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作文知识讲话
17446400000023

第23章 怎样写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必须按照别人出的题目作文。如果是考试命题作文,考生必须以试题的题目作为自己作文的标题。缺标题、改标题都要被扣分。

怎样写命题作文呢?

一、命题作文分类

命题作文可分为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类。

全命题作文。全命题是一种传统的习作和考查方式。出题者给一个完整的题目,作文时要完全按照题目提示或暗示的要求去做。

全命题作文的题目有时是一个句子,有时是一个词组或一个词。例如:《谈“开卷有益”》,这个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是一个完整的题目,不需要增加任何字词。这个题目表明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为宜(这类短语,汉语习惯上省略主语“我”),提示了作文的主题是论述经常读书的好处。

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是出题者给一个不完整的题目,学生作文前必须将题目补全,然后才能写作。例如:《_____在我心中》《我的____》《站在____的门口》等。《_____在我心中》可以补全为《五星红旗在我心中》《奶奶在我心中》《学习在我心中》《未来在我心中》等题目。可见半命题作文比全命题作文在立意、选材方面有较大的自由。作文时要利用这一优势,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意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全题目。

二、意在笔先

写命题作文一定不要见题就写,要在审题的基础上先明确立意,即先定好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论述的中心论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材料的统帅。写记叙文,要依据主题选择材料,确定详略;写议论文,要依据中心论点选择和安排论据。主题的正确、鲜明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三、抓住“题眼”

我在这里先讲一个古代故事。宋朝的翰林画院,常用诗句作画题进行科举考试。有一年的考试题目是“竹锁桥边卖酒家”。看了试题后,有些应考者画了一家酒店,顾客出出进进,旁边点缀上横桥竹丛。有些应考者画了一家酒店,店门上了锁,店后几支竹,店前一小桥。结果这些应考者都未能榜上题名。获得第一名的叫李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类应考者根本没有把“锁”字画出来,被判为跑题。第二类应考者又错误地理解了“锁”字的意义,机械地画了一把锁,被判为曲解题意。而李唐就不同,他画的是一座小桥,桥边是茂密的竹林,竹林高出挑着一面酒旗,旗上写个大大的“酒”字。李唐在画面上没以酒店为主,但又能画出酒店,酒店是通过竹林高出挑着的一面酒旗来展示的。这表明李唐准确地理解了诗句中的关键词(题眼)“锁”的真正含义。李唐审题准确,抓住“题眼”,是他画作获得第一名的主要原因。

画画是这样,作文也是这样,特别是命题作文更要注意抓住“题眼”。“题眼”是指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题眼”,就意味着抓住了作文的重点。

怎样抓住“题眼”呢?

抓住“题眼”,就是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并给予准确认识。如果题目是一个句子,那么句子中表示陈述作用的动词或形容词就是“题眼”,例如《我爱家乡的板栗》,其中的“爱”就是“题眼”,全文都要围绕“爱”来选材,写家乡有关板栗的故事,板栗的特点,抒发热爱家乡的感情。题目如果是名词性短语构成的,其中用来表示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因为这些词语往往是题目特殊要求的标志。例如《最美的微笑》,“最美”是“微笑”的修饰语,审题时抓住“最美”一词,认识到题目要求写的“微笑”不是一般的微笑,而是有不平凡的意义的微笑。这就规定了所写的材料必须是给自己震撼很大、使自己深受感动的事件,要写在这样的事件发生之后见到的或感受到的微笑,如果写平常的微笑就不切题。

当然,这里强调审题时注意抓“题眼”,并不意味着“题眼”以外的词语可以忽视,而是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语都要认真研究。有的题目本来没有“题眼”,因此就不必去抓什么“题眼”了。

四、化实为虚

命题作文中有的题目表面看很“实”,但是按题“实”写却会无话可说。例如,“请以‘踮起脚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遇到这类命题作文必须“化实为虚”,展开联想,扩展思路。“踮起脚尖”的引申义是努力提高自己,超越别人;树立远大理想,为国争光;艰苦奋斗,争取优异成绩等。这样我们可以思考是谁在踮起脚尖呢?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呢?怎样踮起脚尖呢?可以联想到篮球场上的巨人姚明,田径场上的飞人刘翔,以及在舞台上踮起脚尖舞动生命的舞蹈家邰丽华,也可以联想到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历史人物故事,写他们是如何为理想、为国家而艰苦奋斗、超越别人,以他们的言行、故事为论据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用“踮起脚尖”这一细节引出生动的故事,详细地描述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人怎样经过奋斗取得成功的事迹,写一篇记叙文。又如“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翅膀”是用来飞翔的,可以从低飞到高,从近飞到远,显然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喻得到别人鼓励和支持,从而获得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隐形”这个词语暗示“翅膀”是看不见的、默默存在的事物,如有关认识和主张,从而写成一篇议论文。也可以写一篇自己在别人(父母、老师或朋友)的教导和帮助下艰苦奋斗的曲折经历,写成一篇记叙文。

所以,遇到命题作文要灵活考虑,不要只从题目文字的表面意义去理解,有时要由此及彼,化实为虚,展开联想,从题目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者象征义去构思成文。

五、宽题窄作

有的命题作文题目很大,虽然必须写既定的题目,但是在写作时要在头脑中给题目补充适当的成分,使题目意义明确,做到“宽题窄作”,主题(观点)集中,内容具体。例如:“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熟悉》题目非常广泛,可以写人、事、物、景,也可以写品质、理念、思想等;“人”又可写熟悉的老师、亲人、同学或朋友等等。由此看来,《熟悉》这个题目很难下笔。我们在实际写作时必须对题目加以限制和补充,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中筛选意义深刻的主题,新颖生动的材料来写。可写“我熟悉的张老师”、“我熟悉的那双粗糙的手”、“熟悉与成功”、“放弃熟悉,挑战新事物”等。将题目由大化小、由抽象化具体,就比较好写了(注意,命题作文,文章标题还要写原来题目)。

【记住要点】

命题作文审题详,抓住“题眼”写重点。题目“虚实”有变化,注意“引申”和联想。大题化成小题写,主题集中记心间。

【例文】

请以“熟悉”为题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熟悉

高二李婧

李老师教我们数学并兼任我们班主任。从他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我就非常敬仰他。他讲每个公式、定理和例题的解法时,都是那样的明白,那样的重点突出,句句都让你记在心里。特别是他那手独有的技巧更令人佩服不已。他上几何时,不像别的老师那样要带着长尺和圆规,他就用手一划或者胳膊一轮,黑板上就会出现特别直的线、特别圆的圆。说也奇怪,以前我的数学成绩在班里一般,也就是个中等吧,可是自从李老师教我们班数学后,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试成绩逐步提高,上学期期末考试我得了第一名。李老师越来越喜欢我,我也十分敬爱李老师,我经常向李老师请教疑难问题,李老师总是耐心地辅导我。两年来,我和李老师可以说已经很熟悉了,然而,后来李老师的一些做法又使我感到很陌生,很不理解。

在学校,考试是“家常便饭”,考个好成绩本来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可是,每次考试后,李老师经常在班会上对我大加表扬,说我是全班同学的学习标兵,还说只要我继续努力下去,就会成为中国第二个陈景润。从此,我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好像班里同学谁也不如自己了,班干部的话也不听了,上课有时不注意听讲,有时因一点小事就请假缺席,因为我心里总觉得老师会给我撑腰。我的骄傲自满情绪就这样滋长起来。后来的结果自然是苦涩的,同学们都疏远了我,使我精神十分苦闷;我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成了全班的中下等。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确实是一条真理。如果李老师不是过头地表扬我,或者发现我有骄傲自满情绪就给以及时地批评,我就不会脱离同学,也不会把学习搞得这样糟。

有一天中午,班里的陈时和李荣到李老师宿舍去问数学问题。他们一敲门,李老师问道:“是王小军吗?进来吧。”陈实说:“不是,是李荣我俩。”“你俩呀,等会儿再来吧。”李老师不耐烦地说。他俩沮丧地回到教室,看到我就对我冷嘲热讽起来。李荣打着李老师的腔调说:“是王小军吗——进来吧。”陈时接过话茬说:“别说了,都怪我们不是老师的红人。”当时我什么也没敢说。放晚学时,我悄悄地问陈时:“咱俩感情比谁都好,你中午为啥挖苦我呀?”这时她才把实情告诉了我。我想,当时老师也许在午休或者有事,让学生等会儿再来也无可挑剔。如果没有“是王小军吗——进来吧”这句话,他们是不会生气的。李老师,我们都是您的学生,您应该平等待人呀。

还有,学期初选举班干部时,投票前您表扬我遵守纪律呀,有组织能力呀,团结同学好呀,能歌善舞呀等等,不说别的同学优点只是重点表扬我,谁看不出来是给我拉选票呢?这已经引起许多同学不满了。选举结果我还是没选上,可是第二天您宣布班干部名单时,竟宣布我为文娱委员,把那个应该选上的同学刷掉了。李老师,您这样做不仅使我好长时间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不敢开展工作,而且,对同学们的思想影响也很不好。您以前对我们常讲做工作要发扬民主精神,可是您的实际做法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让同学们怎么相信老师的话呢?

有一天,我鼓起勇气找到李老师,把自己积存在心里的意见全盘端了出来,李老师耐心地听着。说完后我心里忐忑不安,怕提错了,怕老师生气。然而,李老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夸奖我,说我的意见提得好,是对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此,我和李老师亦师亦友,仿佛更加熟悉了。

2006年6月

【简评】

《熟悉》这个文题范围广泛,不好下笔,作者采取“宽题窄作”的方法,写作时给“熟悉”加上了限制性的词语,在心中形成了《我熟悉的班主任李老师》。这样就容易下笔了。本文选材新颖,写师生友爱的关系跳出了写老师利用休息时间补课或者学生去看望生病的老师等等人们常写的内容,而是选择了新的角度、新的题材,读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从写对李老师的熟悉、敬佩,写到对李老师的陌生、不理解,再写到与李老师的沟通、亦师亦友、更熟悉了,材料安排曲折有致,紧紧围绕赞扬李老师教学好,虚心听取同学的批评意见这个主题。

同样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题材去表现,关键是题材要新颖。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发现、思考和积累写作素材。

开头、结尾也很好。开头先写李老师教学如何好,“我”如何熟悉李老师、敬爱李老师,接着写有时对李老师又感到很陌生,很有意见。这是“欲抑先扬”、造成悬念的写法,写得引人入胜。结尾一段总结上文,扣紧标题,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