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一句话改变孩子一生
17869900000041

第41章 忠告41: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

精彩故事:朱熹的忠告

宋朝时期,有位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看完了后面的内容就忘掉了前面的内容,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令他十分苦恼,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记忆力不好。

有一天,陈正之遇到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于是便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读书不要贪多图快,哪怕只是一句也要重复多读,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要对书籍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草率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重点记忆,所以没有印象。”

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却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在以后的读书过程当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读完一段书,都会想想这段书的内容都讲了些什么,有哪几个重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掌握新的知识,不忘的旧知识。靠着日积月累,陈正之最终成了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父母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读书

孩子,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去图书馆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看了很多书,但是,过了两天,你都发现,看过的那些书的内容都忘记得差不多了。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你一时还找不到答案。

在这里,我要告诉你的是,读书不能囫囵吞枣、一带而过,这样花费的时间越多,浪费的时间就也越多。而是应该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说,有目的性地看书,对哪一方面的知识存在疑问,就重点从哪一方面入手,这样就会在最短时间内收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读书是为了求证一种答案,就更不能囫囵吞枣似地看书,而要有针对性地耐心寻找需要的知识,并认真思考和分析。带着问题读书,一边读,一边想,容易加深理解和印象。

我给你讲一个例子吧,有一个博学多识的中学生,他的名字叫钟怡,很多人都认为他一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看课外书上,但是有的同学却发现,钟怡并没有天天往图书馆跑,也没有天天手不释卷。相反,很多时候他也和同学们一样玩耍,一起打球、娱乐等等。

那么他是怎么学到那么多的课外知识的呢?他告诉同学们说,他读书的效率很高,几乎是读一本就能记住一本,而且别人花五天的时间读一本书,他花一天的时间就够了。这里有什么诀窍呢?他说,他在读书时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就可以让读书带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不是泛泛而读。另外,这样做也可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因为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得不穿插着问题和思考。

同学们又问他,哪有那么多的问题呢?钟怡告诉他们这很简单,可以在课堂上多给自己提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声?”“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这样自己给自己提问,然后促使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正是把“心中提问题,书中找答案”当做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让钟怡变得博学多才。

孩子,这个例子一定会让你明白,带着问题去看书,会最大限度地提高看书效率,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这既是主动学习的要求,也是发现更多问题的前提条件。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你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你读书囫囵吞枣、一扫而过,从而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总之,我希望你在看书的时候,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课堂上,看书前先去看一下课本后的思考题,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同时,找出重点问题,以便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

第二,读课外书时,先想象问题,例如,这本书是写什么的,作者可能会怎么写,然后再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求证。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作者的出发点和自己有什么不同,也可以随时记下来,加以分析比较,取长补短。

第三,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书本寻找答案。当你遇到感兴趣的生活现象的时候,要相信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中,可以自主地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答案。当然,首先也要把想了解的知识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醒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