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心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面对它时糊涂一点,少计较一点,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愉悦。然而实际生活中有人就是想不开,对那些莫须有的东西总是不肯糊涂一点。这些人越是没钱,越爱装阔,兜里明明没有几个钱了,却仍要请朋友进高档饭馆好好吃一顿;对方明明比自己富裕很多,自己却总是抢着买单:与人谈天,总要有意无意与别人说一些自己吃过的大餐,去过的高级场所。仔细想想,要这虚荣有何用呢?到头来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吃好喝好体面了满足虚荣之后,自己却食无米,穿无衣,住无所,行无鞋,困兽一般憋在角落里,何苦呢?由此让人想到一个比喻:死鸡撑硬脚。鸡虽然死了,可它的脚却还在硬撑着。想想确实有点可笑,死都死了,还硬撑个什么劲啊!
究其爱面子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内心忐忑不安,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件商品时,往往考虑虚荣比考虑价格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像魔鬼一样缠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屈服于虚荣,勉强买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于是,社会中有了一种怪现象,越穷的人越不喜欢廉价品,越是没有钱的人,就越爱花钱去显示自己。
其实,真正有钱的人未必如此大手大脚。有位身兼数家公司的董事长.他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称呼——小气财神。他和朋友去餐馆吃饭时,大都随便点一些菜,几杯清茶,仅此而已。他的衣着也很普通,但整洁,并不是什么名牌。他的车子也不是奔驰什么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辆车而已。他的公司业绩很好,而且个人的资产也不菲,但他依然能够不被虚荣所累。
如果你再留心看那些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很随便和俭朴的,有的真是近于邋遢,事实上,这些人中不乏富豪之人。
面子有时是唬人的面具,光为面子活着是很累很可悲的。其实,一个人有无面子的关键不在于他富有或是贫穷,而在于一个人的品德。有时,“里子”远比面子更重要。面对虚荣,糊涂一点,生活将更轻松实在。
10.以拙胜巧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个笨蛋,尤其在某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更不愿承认这一点。在他们眼里,不愿顺从他们,与他们意见相悖的人才是笨蛋。如果与人发生竞争,那一定是针尖对麦芒,谁都不服谁。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很容易被激化。岂不知,诈巧不如拙诚。如果此时能够表现得糊涂一些,那不但不会抹杀你真正的才华,反而会让你获得对方的敬重,有助于巩固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装糊涂有利于消除彼此隔阂,融洽双方关系。装糊涂的人显得老实憨厚,往往更易相处,也不会产生很多是非。
前苏联卫国战争以前,苏联大获全胜而告终,这中间不但有老将们的心血,年青一代的军事家更是功不可没。
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形势非常紧迫。诸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一批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首先挑起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在新陈更替的过程中,老将们思想上曾经有过很大的波动。
196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一代新秀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与他同行。什捷缅科是一个善于洞察时局的人,他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谋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但是命令终归是命令,军人以服从为天职。
果然,在火车上,铁木辛哥的不满爆发了。吃晚饭时,铁木辛哥几乎是不假思索,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
铁木辛哥如此直白地近乎侮辱的训斥,已经让他周围的人坐立不安了。但什捷缅科却老老实实地听着,在铁木辛哥问出了最后一句不必回答的话之后,他认真地回答道:“那时候,我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气顺了一些,但是依然对这个小伙子充满了鄙夷,最后他打断谈话,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令铁木辛哥想不到的是,他所谓的“时间证明论”证明了他是错误的。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就这样,两个人成了忘年交。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装憨相,故意卖个糊涂关,让铁元帅先顺心顺气,体现了后生的谦卑及对前辈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而后在真正的军事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智慧,让铁木辛哥改变了对自己的印象。
懂得装假者绝非傻子,显得木讷憨厚有时是最高智慧者才能为之。许多时候,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做个聪明者,不如先做个糊涂者。
智者说:“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憨厚诚实的人,总是容易被人们接受,哪怕是出于意见分歧的两端,对方也不会把你作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相反,很可能因为你的憨厚、拙诚,而快速接纳你。这在生活中有许多例证。
马克·吐温年轻的时候喜欢上了少女莉薇。莉薇天生丽质,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很有教养。但是,马克·吐温要想娶莉薇,必须征得她家里的准许。马克·吐温找到莉薇的父亲,提出了自己的请求。莉薇的父亲没有立刻答应他,因为他对马克·吐温的为人很不了解,要他拿出材料来证明自己是个品行端正的人。
这个条件并不苛刻,莉薇的父亲旨在看看与马克·吐温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马克·吐温从莉薇的家里出来后,很认真地去办这件事。马克·吐温深信:巧伪不如拙诚。他想让莉薇的父亲了解真实的自己,所以,他没有去找那些欣赏他的人,而是找到六位平时对他不屑一顾的人,请他们每人分别写出一份证明材料。自然,这六个人的证明材料充满了嘲讽、批评之言,甚至对于这桩婚事也不认同,话里话外说的都是“此人不配令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