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陇原艺术探析
1775800000044

第44章 浅论传统戏曲与现代欣赏心理(1)

王玉屏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在戏曲艺术这一浩翰的长河中,戏曲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影视剧作不断繁荣丰富,传统戏曲趋于衰落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戏曲这门艺术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而这其中最不容忽略的就是观众的欣赏心理。这同时也是戏曲美学欣赏再发展、再更新的问题。通过近些年戏曲处于低谷状态中得出的思考和证明,戏曲并没有如一些消极者所言被取而代之,一败涂地,它正以其独有的艺术价值牵动着众多观众的心,依然保有着那种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与之相媲美的特色。

但正如戏曲表演家马兰所说:如果不对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进行符合当代社会精神,适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改革,传统戏曲的衰落是难以挽回的。这番话实际点明的也是传统戏曲与当代观众欣赏心理的问题。戏曲艺术曾经给中国千年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出了辉煌的一页,清代常熟王应奎《戏场记》中曾描述过清初江南农村演戏的场面,文中写道:“田野中架木为台,幔以布,环以栏,颜以丹毂,俾优人歌舞其上。”于是“观者方数十里,男女杂沓而至,有小儿呱呱在抱者,有老而面皱如鸡皮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戏曲艺术曾给许多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的观众带来了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但走到今天为什么不能给现在的观众带来同样的艺术氛围呢?很简单这缘于戏曲艺术的欣赏性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审美观有了一定的距离。它没有现代人所渴求的那种易懂、华丽、动感十足且易学上口的风格,而且最主要的是离广大的青年观众相去甚远,无法理解和欣赏它的美,就无法牵住观众的欣赏口味。所以我们说,戏曲艺术需要贴近时代进行改革,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改革,我们首先应该正视的是传统的、继承的方面。戏曲艺术发展至今挺立不败说白了就是不断努力改善完美自己的结果,所以如何更进一步地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欣赏心理将是戏曲今后的奋斗目标之一。

谈改革不能不追溯传统戏曲的艺术历程。戏曲从最早的宋杂剧发展起来,经历了不同时代戏曲艺人们的创新积累,日益升华丰富,逐步形成为现在的传统艺术体系。但无论多么完善的艺术也需经得起观众的鉴赏认可,特别是戏曲这门表演艺术,观众尤如自己的衣食父母,没观众,表演就无从谈起,而有表演并不代表就有欣赏,这其中蕴含着表演艺术重要的美学性的体现。

早期的戏曲表演大都在乡镇迎神庙会中进行,戏曲的观众多是民间观众,而民间剧场大凡条件简陋,观众和演员在自然条件的因素下更易交融沟通,二者感情更易交流表露,而且当时的戏曲作家大部分社会地位不高,演员的社会地位更是低下。很多的时候观众的感情倾向,以及作家和演员的感情倾向决定了戏曲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与观众达成共鸣,戏中的爱憎分明、好人好报、忠孝节义、富贵不移等是观众在现实中的美好想象,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同时对广大民间观众而言,观戏不仅可以使他们在辛苦之余获得一点休息和娱乐,还可以感受到精神上的慰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当时可供欣赏的艺术样式很少,欣赏的机会更少。由于戏曲最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传播的,那么戏曲观众的欣赏心理也就自然而然在当时的人文环境下有了它的客观存在性。

传统戏曲在当时深受欢迎,这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环境有着脱不开的关系。诗人陆游在《春社》一诗中曾写到:“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之贫乏,除了“优场”,民间几乎没有其他的社会文化活动和艺术享受。而戏曲深受欢迎还与当时的观众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面窄、演出环境无限制、条件应陋就简有直接的关系。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戏曲一出台就被民间所广泛接受,这说明戏曲艺术有其鲜明的社会功能,同时也说明了民间观众懂得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说明观众懂得如何欣赏戏曲艺术。

在当时,观众欣赏戏曲并不以讲究的剧场效果、壮观的布景、戏装的华丽来衡量,一方面是无条件,无比较,另一方面观众更注重演员的表演和剧情情节。观众观戏往往有了一定的心理定式,总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积累,概括、想象、美化戏中的人物,希望剧情表演能如自己期望的方面发展。如传统名剧《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长生殿》等作品都是以实际生活里的人物作为蓝本,但又不等同于生活,观众在欣赏时会有充分的情感,常带有自感亲身的审视去扑捉戏曲中的每一份感觉。传统戏曲《清风亭》中描写的张老夫妇抚养拾婴数十载后竟被成人后的张继保弃而抛之,用二百钱施舍羞辱二老后,二老双双碰死在清风亭下的故事曾屡演不衰,观众每观至此不由潸然泪下、义愤填膺。这种剧情编排、情节发展完全顺应了时代观念,传统观念中那种知恩图报、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富贵不移、忠孝两全在此剧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此剧最终让忘恩负义的张继保手执血书,披发而跪,雷殛身亡,充分满足了观众的欣赏心理和传统理念,使全剧合情合理,大快人心。这是典型的传统戏曲手法,对于古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普通大众的求真、顾情,渴望善始善终的期望划上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另外传统戏曲的欣赏性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使观众更多注意到的是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唱腔艺术,民间观众在观戏时还希望明知作戏但求真实的效果。最早的戏曲表演没有多少“矫揉造作”之态。剧本的语言(道白、唱词)以吐字清晰、咬齿准确、音色优美为基准。旧时的戏曲艺人在没有扩音设备帮助的情况下,唱声依然可达最后一排观众,这是传统戏曲对表演者最基本的功底要求,也是吸引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欣赏艺术美的前提。我们知道戏曲艺术有很多门派,戏曲武生行当中四功齐全的楷模、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艺术家杨小楼的唱腔直腔直调、铲声洪亮,不尚花巧但依字行腔,铿锵有力,醇厚嘹亮,伴之豪迈雄壮、慷慨激昂之态,节奏鲜明,错落有致,有掷地作金之妙。这段话是杨小楼戏迷对他唱腔生动的描述,也是戏曲欣赏的关键点。而表演与唱腔完美结合,浑然一体还需多去欣赏其他门派的表演,如梅派的唱念做打娴熟精湛是人所共知的,梅兰芳主演的《霸王别姬》,整场戏口齿清晰,吐字准确,柔和圆润,感情真切并富于韵律美,细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唱腔配以出色的表演,使观众的欣赏性达到了极至。戏曲的唱腔艺术时至今日没有哪种艺术能与它相比较,它强调从剧情人物性格出发,或柔媚婉约,柔中有刚,或凄楚哀婉,缠绵悱恻,千回百转,如九曲回廊,跌宕有致,节奏、旋律较之任何一种音乐更加严谨鲜明。老艺术家周信芳的表演苍劲挺拔、浑厚有力。在“头公堂”一折戏中运用有力的咬口,强烈的舞袖身段,和急促的节奏结予了观众壮美的享受,看过这场戏的许多观众多年后谈起来仍是意犹未尽,赞叹不已,其很多年来依然是表演中的典范之作,也是艺术欣赏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