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作文知识讲话
17446400000030

第30章 怎样修改作文(1)

作文,包含“写”和“改”两个主要环节,忽视哪个环节都不会写成好文章。就是说,作文,不仅要重视“写”,同样要重视“改”。

古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写完一首诗之后,常常拿到街头读给老婆婆听,问她们是不是听得懂,如果她们哪里听不懂,他便拿回来进行修改。他说:“好句时时改。”现代大作家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叫《肥皂》,两年后要印到一本书里之前,他又改了一百四五十处。他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修改作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怎样修改作文呢?

修改作文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错小误都不放过,都要细心认真地改正。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从作文的大局出发,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检查和修改:

一、思想是否健康

作文里有产生坏影响的内容,即使很生动,也要坚决删掉。例如:有一篇学生作文《我的妈妈》,写妈妈如何耐心地照顾年迈的奶奶,如何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赞扬妈妈的好品质、好精神。可是文章里还写到妈妈和阿姨们一起打麻将的情景,打到深夜不知累,非常高兴等等。这一材料就会起到消极影响,损害中心思想,应该删掉。

二、“详”“略”是否得当

以中心思想为标尺,衡量作文中使用的材料,哪个材料是重要的应该详写,哪个材料是次要的应该略写。有的材料虽然比较生动,但是与表达中心思想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就要概括地写或干脆不写;相反,如果发现中心思想不够突出,文章内容不够感人,就要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再写得详细些或补写一两点新材料。例如:

《打雪仗》(例文1)原来作者只是把双方打雪仗的情形描述得很详细很生动,而对李大林受伤后的情形却是寥寥数语。在修改时,为了突出同学间团结友爱的中心思想,就详细地描述了同学们救护受伤的李大林的情节。

原来是这样写的:

“坏了,出事了!”有人大声喊了起来。

我们两“国”的人都跑到李大林的身边,原来是他被打伤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校医室去。

修改后是这样写的:

“坏了,出事了!”有人大声喊了起来。

我们两“国”的人都跑到李大林的身边,七嘴八舌地呼唤着:“大林!大林!怎么啦?”

我扶大林坐起来。陈泽背起大林向校医室跑。我紧跟在后边,一边用右手托着他的屁股,一边鼓励他说:“你一定要坚持住,很快就会好的!我不是故意的,实在对不起!”同学们紧跟其后,都为大林身负重伤而焦急。

把修改前后的文字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修改后的文字更生动、更能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内容是否交代明白

写记叙文,主要看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是否写清楚。写文章,不要以为自己心里明白别人就明白,就可以不写;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考虑,凡是读者会发生模糊、误解的地方,就要加以修改,把内容写具体、明白。写其他文体的文章也要这样做。例如:

《姐姐的故事》(例文2)原来没有交代“打印的作文选集”是哪儿来的,也没有交代清“我”和作者司春鸟的关系,别人读了就不会明白“我”见到这本作文选集如此高兴的原因,因而损害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修改时,作者补写了和司春鸟的关系以及从前的友谊。原来司春鸟是爷爷老同学的孙女,以前见过面而且有书信来往,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样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别人读了才会明白,而且为下文写司春鸟的故事做了铺垫。

四、层次是否清楚

写文章要在下笔前首先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步一步地连贯地写下去,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杠子地乱写。段落反映层次。一个层次写一个内容,分成一个段落。不分段落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要把一个小层次的内容划分成两段。

层次清楚,分段合理,才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五、过渡是否自然

文章内容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它们之间就要写一个过渡段(过渡句或过渡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内容转换、连接得自然流畅。例如:《打雪仗》(例文1)一文中用“李大林我俩素来关系不好”这个过渡句,承上启下,从打雪仗过渡到“我”怀疑李大林向老师告“我”的状,“我”被老师批评的事。

六、照应是否周密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应。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说的,前面要有交代。文章内容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学生作文要特别注意开头与标题相照应,开头与结尾相照应。写开头的时候,适当点到标题,可以避免作文跑题。在结尾的时候,回应开头,概括全文,可以使文章主题突出,结构完整。例如:

《打雪仗》(例文1)结尾写道“大林也没有把我打伤他的事,向班主任老师报告。我心里又感激又惭愧。”和文章前面写的“我”怀疑大林向老师打小报告,“我”挨老师批评的事相呼应。

七、表达方式是否正确

文章体裁不同,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也不同。记叙文以叙述为主,其次是描写和抒情。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其次是叙述。议论文的叙述要概括,起到论据的作用就可以了。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语言要平实,不能多用形容词和描写性的语句等等。比如有的学生在记叙家乡新面貌的文章里,大段地写国内的大好形势。这样写,既显得议论过多,又离题太远,应加以删改。有的学生在写读后感时,详细地复述原文的故事情节是不对的,读后感属于议论文,应该有重点地概括地引述原文,做到“议”多于“叙”。

所谓“小处着手”,就是对字、词、句和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进行检查和修改。

一、要注意改正错字和别字,把字写正确、工整、清楚,不要乱加涂抹。

二、对词句要采用“删、增、移、换”的方法进行修改。

1、删。删掉多余的词、句,把罗嗦的词句改得简洁明白。例如:“我从没去过北京,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去北京。”应删掉“从没去过北京,这一次”,改成“我还是头一次去北京。”

2、增。有的句子增加一些字词,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例如:“一个低年级的女同学问道:‘你是叫王棋吧?’”可改为:“一个低年级的小个儿女同学,站在教室门外,探进头来笑嘻嘻地问道:‘你是叫王棋吧?’”

3、移。移动句子中字词的排列次序,换个说法,使意思表达准确,读着顺口。例如:“我和爸爸头一次去北京,是2008北京奥运会刚刚开过的时候。”“我和爸爸头一次去北京”,容易让人误解为爸爸也是头一次去北京。可改为:“我头一次去北京,是2008北京奥运会刚刚开过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去的。”

4、换。换掉原来的词、句,使原来的语句表意更合理更有力。例如:“在讨论如何争取班级第一名的运动会上,大家争吵得很激烈。”这句话,实际的意思便成了“在运动会上争吵”,显然不合理。“争吵”是贬义词,用词不当,“争吵”应换成“争论”。这句话应调理为:在讨论如何使我班在运动会上取得第一名的班会上,大家争论得很激烈。

三、使用标点符号要认真、规范。

标点符号不仅表示说话时停顿的长短,而且表示说话时不同的语气,对表达思想感情起着重要作用,一定要认真修改使用错误和不规范的标点符号(见《怎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附:常用的修改文章符号

1、增补号:∨∧小增补号,标在所需增加部分的上边,也可以标在下边;∨大增补号,如增加的文字多可加引线写在眉批空白处。

2、删除号:□或○小删除号,用于删除标点符号或者一两字;

大删除号,用于大段文字的删除。

3、换位号:小换位号,用于需要换位的文字之间;大换位号,用于临行、隔行文字的换位或者大段文字换位,箭头插到移入的位置。

4、升格提行号:∣←箭头划到应提升的位置。

5、降格缩行号:足状划到应降到的位置上,多用于开头或引文抄错格式的地方。

6、贯接号:尽头指向应贯接的两字之间。

7、复原号:△△△标在已删去的字、词、句、段的下端表示复原。

8、留空号:>标在行与行的左端,标明这两行之间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