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回首风云岁月
17921900000101

第101章 无数英雄事迹

我军官兵

英雄善战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话说美军第十军的主攻是陆一师,右翼是美七师,美三师跟进。

当我志愿军从北向南压下来时,美军见往北攻不动,只得在长津湖以南的柳潭里、下碣隅里区域,建立起几个孤立的防御阵地。

我们兵团西面军的三个师,我们军的一个师,分割、包围了美陆一师的五团、七团;我们这个军还有两个师则围住了美七师的31团、32团。

我军的‘第二次战役’,从十一月的二十五、六日开始,只打了五、六天时间,美军就顶不住了,再不跑就有全部被歼灭的可能。

11月30日,麦克阿瑟就下令全线撤退。美军31团团长被我打死,代理团长也受了伤。31团原来有两千多人,结果被俘几百人,丢下尸体几百具,只逃出几百人,31团彻底灭亡了。

最后,麦克阿瑟只得把突围的指挥都交给了史密斯,史密斯把向北进攻,改成向南‘进攻。’”

张荣说到这里不说了,但是孔文还想叫老张对双方参战的部队作些评价,张荣没有讲下去。

又过了一些日子,12月25日,圣诞那天,美军全部从兴南港撤退完毕,“圣诞攻势”划上了句号。

隔了两天,前进指挥所人员全部回归原来建制。孔文、家兴又同张荣见了面,孔文还是要张荣对这次作战双方部队做个评价。

“一定要我讲,确实有些难度,我只好讲来试试。美军的上层指挥已经说过,不重复了。像史密斯这样的将军,还是很有头脑的。在我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能把几万部队、不少车辆和大部分战争物资运走,也很不容易。他的士兵和军官不少是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的,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和战斗力。但是由于这次进攻朝鲜是师出无名,所以在战斗中少了一些勇敢精神。”

“那么我军呢?”家兴又问。

“我军是师出有名,所以士气高涨,勇敢顽强,无所畏惧,不怕苦、不怕死。”孔文接口说。

家兴接着也说:“对了,昨天我拿到了军部的《胜利报》,刊登了我们军在这次战役中,不少干部、战士的英雄事迹,我看了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其中有两个人的事迹非常了不起!我来读一下。”说着他就翻开报纸念了起来:“标题是,炮兵英雄孔庆三。有一次,部队进攻受阻,要求九二步兵炮火力支援。但是这地面冻得比石头还硬,两只炮腿根本没法固定,无法开炮。这时炮兵班长孔庆三,把两只炮腿往自己的肩上一扛,命令炮手开炮。炮手知道,这炮一响,班长必定牺牲,所以怎么也不肯开炮。孔班长就说: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少牺牲战友,为了战斗的胜利,我命令你开炮。炮手含泪开了炮,随着一声炮响,敌人的火力点被消灭了,战士冲锋前进的道路打通了,孔庆三含着笑,闭上了双目!”家兴读完这个英雄事迹,自己也流下了热泪!

“还有这个事迹你也念来听听。”张荣指着报纸后面说。

“好,我继续念下去。”家兴把报纸翻到了另一面,又念道:“标题是:孤胆英雄陈德生。陈德生是普通一兵。在新兴里战斗中,他一个人摸进了敌人的阵地,他先用手中武器,消灭了几个敌人。后来,敌人的一辆坦克向他开了过来。但他临危不慌,非常沉着地躲过敌人坦克上的火力。然后转到了坦克的背后,爬上了正在前进中的坦克。他把坦克的盖子揭开,把手中的反坦克手雷,拉着后塞进了坦克的驾驶室里,然后再把坦克盖子关上,自己跳下了坦克,往旁边一滚。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乌龟壳’不动了。”

家兴念完这段英雄事迹后,张荣就说:“像这样的英雄事迹,真是数不胜数!”

孔文也举例说道:“前两天军首长召开干部会议,表扬了一名团级干部。这位团级干部在阻击敌人突围的战斗中,表现非常沉着。当敌人企图突出重围,组织整连整营的兵力,用强大的炮火,几十架飞机,几十辆坦克,向我占领的高地轮番地冲锋。但是我们的这位团级干部,任凭敌人怎样疯狂冲锋,他仍旧岿然不动,蹲在一块大石头上,抽着旱烟,沉着地指挥部队,一次又一次地把冲锋的敌人打了下去。为后续部队到达投入战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老孔、家兴,我在这次战役中,还有一个体会最深,就是气候问题。老天爷对任何人都是绝对公平的。美军和我志愿军,同样是在零下四十度气候下、这天寒地冻的恶劣条件下打仗,但是表现和结果却大不一样。美国兵有帐篷、北极睡袋、火炉御寒,但最后还是冻伤很多,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部队也失去了战斗力。而我军有的部队在零下四十度还戴着大盖帽,在冰天雪地里打仗,士气仍然十分高涨。有些战士趴在雪坑里,手脚都冻伤了,但是仍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我在设想,如果制空权在我们手里,我们也有那么多的飞机、大炮、坦克,有足够的后勤支援。那你陆一师也好,美三师也好、美七师也好,别想有一个活着逃出我军的包围圈!”张荣深有体会地说。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二次战役胜利了、结束了,但是抗美援朝的战斗只是刚开始,刚拉开帷幕,更加激烈、艰苦、大规模的战役还在后面。

对李家兴的考验、锻炼,也还只是开了个头,还有更长的路等着他去走!接下去他是怎样接受这战火的洗礼、严峻考验,而且迅速地得到了成长,

家兴在入朝前后已经过了三次考验:第一次是忍痛割爱,撕碎大学考卷,抛向铁路两旁;第二次是连续行军六十里路,坚持到底不掉队,胜利了;第三次是这次在敌人飞机的轰炸、扫射下,冒死检查、接通电话线路的任务圆满完成。

这样一来,不仅家兴自己对自己比较满意,孔文也觉得脸上有光,张荣更认为他培养的学生颇有成绩。这电话连的干部、战士对这个上海来的文化兵印象也很好,认为他不是“嘴上一大套,实际做不到”,而是表现“括括叫”。提起李家兴都挑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这些暂且不表,现在转过来说上海这一头。

说些什么事情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