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1757800000003

第3章 独立思考——照亮通往真理的通途(2)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晚年住在美国普林斯顿一所简朴的木板房子里。邻居有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放学后,时常来看望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喜欢经常检查她的功课和作业。有一次,孩子拉着他的手亲切地问:“爱因斯坦爷爷,这道题怎么做?”爱因斯坦和蔼地说:“孩子,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有时,爱因斯坦会对小女孩稍加启发地说:“我给你指个方向,不过,答案还得用你的头脑去找!”

爱因斯坦在14岁时,能够自学几何和微积分,在自学中一旦遇到困难,总是细心琢磨,反复思考,直到实在算不出来时才向别人请教:“给我指个方向吧!”但是不等人家开口,他就提出要求说:“不要把答案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后来,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当人们赞誉他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其意不言自明。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自由落体”学说一直统治了人们两千多年,没有人敢怀疑它的真实性,直到年轻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让人们亲眼目睹了它的错误。可以说,不敢怀疑权威是扼杀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致命杀手。是人就会有出错的时候,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

在哈佛,学生一进校就被鼓励独立思考。教授们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会给予直接的回答,他们并不认可学生采用那种不费脑筋的学习方法,而是鼓励他们到有关的书籍中自己去寻找答案。此外,他们还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或者亲自做实验的方法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在日后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收益比预想的要多得多。老师同样会鼓励同学们提出超出他们知识和经验以外,甚至是超出老师本人的知识和经验的问题,思考那些还未得出答案的问题和事物。

可见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它可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且能够帮助你解决一系列问题。不仅如此,假如你在学习上学会了独立思考,那在为人处世的其他方面也会独立思考、动脑筋,不会只想着去问别人。而这又会涉及到独立思考的又一个更为深远的用意——独立思考,培养人独立的个性。早在一百多年前,哈佛毕业生、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曾说过:“就培植自主与独立思想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右者。哈佛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相反,如果有朝一日哈佛想把它的孩子塑造成单一固定的性格,那将是哈佛的末日。”

哈佛大学教授认为独立思考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必须拥有的一种能力,并且总结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11个窍门:

1有疑问就发问。不要害怕问问题,即便是别人都没问过的问题。

2经验比权威更重要。如果有专家、权威人士要让你相信什么和你的实际经验相抵触的东西,不要被他们吓倒。

3理解对方的意图。别人找你谈话的意图是什么?他们对你所说的话有没有什么背后的原因?

4不要觉得你必须随大流。

5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你觉得不对头,很可能真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6保持冷静。保持冷静和客观可以让你头脑更清醒。

7积累事实。事实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

8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每个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的处境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想法。

10勇敢,鼓励自己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不要害怕,经过磨炼才能成长。

11思辨,哈佛的传统。

真正的个性不是“异”,而是“超”,超越源于不凡的思维,独立思考。这也是我们中国学生最缺乏的。

你的观点在哪里?

说出自己的观点,不管你的观点有多么可笑或肤浅,不管它是否触动了某个权威,只要是你自以为合理,在哈佛都会受到鼓励和赏识。

独立思考要求面对浩瀚的资料、面对各种观点,必须有从中得出自己观点的能力,有批判借鉴各种观点最后形成自己认识的能力。

庞德曾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有一次一个学生从他的办公室里出来,捧着一大堆书,一脸不高兴地低声抱怨说:“总是这一套。我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可以用一个是或否回答,却给我十几本书,说可以在这些书里找到我所要的答案。”

庞德后来说:“这就是我学到的读书方法,艰难费事的方法。那孩子如能好好地钻研这些书,他就可以真正了解这个问题,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好律师。”

在庞德教授看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比告诉他一个答案更有意义。我们学习也是如此,搞清楚问题最终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让每一个经过自己的观点都通过大脑的思考和过滤最后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系统认识,这就是哈佛人的学习模式。

在一个讲述哈佛学生学习的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镜头:

男主角为了能在课堂讨论中充分展现自己,以赢得老师的赏识,在课堂外下足了工夫——他不仅看了必要的教材,知道了大多数学者对于本节课堂上即将要讨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而且在短时间内他还把该教授写过的论文全都看了一遍。可以说,教授对某个问题持怎样的观点他已经了如指掌。所以上课之前他信心百倍。但是当教授让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只是一味地说,某个权威持什么观点,另一个权威怎么说,最后教授很严厉地问,你的观点在哪里?男主角目瞪口呆,因为他只顾着学习吸收学术权威们的知识,却忘记了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你的观点在哪里?这样的拷问告诫我们,我们一定要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否则只能在一大堆统一的或者相互矛盾的或者各执一词的观点中迷失。这样学习不到真知。

说出自己的观点,不管你的观点有多么可笑或肤浅,不管它是否触动了某个权威,只要是你自以为合理的在哈佛都会受到鼓励和赏识。

独立思考还意味着你必须正直,要严格地把你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分开,不能剽窃。

2008年7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行政学院(肯尼迪学院)的新生欢迎会上,主持人警告说:“每年有三四名不能如期毕业的学生。这是因为剽窃。我们不允许这样的‘失误’。”该大学行政学院学生贾森·任称:“欢迎仪式内容的一半以上是有关剽窃的警告。”哈佛大学在校生每个学期都得在“如果剽窃,甘受任何处罚”和“学问正直备忘录”上签名。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的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从大学被驱逐出去。

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时,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为避免无意剽窃,哈佛大学会事先给学生发一本《学会引用——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手册》,告诉学生应如何正确地使用参考文献的工具书,而且还举例说明怎样杜绝剽窃陋习而保持诚信。这本书几乎是哈佛学生在哈佛求学期间唯一一本从始到终陪伴他们的书。

另外,哈佛的教授知识广博,阅人无数。假如你在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观点而没有说明,教授们一眼就能看出你做人做学问的诚实度,即便教授们不能凭借慧眼全部识别,哈佛也有专人和专门的系统来帮助他们揪出混在其中的不实分子。所以在哈佛,每个人都不得不独立思考,唯有独立思考的学生才能在哈佛拥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很多人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上课只是用眼不用脑,拿着笔抄老师的笔记,临近考试时,拿出笔记背,考后就完全忘了所学。而真正的人才是那种有自己的观点,有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意识的人。

真理,越辩越明

个人的经验往往只能认识到真理的一个方面,而且充满了谬误,只有在辩论中各种观点经过碰撞才能打败谬论,真理层层呈现,最终胜出,因此真理越辩越明。

西方人注重思辨,他们认为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个人往往只能认识到真理的一个方面,而且充满了谬误。所以,人们只有在辩论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加深对真理的认识,而且在辩论中各种观点经过碰撞才能打败谬论,从而使真理层层呈现,最终胜出。因此说真理越辩越明。西方的哲学家们大都喜欢思辨,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就喜欢通过对话的方式阐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

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喽!”

“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

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

“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请提吧。”

“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

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的这种启发式教育法后来被哈佛大学借鉴而形成了它的独特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同时哈佛大学还引入了课堂自由讨论的教学方式,以倡导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独立思考的风气。曾经有位在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说,他在哈佛已经三年,竟然一次大课都没有上过,几乎都是研讨班形式的课。这种研讨班,五六个或十几个学生与教授围坐在一起,就自己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各抒己见,教授只是起引导协调的作用,学生的讨论才是最重要的课堂内容。这就是所谓年轻人智慧的互相碰撞。

哈佛提倡讨论式课堂授课方式。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所学校的博士,出了多少专著,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如何为学子们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在哈佛大学,教授们都会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课堂上学生必须积极讨论。一般教授不重视是否有正确答案,而重视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题目都由学生分析、讨论,甚至争辩。学生参与的质量决定着考分的25%~50%。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为取得好成绩,哈佛的学生们必须主动发掘潜能,在复杂多变、缺少信息的情况下,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哈佛的课堂教学,教授主要是提供思考的线索和参照,绝对不以任何成规和固有的思想束缚学生思考的自由,尤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允许尖锐直率地向授课人提出质疑和批判。在哈佛,教授们对善于独立思考、具有独创能力、敢于挑战教师的学生给分最高。

真理,越辩越明。相对于我们而言,除了可以通过与别人谈论的方式实践,另一个更重要的方式就是思辨,即具备思辨能力。能否快速反驳一个问题,就要靠你对该问题的深刻理解。思辨就是通过思考、反复推翻之前狭隘的、偏颇的错误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最后获得真知。

读一些哲理小故事和有关人生观的书,也有助于思辨能力的提升,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将这些融会贯通到日常的生活中,单靠啃书本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思辨能力提高的意义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不仅仅是反驳别人这么点儿作用。

大胆地与人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吸收别人的思想,学习别人的思维,比起那些唯唯诺诺或者自命清高的人,你会获得更多,学会思辨,不断地追问自己,直到寻求到真理为止,你会深刻理解和学到更多知识。

哈佛精英第3课:独立,对权威说不

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或不同见解,那么哈佛教授们对他一般只会有两种评价:要么他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要么他没有学习能力。

在著名的肯尼迪政治学院南边有一个不大的公园——肯尼迪公园,它是哈佛校园里最美丽的景点之一。公园南门的门柱上铭刻着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说的一段名言,每天都有千百个早锻炼的哈佛学生从这段名言前经过。这段受到哈佛教授、学生和管理层高度重视的话是:“创造权力的人对国家的强大作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但质疑权力的人作出的贡献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当这种质疑与私利无涉之时。因为,正是这些质疑权力的人们在帮助我们作出判断:究竟是我们使用权力,还是权力使用我们。”

这句话向所有的哈佛学子们表达着这样一个意思:哈佛大学鼓励一切向任何类型的权威,如学术权威、艺术权威、政治权威,提出质疑的思想和行为。这同它的校训“与真理为友”的宗旨相统一。没有大胆挑战权威的勇气,何谈真理!

我们知道,哈佛大学在历史上出了43位诺贝尔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必须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分析能力,否则不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权威面前。

哈佛自身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世界瞩目的名校,来自各方面最尖刻的批评不时让哈佛接受着挑战,而哈佛对这些批评给予鼓励。谁批评了哈佛,谁就会被哈佛请进学校、请上讲台。管理学家史坦勒博士就是因为激烈地批评哈佛企业管理教育的弊端而被哈佛聘为教授的。

2008年,哈佛大学美女教授丽莎·兰道尔在一次核裂变实验中,意外发现有微粒突然消失,因此她大胆假设这些消失的微粒可能飞入了人类看不到的“第五度空间”,挑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她大胆提出地球可能存在“第五度空间”这一假说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四维空间”的理论相悖,国际物理学界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