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不要输在讲话上
17588700000020

第20章 领导演讲的艺术领导演讲的艺术(1)

所谓演讲,就是在公众面前进行的语言传递,并配合必要的肢体动作。演讲比呆板、相对静止的讲话更有鼓动力和影响力。作为领导,或因工作需要,或因交往需要,难免会遇到演讲的场合,而一场精彩优美的演讲能给人以回味,征服所有的听众,相反,庸俗、索然无味、哗众取宠的演讲则会引起听众的厌烦和反感。总之,演讲是值得每个领导认真研究的一门学问,成功的领导大多是成功的演讲家。

第一节做好演讲的准备工作

为了使演讲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做好演讲的心理准备工作

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有些领导会在心理上表现出紧张的症状,导致语言的表达出现障碍。但是,只要经过锻炼,这种症状是可以克服的。

那么,怎样做到不胆怯呢?首先要建立自信意识,即对自己的演讲充满必胜的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对讲述的内容确信无疑,相信自己的演讲对听众是有意义的。二是要对讲稿有充分的理解和熟知,不仅对演讲的材料有精确的记忆,还要相信自己的演讲能打动听众。有位资深的演讲评论家曾说过:“演讲人或领导人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能打动自己,他脑海中的一切都应该是栩栩如生的。”为此,演讲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有必要对小范围的人先试讲,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反复修改自己的讲稿,强化演讲的效果。三是要使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此,演讲前要尽量放松,尽量考虑一些轻松的事,棘手的问题先搁在一边。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为竞争总统,在全美七千万电视观众面前举行了他们之间第一次电视辩论。大多数评论员预料,经验丰富的尼克松能够击败缺乏经验的肯尼迪。但当两人出现在电视屏幕后,整个选举似乎转为对肯尼迪有利。原因在哪儿呢?原来,肯尼迪事先就和帮助他竞选的电视导演作了周密的筹划,进行了反复练习。特别是在辩论前几天,他特地到加利福尼亚州海滩晒太阳,松弛神经,养精蓄锐。结果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他精神抖擞,满面红光,挥洒自如。而尼克松过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加之辩论前连日疲劳,因此在电视屏幕上显得精神疲惫,声嘶力竭。双方辩论的结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演讲者的心理准备还包括培养自身的吸引意识,要不断地吸取各方面知识,开阔思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提高社交能力,以此培养自身的气质,以吸引、感染他人。要深深理解听众,与他们产生感情共鸣。要训练自身的表达技能,通过语气、声调、姿态、手势等技巧吸引听众,强化演讲效果。

二、做好演讲的材料准备工作

按照美国当时的风俗习惯,林肯经常戴一顶高帽子。他总是随时抄写记事,一句一句记在碎纸片、旧信封上面,然后把它们放进帽子里面。闲暇之时,他便取出这些东西,加以整理,分门别类,抄在本子上,以备将来演讲用。他的做法告诉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演讲获得成功,就必须拥有大量的材料;要想拥有大量的材料,就必须注意随时随地做大量的积累工作和整理工作。

获取材料的基本途径有三个:一是直接材料。这是演讲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调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二是间接材料。这是演讲者从书籍、报刊、文献中所得到的材料。三是创见材料。这主要是演讲者在获得大量的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研究、分析所得到的新材料。例如马克思就是在分析、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许多新的数据材料、图表材料和理论材料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和学说体系的。

由于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如要作一次题目为《青年与祖国》的演讲,收集材料的目标就可以集中在:从革命导师著作中收集有关青年的论述;从心理学书籍中收集有关青年人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论述;从历史书籍中收集青年人立志成材,为国献身的故事;从报刊中收集当前有关先进青年的报道材料;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从自己工作的单位中发现青年中的好人、好事等。总之,演讲者应根据演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材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累材料的具体方法,从形式上说,可以记在纸上、卡片上、笔记本上;从内容上说,可以记录纲要、大意,也可以摘录句、段,但必须与原文相符合,不得有出入,甚至包括标点符号;还可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等。马克思就是去散步,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恩格斯也是用日记和笔记的方式经常积累所需要的材料。他在船上每天写日记,记录了太阳的位置、风向、海潮的变化等。总结前人收集、储存材料的经验,可以给我们重要启示。

1.勤于搜集

所谓“勤”,就是勤听、勤看、勤于手抄笔录。要不辞劳苦,持之以恒,积少成多。要有蜜蜂和淘金工人的精神,广泛采撷,精于筛选。

2.善于整理

收集的材料是零碎的、杂乱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就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整理中,不仅可以熟悉、消化材料,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马克思时常翻读他的笔记,并把他所收集的材料加以系统化。对于他的每一种著作,他都收集了大量的准备材料——摘录、提纲、图表以及所有的各种数字、原始材料、目录等,他将整个材料加以整理,并做成有系统的内容提要,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易于选用。

3.肯于发掘

高明的演讲者总是以满腔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琢磨、思考、研究,从中发掘出别人所未发现的新意,从而使之具有新的内涵、新的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听到他们未曾听到的内容,得到新的知识、新的启迪。

第二节领导演讲的基本要求

为了使领导的演讲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懂得演讲语言上的基本要求,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使领导讲话水平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一、演讲一定要打动人心

兵法上讲:“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是“攻心”才是真正的上策。论辩犹如用兵,也要注重心理战术,论辩中的“攻心为上”就是揣度对方心理,注意论辩对策的合理性和合意性,使对方形成心理的内化反应,瓦解其斗志。林肯曾经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我就可以说服他们。”他之所以如此自信,就在于他能巧妙地运用攻心为上之术,将别人同自己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使之由仇视变为好感。

例如,林肯在竞选总统的论辩中争取民众,化仇恨为好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南伊里诺伊州的同乡们,肯塔基州的同乡们,密苏里州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想为难我,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一样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呢?亲爱的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个,我生于肯塔基州,长于伊里诺伊州,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了解南伊里诺伊州和肯塔基州的人,我也了解密苏里州的人,因为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而你们也应该更清楚地认识我。如果你们真的认识我了,你们就会了解我,知道我不会做对你们不利的事。同乡们,请不要做蠢事,让我们以友好的态度交往。我立志做一个世界上最谦和的人,绝不会伤害任何人,也绝不会干涉任何人。我现在对你们诚恳要求的,只是请求你们允许我说几句话。你们是勇敢而豪爽的,我想这一点要求,不会遭到拒绝。现在让我们诚恳地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吧……

攻心为上技巧的运用,在林肯竞选总统成功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以朴实而富有情感的话语击败了用语华美、口若悬河的对手道格拉斯,赢得了亿万选民的心,原来竭力反对他的那些州的选民,在听了他的竞选论辩后,也为其真情所感动,转而投了他的票。

二、演讲要注意突出主题

领导当众做讲演,是树立自己形象的好机会,如果领导者口若悬河、字字珠玑,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插科打诨,自然能让听众留下博古通今的好印象,但你的讲演只顾堆砌辞藻,要讲什么人们听不出来,你的威信和形象最终还是要大打折扣的。

演讲中,若可以在叙述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恰当的升华,不仅可以使演讲掀起一次次高潮,激起听众的心理共鸣,而且能使演讲的主题更加突出。

演讲中选用的材料可以灵活多样,诸如一次亲身经历、一段人物描写等等,这些个别的材料。就是演讲主题的“点”,抓住这个“点”,就能由点及面地扩展与拓宽。******当选总统前在芝加哥的演讲中说——

令晚令我最为难忘的是一位在亚特兰大投票的妇女;安妮·库波尔。她和无数排队等候投票的选民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不同是她高龄106岁。在她出生的那个时代,黑奴制刚刚废除。那时路上没有汽车,天上没有飞机。当时像她这样的人由于两个原因不能投票——第一因为她是女性,第二是她的肤色。

今晚,我想到了安妮在美国过去一百年间的种种经历:心痛和希望,挣扎和进步。那些我们被告知我们办不到的年代,以及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现在,我们坚信美国式信念——是的,我们能!

人类登上了月球、柏林墙倒下了,科学和想象把世界连在了一块。安妮在美国生活了106年,其间有最美好的时光,也有最黑暗的时刻,她知道美国能够变革。是的,我们能!

……

美利坚,我们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变化,但我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今夜,让我们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的孩子能够活到下一个世纪,假如女儿们有幸与安妮一样长寿们将会看到怎样的改变?我们又取得了怎样的进步?

现在,我们获得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机会,这是我们的时代:恢复繁荣,促进和平;让美国梦重放光芒,那就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息尚存,希望就在;倘若有人嘲讽和怀疑,说我们不能,我们就以这一永恒信条回应,因为它凝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是的,我们能!

******以安妮·库波尔投票作为基点,然后高屋建瓴,由点及面,联想到安妮在美国过去一百年间的种种经历,用美国式信念——“是的,我们能!”来穿针引线,通过逐层铺排推进延伸、烘托渲染。语意连贯而气势磅礴,呈现出一派凛然大气,再一次强调了永恒信条——“是的,我们能!”成功使演讲的主题得以升华。

三、演讲一定要简洁洗练

冗长的演说是最让人倒胃口的。据说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说,开始几分钟,他听得津津有味,感到讲得很有力量。他准备捐献时将口袋里的钱全部捐出。可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献了。待牧师讲完,收款的盘子递到他面前时,马克·吐温非但没给钱,反而从盘子里拿出两元钱。这则趣闻是对喜好讲长话者的绝妙的讽刺。

有人认为在演说中,说话要简洁,语言要精练,就是以最经济的语言手段输出最大的信息量,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的有用的东西,即有用的信息。反之,抓不住要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或啰唆重复,枝蔓芜杂,讲了半天也讲不出个所以然,这样必然误人时光,肯定不受欢迎。

好的演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演说者技巧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用语不繁,字字珠玑,简练有力,能使人不减兴味。

古人说,“善辩者寡言”。在历史上,不少演说大师惜语如金,出言不凡,驾轻就熟,言简意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篇章。例如,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发表的反对德国法西斯入侵的重要广播演说只有3800多字。1793年,华盛顿总统发表就职演说,仅135个字。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10个句子。他的演说重点突出,一气呵成。而当时的主持者埃弗里特则语言唠叨,内容庞杂,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埃弗里特自叹弗如,次日他写给林肯一封信说:“我用了两个小时总算接触到了你所阐明的那个中心思想,而你只用了两分钟就说得明明白白。”可见林肯驾驭语言功力之非凡。他的演说仅600余字,从上台到下台还不到3分钟,却赢得了155名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轰动了全国。当时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瑕,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因此,其手稿被收藏于国会图书馆,演说词被铸成金文,放在牛津大学,作为英语演说的最高典范。

1984年7月17日,当选法国总理的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有人描述道:“还没等人们醒悟过来,新总理已转身回办公室去了。”演说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真可谓“独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