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1757800000030

第30章 精英意识——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2)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亿万富翁排行榜;

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博士后学位,而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二富”;

1995年,当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时,美国小伙子已经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要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这个名字也随之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比尔·盖茨可以说是哈佛最出名的人了,因为他创造了微软帝国,因为他是世界首富。这个哈佛辍学生在读到大二就选择了创业,可以说他是优秀的也是幸运的,他的成功鼓励着更多的校友选择了创业这样一条不寻常的路。

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被誉为“哈佛辍学生最年轻亿万富翁”及“盖茨第二”。他的人生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在19岁开始创业,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赢得世人的尊敬。他在2006年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表示,促使他决定离开哈佛的,是比尔·盖茨2004年在哈佛电脑课上的一席讲话。“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当时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地对我们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没有犹豫太久,扎克伯格就追随了前辈的道路。

按照常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很长周期的。然而,这些年轻人凭着对自身发展的认识、自我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路。其实在哈佛,并非选择辍学创业的人都能成功,在千千万万个哈佛辍学生中,能够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就连比尔·盖茨本人也说,他的公司一般情况下更愿意任用完成学业的人,他并不鼓励学生们辍学选择创业。

因为比尔·盖茨的成功效应让世人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哈佛大学以辍学生的创业而闻名。其实不尽然,在哈佛的创业者中更多的是毕业生。哈佛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会受到大公司或机构的高薪聘请,但是很多人都放弃了这些人人羡慕的机会,而选择白手起家自己创业的艰辛道路。

邵亦波,国内最大的拍卖网站——eBay(易趣)的董事长,曾因10多次获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跳级进入哈佛大学并获全额助学金而被称为“神童”。邵亦波本科学的是物理及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了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总部,两年后回到哈佛获得哈佛MBA学位。

这时他走到了人生的交叉路口,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15万美元的年薪和几乎唾手可得的绿卡;一是负债9万美元,放弃绿卡回国。邵亦波选择了后者,因为他想“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回国后,邵亦波进入了1999年最火爆的网络领域,创办易趣网站,在一年以后易趣即获得了成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2C(客户对客户)网站。

成功的人不走寻常路。细数成功人士走过的道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在人生岔道口上必须作出关键性选择的时候,都能凭借着个人智慧抓住时代的机会,以超人的胆识作出了非同寻常的选择。而在哈佛,这样的胆识和能力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因为从学生进入哈佛这一天起,他们就被注定是世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他们在哈佛所接受的教育和受到的环境熏陶已经造就了他们作为创业者应当具备的各种素质:个性、开拓、务实、冒险、事业心……

这就是哈佛之所以精英汇聚的秘密,这就是为什么哈佛能够成为世界上培养出最多亿万富翁的学校的原因。反躬自问,我们有这个能力和胆识吗?我们为什么没有?你有没有对时代发展机遇敏锐的洞察力?机会一旦来临,你有没有立即行动的魄力?你有没有专注机遇,创出一片天地的能力?哈佛人告诉你,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

创业,你有这样的胆量吗?创业要的不仅仅是胆量,还要有理性、技术、资源,但是创业的意识是所有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有了创业的意识就可能创造出创业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假如你连想也不想,或者不敢想,即使你具备了创业的条件,也会浪费掉这些资源。

哈佛人自信的境界

当一个人不再以别人作为参考来评价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够客观地理性地看待自己,能够在肯定的评价中获取积极的动力,在否定的评价中拥有自我修养的意识,这个人就有了更成熟的自信。

你可能会认为,哈佛的人都是精英,各个自信满满,但是在高手如云的地方,入选为高手的标准也会提高,曾经是一方霸主和骄子的哈佛高才生们在入学之初都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为即使同一个宿舍里,几乎每个人都有你不具备的能力或者取得过常人难以取得的成绩,更不用说在同一个班级,几乎每个人都有资本和优势让自己成为最受关注的人。

玛丽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女学生,而且还是镇里唯一一位来哈佛读书的姑娘。在她准备起程到哈佛大学前,她同乡的人特别是她的同学都为她能到哈佛上学而感到无比自豪,她自己也庆幸能有这样好的一个机遇。

可是,到哈佛后,玛丽的兴奋劲还没有过去,就有一种自己越来越糟糕的感觉。她在哈佛大学过得一点儿都不快乐,可以说是很辛苦:她上课有时候听不懂,说话还带土音,许多大家都知道的事她却一无所知。她长相一般,身材瘦小,多年以来唯一的一点精神优越感就是她的学习十分出色。可眼下,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林高手”,她已再无优势可言。这彻底打破了她多年的心理平衡点,使她陷入了空前的自卑和焦虑中。

前几年,一本名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风行国内,有一位记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决定走访一下主人公刘亦婷,但经过向多方朋友,包括哈佛的学生、老师打听,却没有人听说过她,因为我们国内所说的天才到了天才济济的哈佛后就只能是其中的普通人了。比尔·盖茨在刚刚进入哈佛后为自己的数学天赋和成就而自豪,但不久之后他就发现在群英荟萃的哈佛大学,竟有人比他还有数学天分,这曾使他甚感沮丧,从此他把研究的方向转入了计算机领域。

从这些例子你就会看出,在不同的压力环境下人的自信度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往往无意中会把自己放在所处环境中通过把自己与他人比较而获得对自我的评价,从而产生自卑或者自信。在哈佛也是如此,从曾经的一方霸主、地方骄子,到默默无闻甚至是毫无优势的隐形人,这样的变化往往会给哈佛新人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产生自卑感。但是哈佛人毕竟是哈佛人,假如还没有尝试就先被自己打败,这样的人是不配进入哈佛的,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把自卑的压力变为行动的动力,“赶快追上来,一定要变得更优秀”就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人生新的起点就这样开始了。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很多哈佛人会意识到,有时候你永远无法超越别人,或者说,你不可能比所有的人都优秀,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兴趣、方向、目标,大家努力、成长的方向是不同的。因此,他们要思考的问题就不再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如何让自己胜出,而是要认清自己,找回自己,独立地发展自己。当一个人不再与别人比较,而是自己与自己比较,把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较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更坚强的自信;当一个人不是把比别人更优秀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是把个人自我价值与理想的实现作为人生进步的动力时,这个人就有了更为真实的自信;当一个人不再以别人作为参考来评价自己的时候,而能够客观地理性地看待自己,能够在肯定的评价中获取积极的动力,在否定的评价中拥有自我修养的意识,这个人就有了更成熟的自信。

其实,不管是哈佛人还是其他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关键是个人的素养能够帮助个人对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唯有那些肯于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人才会因不停止思考而接近真理,最终成为真正自信、成功的人。

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强项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也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关键是要找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强项。

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从中国招了七位学生,而且都是全额助学金,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七位学生几乎每个都在艺术上有突出的才能,其中两位同学钢琴是国内考级前几名,其中还有一位同学还曾是影视演员,但只有一位同学是全国英语比赛第二名。其中一位同学说,是艺术教育促成了他后来的成功,因而幸运地被哈佛大学录取。

在美国,越是顶尖名校越号称是培养“领袖人才”,而不是造就“书呆子”,因此录取学生还要看学生是否在其他方面展露出能力和才华。

哈佛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很看重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例如你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打篮球甚至是唱歌,都能受到哈佛的意外青睐,因为哈佛尤其欢迎那些多才多艺且性格活泼的学生。

在哈佛,有可能在一个小班里,竟有核潜艇指挥官、奥林匹克滑雪运动员、马术表演冠军、专业舞蹈家、橄榄球队队长,还有几个已出版过专著的作者。哈佛的学生不管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有某种独特的东西。

在哈佛,评估学生的才艺特长时,最受青睐的是体育特长。众所周知,美国是个体育大国,美国人普遍热爱运动,学校也一贯鼓励学生在体育方面发展。名牌大学如果没有在体育竞赛中能获胜的校运动队,可是件丢脸的事。因此对体育人才,学校会降低对其学业成绩的要求,甚至颁发优厚的体育助学金吸引他们前来。所谓“体育人才”,不是说玩过一些体育项目就能算数的,通常必须是拿过一定的比赛名次,或者是校队的主力,而这校队水平还不能太差。一个美国女生报名哈佛大学,被顺利录取,除了她的成绩不错之外,还因为她是校女排主力,而该校女排则是全州冠军。此外,艺术、表演等方面的特长也获得认可,但这不是指你学过几年绘画或弹过一阵钢琴就行的,而是需要你递交高水准作品和获奖信息。

为什么特长、个性、才艺在哈佛如此受到青睐呢?哈佛认为业余的兴趣爱好、特长不仅不会影响正常对知识的学习,反而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有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

哈佛教导学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特长,令其更为明显,这样才能脱颖而出。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力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分为7种,即: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七种智力,只是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尽管每个人并非每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是每个人总有一个方面是最佳的,人人都潜藏着自己的智力强项,至少是相对的强项。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聪明程度的问题。学校里也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都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做出成绩,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

因此哈佛特别强调其学生,首先要能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特长、强项;其次就是在该方面有特别的兴趣,能给予其特别关注,甚至是有所成就。

每年,在一叠叠的申请哈佛入学的文件中,有人附上自创的电脑软件、自编杂志、自拍录影带或相片,以及访谈、实验、音乐、运动的记录报告;有人参与贫病服务,到医院疗养院、育幼院、图书馆、法院做义工;有参加选美比赛,搞旅行研究的;也有因家境贫寒逃难,或因争取平等权益与学校或其他单位协调,而得到历练的。哈佛学生叶文斌在写申请的时候,就不回避自己可能是“足球队最差的队员”,但足球“对于我个人来说比较重要,我对这个方面有比较大的兴趣,所以我对此很认真”。最后,他得以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和东亚文明。

有志申请哈佛大学的人在申请短文中,一定要体现出你的爱好、特长、强项。可能是你很有领导力,可能是你很有爱心,可能是你能在逆境中不屈服。总之,一切可以作为凭据证明个人能力、特长的事物,都可成为踏进哈佛的助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任何人都不必自卑。你从来不会比别人差,只是你的强项与他们的不同罢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此绝对不要浪费你的独特才华,要把它充分发挥出来,发展起来,让它成为你的优势。

哈佛精英第22课:厚积薄发,比谁更用功

哈佛,造就精英的大学

所有来哈佛的学生不用被学校教育就会有这样一种意识:你既然来到哈佛这所最好的学校,你就是最棒的!你的任务就是每天努力成为最优秀的!

为什么那么多聪明灵慧的大学生挤破了头、拼了命也要进哈佛大学?

看一看从哈佛大学走出来的人,一切就都明白了。哈佛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基地,在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有七位总统出自哈佛,参议院、众议院之中的政治家更是不可胜数;除了政治人物,在经济、社会、法律、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哈佛培养出的引领风骚的人物。单就诺贝尔奖一项,哈佛是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获奖最多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学术力量都无法与哈佛相比。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一直是华尔街的抢手货,学生还在学校时,聘书早早就在握,从来没有“嫁”不出去的“姑娘”。名满美国的那些大法官和大律师很多都是出自哈佛法学院。当然,哈佛还有一批对美国价值和人文精神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巨擘,如爱默森、威廉·詹姆斯、桑塔亚那、梭罗等。哈佛的精英群体历来是美国社会最具主宰性的力量。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与其说是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还不如说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精英们主宰着美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