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1757800000026

第26章 拥有梦想——让生命不息(3)

西方有一句名言:上帝只帮自助者。而现实中,很多人会抱怨人生的不幸与社会的不公,抛弃自己的梦想,随波逐流。要明白,其实是你首先放弃了自己,然后社会才抛弃了你。记住:社会愿意为每一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前提是你自己肯于努力,是优秀的人才。

人生没有回头路

人生就是在进行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理想一旦选定,就要执著地坚持下去,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理想是人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执著于最初的理想能让人孜孜不倦,充实一生,活出生命的价值。哈佛的学生来到哈佛,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该往何处走。因为哈佛教学资源丰富,在体制上给学生们以最大的自由,这使学生们能够在学校自由地培养和发挥自己,但是他们也往往因此面临着艰难选择:我该选修哪一方面的课程?我该以什么作为我的主攻方向?我该搞科研呢,还是该走向政界?为此哈佛用一个故事告诉学生:选择要慎重,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长满苹果树的果园,要求大家从果园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中间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自己最满意的果子了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大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哈佛告诉它的每个学生,人生就是在进行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理想一旦选定,就要执著地坚持下去,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仍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的懵懂时期,也是开始选择人生目标的时期,我们该怎么选择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呢?或者说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目标?

学生时代,我们基本上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过《我的理想》一类的作文,结果是“想当科学家”、“想当作家”的大有人在,基本上没有“想当农民”、“想当工人”的。如果真的按人们的愿望去编制社会运行结构,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只剩下“科学家”和“作家”两类人群?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资源配置上都有优劣之分,利益分配上都有多寡之分,社会制度的运行固然要着力推进均衡化,但社会的个体成员在对自己未来的设计、职业的定位上,在共建共享社会资源的过程中,更应当具备一种理性的、合作的态度。“要做就做最好”,当然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追求,但是许多时候许多场合,我们又不能无视条件的限制、环境的压力。有人说,人学会了只追求有限的、相比较而言“次好”的目标才更为现实。但是又有人说,目标太现实、太低,会限制一个人的潜力,阻碍对自身潜力的挖掘。那到底怎样把握设定人生目标的度呢?一般来说要符合SMART原则。

什么是SMART原则?它由组成一个有效目标的六大因素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而成:具体明确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接受的(Acceptable),现实可行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制的(Timetable)。按照这几点设定的目标就是切实可行的好目标。

所谓SMART原则,即是: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目标不能模糊或者抽象,比如过上幸福的生活。你幸福生活的标准是什么,要具体化,一一写下来;或者你要做个科学家。那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学家?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要量化你的目标,步骤化你的目标,将之大而化小,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完成其中的一个。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cceptable):设定的目标要高,要有挑战性,但一定是可达到的,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比如你的视力若有问题,就不要把当宇航员作为目标。

目标必须是现实可行的(Realistic):你的目标必须符合生活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还要有现实的条件,或者你能够创造实现目标必要的条件。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实现期限(Time table):你必须能够估算到在某个时间点上实现你的目标,要给自己一个期限,为此你要保证效率。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例外,原则只是一个需要参考的基本准则,关键是要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理性评价,这样设定的人生目标才不会因为太高而无法实现,或因为太低而让你没有努力的兴趣。

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而且往往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每一次选择又意味着是对另一种生活的放弃。因此,在作出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要慎重,一旦作出了选择,就要执著、坚定、大胆地去执行。

哈佛精英第20课:该有怎样的梦想

哈佛≠成功

上一所好的大学是人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但上一所好的大学并不能确保你就能够获得成功。就能够成为一代名流。成功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只有那些肯付出的人,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更何况,无论在哪里,成功首先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有这样一则关于哈佛的笑话:

一个年轻人刚从哈佛大学毕业,一想到自己的未来就兴奋不已。他上了一辆出租车,司机问:“你好!要去哪儿?”“我是哈佛大学2000届毕业生,我刚毕业,我只想出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看看这个世界将给我一个怎样的机会。”年轻人兴奋地说。

司机回过头,握住年轻人的手说:“祝贺你!我叫米琪,哈佛1949届的。”

看完这个故事,你也许会有几分辛酸和感慨,连哈佛的学生都在当司机,上学又有什么用?人总是倾向于用自己已有的观念去解读他人的故事,这样往往很难让自己的消极思想发生转变。在这个小小的故事里,你应该能够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哈佛49届,为什么是49届,而不是99届,难道是作者搞错了吗?其实,作者并没有搞错,之所以有这样的情节安排就是因为哈佛要让它的学生们学会从现象中明白更为深层的道理。

其实,哈佛1949届是哈佛历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届。

哈佛1949届,被1974年5月的《幸福》杂志誉为“令美元失色的年级”。这届毕业生共652人,他们的个人财富总额在1974年达到20亿美元;平均每人拥有3幢住房,平均每6个人就有一架私人飞机,45%的人担任所在公司的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包括强生公司、亚顿公司、施乐公司等当时的知名公司。他们掌握的公司年收入高达500亿美元,雇员超过100万人。这届“财运亨通班”让MBA身价倍增,使MBA在全世界风靡,至今不衰。

让我们看看哈佛1949届毕业生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吧。

他们来自饱受大萧条和战争洗礼的美国乡镇和城市,他们大多数属于中产阶级,但生活水平却与现在的中产阶级相去甚远。他们绝大多数在亚洲或欧洲战场上服过役,性格也被这次经历塑造得刚毅而简朴。

哈佛49届毕业生中有几名是“贵族子弟”,但总的来说,大多数是那个时代的普通美国人。哈佛49届毕业生离开哈佛的第一个十年就展现了他们与其他各届学生不同的作为。这群人并不满足于仅仅走上领导职位,然后静待市场变化而作出反应。他们有更大的野心。也许是战争和过早的成熟塑造了他们这代人勇敢无畏的性格,许多49届毕业生都异常坚定地要尽快改变他们所处的经济世界,实现他们的梦想。

改变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济意味着要把目光从制造业、炼油、采矿、钢铁和建筑等这些常见的财富来源中移开。它意味着能想象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美国,这里有世界上最广阔的中产阶级消费需求;有科技革新带来的生产力的迅猛增长;有让美国人拿储蓄炒股、为公司筹措资金的金融服务,有政府在国防、教育、太空勘探和基本建设上的高额支出,这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

但是,并不是每一位49届毕业生都看到了新经济的到来。那些能够想象到美国完全不同的商业面貌的人只是一小部分。但是那些抓住机遇的人并非纯属偶然,务实的追求,坚定的意志,对时事的敏锐观察、韬略和胆识都是他们搏击浪潮、成为风云人物的资本。

49届的故事说明:能够进入哈佛读书,意味着人生有一个好的起点。哈佛能够给你更多成功的机会,但是最终还要靠自己努力。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上一所好的大学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保证,但上一所好的大学并不能确保你就能够获得成功、就能够成为一代名流。这就像人出生时一样,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并不意味着你以后必定飞黄腾达。成功是一个努力的过程,只有那些肯付出的人,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尽管很多人不能上哈佛,也有的是成功的机会。

上了哈佛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不上哈佛也并不意味着你不能达到哈佛人的成就,因为哈佛告诉你,成功的保障不是外在因素,能够实现你的成功承诺的只有自己。

先到你想去的地方

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要是在你醒着的时间里,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是不会感到幸福的。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是事业有成,名利双收。有的人又说,那不是我的追求,我心中的成功就是我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自己感觉到幸福就可以……不同的人对成功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这里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幸福”。有的人,并不认为一个人事业有成就是成功的,他还要内心感到幸福;更有的人认为,自己感觉到幸福就是成功。那到底我们该如何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呢?哈佛大学校长在给2008届毕业生的演讲中,就讲到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哈佛的回答:

1大多数人选择了金融行业,有的人选择了其他的工作你们不停地问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去了华尔街?为什么我们哈佛的学生中,有那么多人到金融、咨询和电子银行领域去?”

这个问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回答,我要用的是威利萨顿(一个美国银行大盗——译者注)的回答。你们可能知道,当他被问到为什么要抢银行时,他说“因为那儿有钱”。我想,你们在上经济学课的时候,都见过克劳迪亚·戈丁和拉里·凯兹两位教授,他们根据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们所教学生的职业选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发现,虽然金融行业在金钱方面有很高的回报,但还是有学生选择了其他的工作。实际上,你们中有37个人选择做教师,有一个会跳探戈的人要去阿根廷的舞蹈诊疗所上班,另一个拿了数学荣誉学位的人要去学诗歌,有一个要在美国空军受训做一名飞行员,还有一个要去做一名治疗乳腺癌的医生。你们中有很多人会去学法学、学医学、读研究生。但是,根据戈丁和凯兹的记录,更多的人去了金融和咨询行业。Crimson对去年的毕业生作了调查,参加工作的人中,58%的男生和43%的女生去了这两个行业。虽然今年的经济不景气,但这个数字还是达到了39%。

2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困惑?高薪、不可抗拒的招聘的冲击、到纽约和你的朋友一起工作的保证、承诺工作很有趣——这样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理由。对于你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只会在其中做一到两年。其他人也会相信这是他们可以做到的最好的一份工作。但还是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其实,比起回答你们的问题来,我更感兴趣的是你们为什么会这样问。“戈丁和凯兹教授的研究是不是正确的?”,“到金融行业是不是就是‘理性选择’”,你们为什么会不停地问我这些问题?为什么这个看似理性的选择,却会让你们许多人无法理解,觉得不尽理性,甚至有的会觉得是被迫作出的必要的选择?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困扰这么多人呢?

3不仅要成功,还想要幸福和满足我想,你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你们不想只是做到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还想过得有意义。但你们又不知道这两个目标如何才能同时达到,你们不知道在一个大名鼎鼎的公司中是否有一份丰厚的薪水,前途是否很有保障,是不是就可以让你们自己满足。

你们为什么要焦虑?说起来,我们学校这方面也有错。从你们进来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你们,到这里,你们会成为对未来负责的精英,你们是最棒的、最聪明的,我们都要依靠你们,因为你们会改变这个世界。这些话,让你们个个都胸怀大志。你们会去做各种不平常的事情:在课外活动中,你们处处体现着服务的热情;你们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因为你们关注地球的未来;在今年的总统竞选中,你们也表现出了对美国政治改革的热衷。

但现在,你们中的许多人迷惘了,不知道这些在做职业选择时都有什么用。如果在有偿的工作和有意义的工作之间作个选择,你们会怎么办?这二者可以兼顾吗?

现在的你们,到了要作出选择的转换阶段。选择去工作或读研都意味着失去了选择其他选项的机会。每次决定都会有舍有得——放弃一个可能的同时,你也赢得了其他可能。对于我来说,你们的问题差不多就等于是站在十字路口时的迷茫。

金融业、华尔街、招聘就是这个困境的标志,它带来了比职业选择更广、更深的一系列问题。不管你是从医学院毕业当了内科医生或者皮肤科医生,从法学院毕业进了一家公司或者做了一名辩护律师,还是结束了两年的TeachforAmerica项目在想要不要继续教书,这些问题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困扰你们。你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们既想活得有意义,又想活得成功;你们知道你们所受的教育,让你们不只是为自己的舒适和满足而活,而且还要为你们周围的人而活。现在,到了你们想办法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