏国的贾诩说:“诸葛亮善治国。”(《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刘晔说:“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同上·魏书·贾诩传·刘晔传》)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再举出陈寿的《诸葛亮集·表》中对诸葛亮总评价的话语,来看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

诸葛亮作为丞相,他安抚百姓,昭明法度,裁减官员,制定了非常合于时宜的政治法度;他诚心待人,发扬公道之心;对国忠心耿耿,对于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和他有嫌隙,他也一定会给予奖赏;对于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其亲朋好友,他也一定给予惩罚;能够老老实实交代其罪行的人,虽然罪重,他也能够得到宽待;狡辩抵赖、想掩饰罪责的人,即使罪轻,也必定遭到严惩;为善不论多细小,也会受到褒扬、奖励;作恶无论多细微,也会受到贬责,他熟通各项事务,处置事情能抓住要害、关键;对人的考察根据名位,要求做到名实相符;弄虚作假之人,是绝对得不到重用的。因而,蜀国境内的人对诸葛亮既爱戴又畏惧,他的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他,这就是他出于公心、劝诫分明的缘故。诸葛亮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懂得治国的优秀人才,是和管仲、萧何差不多的杰出人物。

这种评价,并非溢美之词。从我们上面的评价就可以看到,诸葛亮法度严明。赏罚有度、办事公正、任人唯贤,在政治上注意改革,使蜀汉政权有了清明的作风和政绩。另者,他重视生产,爱抚百姓,对维护蜀汉地区的统一,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起了相当的作用。

其次,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能够由弱变强,达到和曹操、孙权集团角逐、抗衡的程度,这是与诸葛亮治军的才能和成绩密不可分的。诸葛亮精通兵法,治军有道,他重视军队的纪律和训练,注意研究和使用阵法,改进、设计、制造先进武器,等等,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许有人提出来,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他能算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吗?这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我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军事才能,不能单纯以他所进行的战争是否胜利为标准。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主要是由于魏、蜀两国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另外还有一些诸葛亮所不能左右、不能逆转的客观形势发展,如关羽的失荆州,刘备的伐吴的惨败。诸葛亮是尽了他最大的主观努力,矢志不移地来进行他的“复汉室”事业的,虽然未能成功而心力交瘁而死,但在历史上为他自己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出色的军事家资格,是不能以北伐没有成功来加以否认的。

再次,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也一直受到后世的称颂。他忠于职守,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尤其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个人生活作风,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生前给后主上表时曾谈到他的家庭和个人生活,表上说:

我原先侍奉先帝,一切家庭生活费用都靠公家供给,自己不去谋划另外的收入。现在我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们的衣食之用,已经足够了。至于我在外供职,没有其他花销,衣服、伙食等,全部是官家提供,不会再去经营其他的生计,增加任何个人收入。我死之后,一定不让家中有多余的物资,外地有多余的资产。否则就辜负陛下的恩典了。

一个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能够做到这样廉洁奉公、生活俭朴,确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永远值得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

忠正豁达临危受命--蒋琬传

蒋琬(?~246),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零陵县)人,少时,蒋以才名闻于郡县。赤壁战后,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治所在今四川省双流县东南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其“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大怒,欲严刑处死。军师诸葛亮知蒋琬为人才,便向刘备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才,社稷之器,而非一般县令之辈;施政以安民为本,不拘小节,请勿严刑处置。因此只免官而已,未受严究。不久又任什邡县令。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时,蒋琬升任尚书郎。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死,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主持朝政,蒋碗为东曹掾,旋升参军,参预决策军国大事。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军伐魏,蒋琬奉命与丞相长史张裔留守后方,处理日常政务。三年后,代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率兵南征北伐,蒋琬常筹集粮草兵员,以相供应。诸葛亮曾多次对人说:公琰忠心耿耿,是和我共同复兴汉室之人。并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卒于军中,蒋琬升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后主延熙元年(238),蒋琬统率诸军屯驻汉中、开府,加大司马。

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阻,运粮不便,终难取胜,蒋琬曾筹划东下由汉、沔水路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后因旧疾复发,未能实行。后主延熙九年(246)卒于涪县,《三国志》有传。有《蒋恭侯集》一卷,收入《麓山精舍丛书》;《丧服要记》一卷,收入《隋书经籍志》。蒋琬为官清正廉明,处事敏捷准确,政简刑清;为人则豁达大度、宽容平和。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生前为人的温良恭让、雅量过人的品格,赐谥号为“恭”,人皆尊称蒋恭侯。

他年轻时就已经很有名声,原先是荆州地区一个善写文书的小吏,后来跟随刘备进了益州,担任广都县长。有一次,刘备不加通知,突然来到广都视察,发现他不理政事,且当时还酒醉未醒,非常生气,就要把他治罪。与刘备一起前来的诸葛亮,在未见到蒋魂之前,对广都县治理情况以及蒋碗的为人、政绩已有所了解,于是就向刘备请求说:“蒋琬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人才,不是管理百里之县的官员。根据臣下的了解,他治理政事,以安定人民作为根本大事,不在表面上做文章,请主上再考察一下,然后再治他的罪不迟。”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很尊重,便没有治蒋琬的罪,只把他的职务给撤了。后来经过再次派人查明,蒋琬在任期间,确实把广都县治理得相当出色,这样一来,蒋琬又很快被任命为什邡县令。

正因为诸葛亮发现蒋琬是一位体察民情、注重实际、脚踏实地的能吏后,在刘备称王汉中,诸葛亮主持朝政之时,蒋琬马上又得到起用,被提拔为尚书郎,担任起草文书的工作。

经过一阶段的使用、考察、培养,在诸葛亮开建丞相府署,选拔僚属(事在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时,蒋琬又一次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与任用。起初被任命为东曹掾,继而推举其为茂才,接着又被任命为参军、长史、抚军将军等职,协助诸葛亮处理丞相日常事务。

在此期间,诸葛亮多次出兵,先是讨伐南中叛乱,后又五出祁山,北伐曹魏,而蒋则留在成都,主持丞相府的工作。事实上,蒋琬此时的职务,已经相当于后代所称的总理大臣的职务,朝政事无巨细,都须经过丞相府的审批、核实、决定。蒋琬认真细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实现了诸葛亮对他的“社稷之器”的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每次出兵所需的粮草及所需的兵源,几乎都是蒋琬筹划与开辟的。蒋琬的工作,保证了前线的供给,使诸葛亮没有后顾之忧,而能够一心一意地对敌作战。诸葛亮常常感叹地说:“蒋公淡为人忠正勤谨,正是和我一起辅佐帝王大业的人。”

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的高度器重和信任,蒋琬才成为诸葛亮临终之前所指定的继承人。当诸葛亮病危于五丈原,尚书仆射李福奉后主刘禅的旨意来探省时,诸葛亮推荐蒋琬接替自己的职位。其实在此之前,诸葛亮曾秘密上表给后主说,如果自己不幸死去,后事应该托付给蒋琬。可见蒋琬在诸葛亮心目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