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作文知识讲话
17446400000013

第13章 怎样写景

首先,写景之前要明确写景目的。

以写景为主的文章是为了借景抒情。景物是文章的主要材料,通过描写一定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使读者读后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和教育。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里也有写景,这里的景物是文章的次要材料,目的是为了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起到衬托或渲染气氛的作用。同学们在作文时要避免为写景而写景、为拉长文章而写景。

第二,写景之前要细心观察景物。

写景之前要细心观察景物,用心抓住景物的特点。不同的景物有其不同的特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环境下还会有其不同的特点,描写景物时要着重描写景物的特点,而不要面面俱到。

同学们都知道“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来自一个典故:

传说宋代有一个画家叫文与可,他为了画好竹子,冒着似火骄阳,全神贯注地观察一片竹林;不顾狂风大作,站在山顶上观察被风吹乱的竹林;淋着倾盆大雨,观察雨中的竹林和雨后竹叶上晶莹的水珠。由于他能够细心地观察不同环境下的竹子,心中积累了竹子的各种形象,抓住了竹子的特点,所以才能画出最出众的竹子。

这个典故充分说明了写景前细心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的重要性。

观察时还要注意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视觉观察其形,从嗅觉观察其香,从味觉观察其味,从听觉观察其声,从触觉观察其质,借助各种感觉器官的观察体会,更有利于描绘出景物的特点。

当然,在描绘某一具体的景物时,这五种感官的感受不要面面俱到,而是依据抒情的需要描写其中能够体现景物特点的某两三个方面。

第三,描绘景物要层次清楚。

要掌握写景文章的一般结构方法,做到层次清楚地描绘景物。写景文章的结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总分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是在描写景物时采取“先总后分”、或者是“先分后总”、或者是“先总后分再总”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容易掌握,容易做到描写景物层次清楚。

二是移位换景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按照观察点的转换来写,或者按着游览的顺序来写。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在描写的地点和景物发生变换时,一般都要写出明显的提示语,如:“我们来到山巅的六角亭……站在亭子里向北望去……”又如:“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北戴河……午饭后我们步行到了海边……”写出类似的提示语,读者就会明了作者描述景物的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文章内容层次清楚。

第四,描写景物要具体形象。

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得具体形象呢?

首先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或动态来描写,因为这三个方面最能体现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写景时不知从何下笔,就是忘掉了把你观察到的景物的形状、颜色写出来,忘掉了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比如,描写一棵大树,可以描写大树的高矮粗细和树冠、树叶的形状,也可以描写树干、树叶的颜色;写完大树静止时的状态,还可以再写一写风吹来时它的姿态变化。再如,描写山野的景色,可以描写高山奇石的静景,还可以再描写飞禽走兽的动景,动静结合,把景物描写得丰富多彩。

其次,要恰当地采取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景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景,可以把抽象的景物形象化,把简单的景物具体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景,把山水禽兽当做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可以增强写景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景,更能突出景物的特点。

此外,在写景时还可以适当插入神话传说、诗词典故、民俗谚语等,以增强景物描写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记住要点】

观察景物要细心,形状、颜色和动景。采取“总分”结构式,写景做到层次请。抓住特点细描写,借景抒情主题明。

【例文1】

初雪

初一司春鸟

这天,我从梦乡中醒来,睁眼一看,屋里显得比往日特别亮。我急忙穿衣下床,向窗外望去,不禁吃了一惊,原来是下雪了。这是让人兴奋的今年的第一场大雪。

雪停了。只是一夜之间,楼外就变成了一片银色世界。眺望远方,蜿蜒起伏的山峦银装素裹,山窝里淡淡的雾气缓缓升腾,峰巅上棉絮般的白云从容飘过;俯瞰近处,马路被雪覆盖,路旁丛生的柏树和杨柳树的枝条上附着千姿百态的雪花,有的像毛茸茸棉球,有的像支支梅花……眼前的雪景,不禁使我想起古人描写雪的诗句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吃过早点,我匆匆往学校赶去。脚下的积雪,随着我的步伐,好似唱着欢快的歌曲。清风吹来,亮晶晶的雪花便从树梢上、楼顶上飘落下来,那情景就像无数的花瓣从天而降。马路上,汽车、自行车、马车在雪地上小心翼翼地行驶着;汽笛声、车铃声、还有马车发出的吱吱声,组成了一曲和谐动听的交响曲。

我走进学校,又见到另一番热闹的景象:男同学们在雪地里追逐嬉戏,进行着激烈的雪球战;女同学们在说说笑笑地堆雪人。我放下书包,立即加入到堆雪人的行列中去。我们有的用笤帚扫,有的用铁簸箕铲,有的用手捧,人多力量大,把雪人很快地堆了起来。这时,有个同学从衣兜里掏出个胡萝卜给雪人按上个红鼻子,有个同学捡来两个小石头,给雪人嵌上了一双黑眼睛,有个同学不知从哪儿找来一顶破草帽戴在雪人的头上,把雪人一下子变成了小老头儿,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冻得发红的笑脸,我不由得想:这雪的世界多美呀!雪给我们改变了自然,美化了自然,净化了自然,因此,我要高声赞美雪,赞美雪景给人们带来的快乐生活!

【简评】

本文通过描写雪后美丽的景物,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感情,赞美了团结、快乐的校园生活。本文写景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第一段是总述,概括地写道“这是让人兴奋的今年的第一场大雪。”下面是分述,分三层描写:远山近树的雪景,上学路上的雪景,校园里面打雪仗、堆雪人的雪景。在写这些雪景的时候,每层开始都有一句提示性的语言:“雪停了。只是一夜之间,楼外就变成了一片银色世界。眺望远方……俯瞰近处……”“吃过早点,我匆匆往学校赶去……”“我走进学校,又见到一番热闹的景象……”等,层次非常清楚。最后一段总述结尾,“这雪的世界多美呀!”照应开头,直抒胸臆。

本文在描写方法上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描写方法,在第二自然段还贴切地插入了古人的诗句,使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而丰富。

【例文2】

秋登奇石谷

初二司春鸟

我们一家三口,爸爸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妈妈在小学教书,我在二中上学,平时都很忙,难得有整天聚在一起的机会。今天是星期日,都在家。于是,我就提议说:“爸爸妈妈,咱们一块儿去游奇石谷吧,顺便可以摘一些美丽的枫叶回来。”“好啊,马上出发!”我的建议得到了爸爸妈妈的一致赞同。

我们坐了半个小时的汽车,很快来到了奇石谷的南麓。仰望群山,奇石谷的山峰直插云霄,令人生畏。山谷里、山坡上生长的山草野花已经枯萎凋零,各种树木的叶子随风飘落,只有那片片枫林在秋阳的照射下呈现出耀眼的红色。山坡上,一条用石板砌成的羊肠小道蜿蜒而上,时隐时现。我们沿着这条羊肠小道拾级而上。可是,登山不过二百多米,我就落在后边气喘吁吁了……

爸爸边走边给我们讲故事。爸爸回头问我:“孩子,你知道”功亏一篑“的意思吗?”我说:“知道,就是差一筐土高山就没有堆成。”爸爸说:“对呀,许多事情都是快要成功时,由于一松劲儿而失败了,登山也是如此啊。”爸爸是在用这个成语故事鼓励我。于是我鼓起勇气,跑到前边,继续向上攀登。

我们来到了半山腰。爸爸指着一棵已经掉光叶子的树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我和妈妈摇摇头。“这是野核桃树,”爸爸说,“让我们找找野核桃吧。”爸爸一说,我才注意到这里生长着不少野核桃树,此外还有栗树、梨树、橡树等许多种树。它们的树干,光秃秃地伸展着自己的手臂,好像在对我们炫耀它们的顽强不屈。再看我们的脚下,厚厚的树叶有红的、黄的、橙的、淡绿的、浅褐的……五颜六色,就像给山坡铺上了一块华丽的地毯。我们拨开树叶仔细地察看,突然,一个褐色的椭圆的小东西吸引了我,我捡起来一看,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叫起来:“快来看哪,我找到了野核桃!”爸爸妈妈看了直夸我眼尖。我们又走到右边不远的地方,来到了一片枫树林里。都说“秋风扫落叶”,然而枫叶,却长得遮天蔽日,十分茂盛,在秋阳的照射下,泛着红艳艳的光彩。长形的叶脉,清晰可见,十分美丽。我赶紧采摘了厚厚一摞枫叶,小心得装入旅行袋里。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终于到达了山顶。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奇峰怪石:有的一块巨石突兀孤立,像擎天柱般高耸入云;有的几块巨石重叠交错,像巨大的野兽匍匐山巅。在几块很大的平石上,镌刻着几首当代诗人的佳作,更为奇石谷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

我们站在这里,向周围眺望,那缭绕着淡淡雾霭的崇山峻岭似乎都在我们的脚下,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我和爸爸不禁一起高声喊起来:“奇石谷——你真美——”深山峡谷里跟着回荡着同样的声音:“奇石谷——你真美——”

2006年11月

【简评】

本文描写了奇石谷山石树木的壮观秀美的景物,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感情,赞美了顽强不屈的品格。

在描写景物时,作者抓住深秋景物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例如描写树木,有的写形状,“它们的树干,光秃秃地伸展着自己的手臂,好像在对我们炫耀它们的顽强不屈。”有的写颜色,“再看我们的脚下,厚厚的树叶有红的、黄的、橙的、淡绿的、浅褐的……五颜六色,就像给山坡铺上了一块华丽的地毯。”在遣词造句中,都包含着小作者对家乡亲切赞美的感情。

本文写景层次清楚,按移位换景的方法,从下到上的顺序写,从山脚写到山腰,最后写到在山巅见到的景物。在写每一层次的景物之前,都有提示性的语句,表明游览的行踪。如:“我们坐了半个小时的汽车,很快来到了奇石谷的南麓。仰望群山……”;“我们来到了半山腰”;“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终于到达了山顶”等,做到了描写景物方位明确,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