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1757800000027

第27章 拥有梦想——让生命不息(4)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使你们焦虑——这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相关,但又有所不同。你们想过得幸福。你们一拥而上地去选修“成功的哲学”和“幸福的科学”,想从中找到秘诀。但我们怎么样才能幸福呢?

……

当我听着你们说你们面前有怎样的选择时,可以听出来,你们在为搞不明白成功和幸福的关系而烦恼,或者更确切地说,你们想知道,什么样的成功,不仅能带来金钱和名望,还能让人真正幸福。你们担心工资最高的工作,不一定是最有意义、最令人满足的工作。但你们想过没有,艺术家、演员、公务员或者高中老师都是怎么过的?你们有没有思考一下,在媒体圈里该怎么生存?你们是否曾试想过,在经过不知道多少年的研究生学习、写了不知道多少篇论文之后,你们能否找到一个英语教授的工作?

4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所以,答案就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但不管是艺术、生物还是金融,如果你都不试着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生活的路还很长,总有机会尝试别的选择,但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这个。

我把这个叫做职业选择中的“停车位理论”,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和同学们说这些。不要因为你觉得会没有停车位,就把车停在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你可能喜欢投资、喜欢金融、喜欢咨询,它们可能是最适合你的。也许你和我在克克兰碰到的一个大四学生一样,这个学生刚从西海岸一家很有名的咨询公司面试回来,她向我抱怨说:“我为什么要做这行?我讨厌坐飞机,我不喜欢住酒店,我不会喜欢这个工作的。”我告诉她,那就找个你喜欢的工作吧。要是在你醒着的时间里,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幸福的。

……牢记那些远大理想,就算你觉得它们永远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古人告诉我们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事实上,这句话也并非绝对的真理。世界上的确存在对立的事物,但是不存在完全对立的事物,你完全可以想办法在对立的事物中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关于成功、幸福、金钱和人生的意义就是如此,选择了成功并不意味着就会失去幸福,追求人生的意义并不排斥金钱的价值。那怎么样才能两者兼得呢?正如哈佛校长说的那样:“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要是在你醒着的时间里,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幸福的”。因为“远大理想……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的未来在自己手中。”也就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你既可以获得追求理想带来的幸福感,也能获得实现理想的成就感。

毋庸多言,选择理想,就是要忠实于你自己内心的召唤,选择自己喜欢的,把它作为人生的起点,前行的动力。

想象未来同学会上的你

要按照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解这一人生真谛的人才能在不同的职业里找到意义。

你该有一个怎样的梦想?有的人以自己的爱好为标准去筛选,有的人以社会需求为标准去找寻,有的人则以身边的人为参照去设定。前两种无可厚非,假如你的选择能同时符合这两个标准,你将是最幸福的人,当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仍然建议你以前者为主要的标准。但是对第三种,哈佛教授就有话要说了。

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上这样忠告他的学生:如果几年之后你接到母校的邀请,要求你回校参加五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那是件危险的事,你不要去。

同学聚会怎么成了一件危险的事?他认为,聚会会逼着你回头审视在刚毕业的短短几年你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的同学们的标准,而不是以你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功为标准来评判你的成就与收入。在晚餐之前,开车驶进校园停车场,斜眼打量着周围汽车的品牌与款式,努力猜测着你的同学们毕业后混得如何,以及你与他们的差距。在鸡尾酒会上,当听说哪些同学已经做了高级副总裁或者成为百万富豪时,你默默计算着自己与他们的差距。整个同学会将引发你关于职业与个人价值的巨大焦虑和徒然担忧。

更糟糕的是,对5年后重聚场景的设想会影响你现在作出的决定,你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职业以便在短期内获得显赫的资历,或者很快就赚大钱,以便能衣着光鲜地参加同学聚会;你会将那些心中规划已久但是不会马上实现的梦想束之高阁,去从事那种你实际上不喜欢,但却让你有钱买得起高级轿车的工作。

不要参加同学聚会!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真是用心良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失去自己的职业目标或者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视而不见,不希望那些聪明、有天分的人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头衔响亮、待遇丰厚的职位上……

这样的建议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启发性的,它让我们自问,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理想才是最好的。你是不是也是那个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标准而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在选择你目标的人?

看一看吧,现实中这样的人其实比比皆是,有的人其实是适合学习文科的,但是出于“学习好、聪明的学生都学理科”或者“学好数理化,走到哪里都不怕”的考虑而选择了理科,结果自己的优势不能得到发挥,让缺陷把自己拖死。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没有自己的考虑,只听人说某个职业不好就业,某个职业赚钱不多,某个职业当年最火,就盲目地去选择,结果自己连所选专业学什么都不知道,进入大学之后,总是看着别人的好,唯独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这样的人,其实质,就是迎合了他人,迎合了社会,唯独忘记了自己。因此要按照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解这一人生真谛的人才能在不同的职业里找到意义。

人与人在一起难免会有比较,有志向和有骨气的人会在比较中奋发,但是也不能为比较而比较,不能因比较而偏离了生活的本意。要知道我们不是为超过他人、比他人过得更好而生活,而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想当元帅的兵未必是好兵

一个真正有信仰、有追求的人,以对实现人生意义的终极目标为志向,通过职业、理想等来体验人生、充实自己、挖掘自己、实现自己,唯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真正的大成功。

哈佛的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毋庸置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也许有人会说是为了金钱,也许有人会说是为了权势;也许有人会说是为了事业的成功,也许有人会说是为了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

几年前,哈佛神学院录取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学生,有人把他当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他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各个方面都非常杰出,他的理科成绩几乎满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甚至被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录取。无论是读麻省理工学院,还是搞音乐,都是可以挣大钱的,“钱”途比一个神学院的毕业生要远大得多,神学院毕业后很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为什么他要进神学院?这是很多教授都感兴趣的。听听他的回答吧,他说,我还年轻,钱总是可以挣到,可以慢慢来,可是,信仰的问题,神是什么,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是我的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不做,我活着一天都不得安宁。我读书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

他的回答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是:读书是为了什么?这当然是非常个人化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大学是和职业连在一起的,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一个更大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难道人活着是为了读书,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吗?显然不是。读书、找工作只是人活着的一种手段,或者存在的方式,人活着的真正目的在于体验活着的幸福和意义。回头来看,读书是为了什么就比较容易回答了,读书是我们实现生命意义、体验活着的幸福与价值的一种方式。假如你怀疑以上故事的真实性,那么丹尼的故事一定能让你对人生和理想有更深的感触。

哈佛学子丹尼,2008年入校,主修哲学。丹尼的双亲来自北京,把聪慧过人的独生子送进顶尖的名校深造,是这对拥有生化博士学位的家长多年来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丹尼在完成了一年级的学业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二年级开始主攻佛学。没有宗教背景的父母,犹如挨了当头一棒,怎么也想不通:爹妈呕心沥血,省吃俭用,每年交纳五万多美金的学费,难道就是为了培养一个“和尚”?父母一商量,准备用拒付学费来迫使丹尼改变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