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一定要注意不能被无关紧要的人和事过多打搅,因为每个人都不能保证在所有接触的事物中永远都不出差错、不失手,而一旦出错失手,势必会影响个人名誉,如果为的是小事,那就更加得不偿失。假如你是头狮子,你就要懂得如何选择好你的对手,面对鼬鼠这种级别的对手的挑战,你要懂得放弃比赛。
真英雄之所以是真英雄,不仅在于他的勇猛或胆识过人,更在于他的肚量和策略不凡,他不与小人一般见识,不逞一时之气。
比如说有人骂某个人,被骂者一般都会血脉贲张,愤然回骂,其实这是一种下策,逞了一时之快而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而有英雄气概的人,则会以气度和策略,不战而屈人之兵。
比如,一次会议上,主办单位中的一个人和会中一位来宾有过过节。当这位来宾发言时,当着二三十位来宾的面儿,把那个人骂了一顿,扯了很多旧账,而且用词尖刻。人们都很担心场面会失控,但被骂的那个人却一点表情也没有,一句话都不回。结果骂人的慢慢骂不下去,匆匆收拾桌上的文件走了。姑且不论他们二人的是非恩怨,单就留给与会人员的人品印象,说那位骂人者既无城府又无风度,更无头脑,仅此而论就不是明理人所为。而理智之人绝不会有如此愚蠢之举。
能够做到骂不还口,气定神闲,说成是英雄气概也不为过。这不仅反映出他内心所拥有的真正昂扬的志气,而且显示出他的镇定和大度,心中不存争强斗胜傲气逼人的狭隘思想。“老虎吃鸡,不是山中王”,这是一种大将风度。
面对一些无所谓的事情气定神闲,装糊涂,不被这些无意义的小事、琐事所打扰,不被那些无关紧要的名声所累,是一个人富于心机的表现,也是心智健全的标志。只有气定神闲才能做出有效思考,只有有效的思考才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4.不计小过型:装糊涂宽容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别人犯了错误,如果不是故意为之,并且过而能改,那我们就应该以宽容之心装装糊涂,不纠缠他的错误,原谅他。特别是作为领导者,太计较小事,遇着小事不顺心,就把属下找来训话,发顿脾气,如此这般,永远是在小事里打转,非但没法赢得别人的尊敬,自己也活得很累很辛苦。这样的领导者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
悉数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度量足够大的也没几个,唐朝的代宗皇帝,便是其中一位。唐代宗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句话,是来自一个小故事,学问很大,即使是今天,用在居家处世上,还能让人受益不尽。
唐代宗有个女婿叫郭暧,郭暧的爸爸,大有来头,是朝廷大将郭子仪,当年唐朝若不是靠他,早就灭亡了。
郭暧有一天与太太吵架,一气之下,说了句气话:你仗着你爸爸是皇帝啊?我爸爸还看不上这个位子呢!公主听了,马上跑回皇宫,向皇帝爸爸告状。没想到,唐代宗却告诉女儿,事实就是这样啊!
后来,郭子仪知道儿子犯了滔天大罪,立刻就把郭暧绑起来,将其带至朝廷上,向皇帝请罪。唐代宗对这件事,却很宽宏大量,还安慰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意思是说,不装聋作哑,不装傻,就当不了别人的公公、婆婆。
唐代宗在约1000多年前说的这番话,到今天看来,还是至理名言。
小两口关起门来吵嘴,在气头上,可能什么激烈的言辞都会冒出来。如果句句较真,就将家无宁日。唐代宗用“老人应当装聋作哑”来对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讲了一句近似谋反的话而无限上纲,化灾祸为欢乐,使小两口重归于好。有些事情,你非要硬去较真,就会愈加麻烦,相反你若装痴作聋,来他个“难得糊涂”,“无为而治”,也许会有满意的结果。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所辖范围内,要人人满意似乎是不可能的,有的人可能因某一琐事而节外生枝,怨天尤人,甚至“骂大街”,讲领导的怪话。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领导者,会避其锋芒,不听信他人的闲言,在事后心平气和时做思想工作,效果会好得多。因此,装聋作哑是统御谋略修养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已故先贤吴三连先生,其生平德行对我们很多人影响很大。三连先生曾说过,做人有时得假糊涂、装糊涂,不必太过计较。
假糊涂,装糊涂,绝不是漫无原则地和稀泥,而是以较常人更宽阔的胸襟与智慧去包容一般人难以容忍的事。
有一位成功的管理者说: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于公于私我都接触不少人与事,其中有不少事,如果追根究底起来,结果可能令人相当不愉快。所以,我一贯的处理态度是:假糊涂,装糊涂。因为这些事基本上都没有涉及到原则问题,从大处来看不过是小节,不碍处理大事。比方说,我的同仁在做事时犯了小错,或是在开会时,顶撞了我,甚至在言词间对我不礼貌。对于这类的言行,我并不会放在心上,都是装不知道,过了就算。偶尔,有些人的行为会稍微过度,通常,我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寻个机会教育他一下,聪明的人,自然一点就通。
几乎每个团体中都会有些喜欢计较小事的人,甚至有些领导,也常把芝麻绿豆的小事放在心上。其实,一个居高位者,所作所为,都该是从大处着眼,对于无关紧要的小事,装傻即可,更何况,一个人位置坐得愈高,他就更该有这个胸怀,去体谅周围的人犯的小错误。
5.知足常乐型:装糊涂安慰人
智慧者知足常乐!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境界。
知足常乐的道理,可以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为什么智慧者能做到知足常乐?因为他们能在名利面前装糊涂,不热衷,不为其诱惑,不愿被其所奴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只愿保持自己快乐的心境。
追求快乐是人之本性,人要得到快乐,关键要有平常心。有了平常心就能在名利面前无动于衷,装糊涂。知足常乐,不知足而常怨。决定快乐的因素中,物质条件算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重要的是心态。你有知足的心态,就能常乐;你不知足,一辈子都得辛劳,都得常怨了。
诸葛亮《诫子书》有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渊明《饮酒》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伯虎《桃花庵歌》中有:“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他们都是智者,其言行蕴含着知足者的宽阔情怀,尽显常乐者的怡然自得,对我们很有启迪。
常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指人的欲望就像自己映在地上的影子,是永远追不上的,如不加控制,就难满足,总会怨天尤人。人只有控制了欲望,才会有一种知足感,才能做到“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也才能体会到“无忧无虑又无求,何必斤斤计小筹?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切莫得陇犹望蜀,神怡梦稳慢白头。”人性从本质上讲是“不知足”的,而客观现实和生活又需要人“知足”,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以一种糊涂的心态对待欲望。
人生在世,不管你拥有多少别墅、美味和香车,其实你的需求都很有限———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不过六尺,出入不过一车而已。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看得很清楚,想得最透彻,说得特实在。他一生写了许多“知足”诗,其中有首《寄张十八》诗就是这样写的:“饥止一箪食,渴止一壶浆,出入止一马,寝兴止一床……胡然知不足,名利心惶惶。”这首知足诗像白话文一样,通俗易懂,道理浅显,但寓意深刻。世有“溺水三千”,而人能消受的也只有其中一瓢而已。多求何益?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胸怀宽阔,处世达观,随遇而安。当年被贬黄州时,收入微薄,亲自在东坡开垦种田,所以自号“东坡”。并把每月薪俸分出三十等分,悬于梁上,每日挑下一份家用,余下少许用于与朋友喝酒,畅游长江,写下了前后《赤壁赋》,胸襟何等旷达:“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长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珍惜自己拥有的,便是快乐的源泉。而人有一个重要弱点,就是往往不珍惜自己已拥有的,而总想得到自己没有的。
大智慧者对名利糊涂,不计较,但对恩义却从不含糊。他们告诉我们,一个人能生活工作在这个世界上,应感恩的东西很多,就连养育我们的自然界也应感恩,这样你才会感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只有真心感恩曾经帮助你的人和物,你的生活才有快乐,才不会稀里糊涂。
知足常乐正是当代人和当代社会的根本需求,是无穷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达到平衡的根本。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境界。如果我们能像智者那样,该糊涂时糊涂,该知足时知足,该感恩时感恩,那么,我们所过的生活就会富乐安稳,所住之处也便是最和睦吉祥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