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想使自己在公司里成为优秀员工,还必须打破职业年龄的“瓶颈”。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做好充分的职业规划,职场人在任何年龄阶段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经验,成功地度过一系列职场难关。
随着市场节奏的不断加快,就业压力增大,职业的“瓶颈”期也在不断提前,甚至直逼25岁。因此,如今正处于毕业后卜3年这段可塑性强的黄金时期的职场中人,开始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争分夺秒、左顾右盼,关注行业前景、发展方向、晋升渠道,或者创业,或者深造,或者转行。由于这一时期他们没有什么准确的职业规划,职场焦虑会困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频繁跳槽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性格叛逆,敢于冒险,成了职场上的不安分一族。这些刚踏上职业岗位的新人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个阶段是对职业习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探索和培养阶段,更多的是需要向同事学习,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风格。
30多岁的职场中人,通过几年的职场努力可以跃入白领甚至金领阶层。但是随着职位的不断提升,随着新秀强有力的迫近之势,他们丝毫不敢松-懈,不断地寻求着职业的进一步发展。
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环境,无论是对初涉职场的新人,还是久经沙场的经理人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经验不足的新手要竞争有限的工作机会,自然困难重重。30多岁时应该谨慎跳槽,因为职场讲究实效,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这是获得职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石。轻易放弃积累的工作经验,一切从头开始,将更为坎坷,但是,面对职业发展的机遇时把握可能的发展机会是必需的。
不断超越自己要寻求发展首先要打破“瓶颈”。很多人在自己遇到“瓶颈”的时候,要么根本没有意识到,要么面对“瓶颈”手足无措,坐等机会远去,自己则裹足不前。
超越自己就是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习惯进行围剿,就是拒绝习惯,重新开始。无论在处理紧急事件、打破~瓶颈~等工作环节上,你都应该做到这两点!
1.应对紧急关头
在紧急关头,工作忙乱很少会产生一种令人满意的结果。欲速则不达,这句话正好从某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为了防止面临危机时手忙脚乱,你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你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评估一下你有什么资源,能够授权的地方尽量授权,制订一个工作优先次序表,并且确实遵行,想办法预防干扰,然后开始去做排列在你的工作优先次序表上的第一个项目。
紧张一阵,闯过紧急关头之后,你要坐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危机,如何防止不再发生危机。每当你面临危机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防止这种紧急情况再度发生?”
不管是在公务,还是在私人生活中发生的危机,许多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早采取有力的行动,以至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到头来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解决。每当遇到这样的紧急关头,你就要写一张备忘的便条,放在你的“待办事项”档案之中,使它在你该开始行动的时候提醒你。
没有及早着手只是造成危机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彼此没有沟通而产生误解、缺少定期情况报告和展望未来的预告、授权以后没有及时检查落实、没有制订相应的应变计划。
分析每一次危机,看看你能不能够设计出防止再度发生的办法。此时你会发现,你可以节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有效地应付一些情况,尽管有时失控,只要你按下紧急处理按钮,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2.打破“瓶颈”
在任何规模的企业或其他机构中、只要有一位重要人员没有采取重要的行动,就会出现“瓶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犹豫不决、懒惰、优先次序不当、顽固或要求过分。这是管理时间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为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的话,你浪费的不仅仅是你个人的时间,而是一群人的时间。这一类人多得真是数不胜数,而且在各行各业都大有人在。他们对下级和同事的时间管理熟视无睹,因而大大阻碍了这些人员的努力。
“瓶颈”现象的造成,固然可能是由于某一个人要做的事情太多,但也可能是由于某个人没有足够的事情可做。后者会堆积起一大堆文件资料,使别人(常常是使他们自己)认为他们很忙。就好像~名吝啬鬼在酒店里慢慢啜饮一杯酒一样,他们也会慢慢地弄着一项计划,让别人认为他们有事情要做。对付这些人的办法,是给他们更多而不是较少的工作去做,并且订下期限。这个办法会像疏通阻塞管子的通道一样,可以发挥出惊人的效果。
如果你是因为不称职的员工或不可改变的官僚制度而搅乱了你的时间管理,你或许就无能为力了。但你要想方设法摆脱这种局面:紧迫不舍、随时提醒、电话追问、写备忘便条。请记着一点: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常常自愿做一名有点儿令人厌烦的人。
如果你是一位业务繁忙的员工,要想找出“瓶颈”所在,第一个要找的地方是你的办公桌、你自己“待处理”的卷宗、你自己的“待办事项表”。并且记着:“瓶颈”常常是在瓶子的上端,所以赶快把你办公桌上的文件处理干净,以便尽快转移到另一个人的桌子上,这比堆在你桌上要更加有效。
每天反省一下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未经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自省即自我反省。是—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孔子的学生曾子很能力行“自省”这一主张,他经常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都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每一件事都做得对,但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足和错误。能不能像古人那样,每天都对自己进行严格的剖析,对自己进行认真的“拷问”,以君子的方式要求自己?“一日三省吾身”在古人看来天经地义,但今天许多人却很难做到。
似乎人人都懂得自加,却很少有人懂得自减,总是认为自己说的做的都是对的,都是有道理的。
长于责人,拙于责己或以自我为中心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例如,有时我们在没有恶意的情况下说了一些话,却令别人不开心,甚至伤害到别人,但我们对别人的不开心,或受到的伤害却一无所知。在工作中虽也忙忙碌碌却不分主次、没有目的,最后导致整个团队工作进程受阻却不自知。犯了错,不肯反省,只想到遮掩,当然遮掩的方式很多,诸如狡辩、诿责、抱屈、怨天尤人,总之是没有勇气面对。因为人的意识往往是对外的,总是把意识投向“我”以外的人和物身上,而很少会反身自问。比如我们很容易批评其他人,说某某做得不对,却总是在品评他人的时候,遗忘了自己。
可是,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犯错,那么我们是圣人吗?当然不是。所以,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反省一下自己呢?有了过失而不自知,从而越来越滑向错误的深渊,这只能是自己更进一步的损失。一个具备反省能力的人一定要具有自我否定精神,就是要勇于认错。每个人都会有错误和缺点,有了错误,主动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反省自身缺点,从而不断改进自己、升华自己。反省是心灵镜鉴的拂拭,是精神的洗濯。反省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心智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所遵循的标准不断反思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准则,然而,这些行为过程却会让我们经历种种失败和挫折。在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我们逐渐明白哪些地方需要不断纠正,需要不断改善。所以自省是一种最简单的减法,减去一切对你不利的东西。
一个具备反省能力的人一定能够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他们总是寻找自己的不足,力求改进这些不足;他们总是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建议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他们不会害怕自我批判和自我否认,因为他们知道自我否认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当然自省不一定全部是反面的,有时候正面的东西也需要加以总结巩固。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
自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身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自我否认的背后,他们实际上有着充分的自信,在不断的反省中获取前进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反省我们的工作态度:今天的工作,我是否有偷懒的行为?是否尽了全力?有无浪费时间?
反省我们的做事方法:对于今天所做的事情,处理是否得当,怎么样做有可能会出现更好的结果?
反省我们的工作进程:我今天做了多少事,有无进步?是否完成我既定的目标?有没有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反省我们的人际交往:我今天是否说过不当的话?是否做过损害别人的事?某人对我不友善是不是另有原因?
这些,都需要我们不停地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省。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反省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如果能够不断自我反省,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悟到失败的教训和不完美的根源,全力做出纠正,这样就可以在反省中清醒,在反省中明辨是非,在反省中变得更加睿智。对自己做错的事,知道悔悟和责备自己,这是敦品励行的原动力。不反省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不悔悟就无从改进自己的工作。
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杂念,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判断,理性地认识自己,并提醒自己改正过失。只有全面地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每日反省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功课。通过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失和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
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并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才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的一再犯错。
当然,反省不必拘泥于形式,咖啡屋静坐时,茶楼品茗时,深夜独处时,晚上临睡前,无论何时何地皆可进行,并让其成为一种习惯,晚上临睡前,对自己一天的行为做一个深层次的检查,不断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认识和发扬自己的长处,并不断激励自己,超越自己,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更好,也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