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下刺客——潜艇
17434100000014

第14章 水下千秋——潜艇的风采(4)

“V-I”级(671型)核潜艇采用的是适于水下高速航行的线型,该级核潜艇的艏部呈回转椭圆体,艉部为圆锥体,整个艇体基本上是水滴形。由于该级核潜艇采用单轴单螺旋桨推进,因此该级核潜艇上的汽轮机以及涡轮发电机组可以布置在同一个舱室之中,这样可以缩短整艘潜艇的长度。

“V-I”级(671型)核潜艇艏部装备的是6具鱼雷发射管,这6具鱼雷发射管分为两排,按照上排2具、下排4具的形式布置在艏部声呐的上方。另外,在艏鱼雷舱的上部,开设了鱼雷装填舱口,这样做可以保证“V-I”级(671型)核潜艇即使是在海上,仍然能够对其补充鱼雷。“V-I”级(671型)核潜艇的艇体外表面敷设了橡胶材质的消声瓦,指挥台围壳以及各种天线的导流罩涂敷的是吸声涂料。经过上述各种降噪处理,“V-I”级(671型)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的辐射噪声比N级627/627A型)攻击型核潜艇降低了5~10分贝,达到了与美国海军“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相当的噪声水平。

“V-I”级(671型)核潜艇的主要特征是该级核潜艇操纵的自动化水平比较高,该级核潜艇上装备了潜艇综合操纵系统。该综合操纵系统涵盖了全艇指挥、注排水、艇内通风换气、空调、油压等方面的远程遥控。另外,前苏联海军潜艇内装备空调装置以及采用日光灯照明技术,是从“V-I”级(671型)核潜艇开始的。

1965~1966年,671型的首制艇“K-38”号核潜艇尚在造船厂建造期间,该艇上的许多设备就已经开始了各种试验。该艇建成之后,立即经由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被拖曳到北方舰队,然后“K-38”号核潜艇进行了长达41天的海上试验。

在这次试验过程中,“K-38”号核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为34.5节,这是当时核潜艇水下航速的世界最高纪录。1967年年底,K-38号核潜艇正式在前苏联海军服役,并且立即承担了作战巡逻任务。

随着“V-I”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建造数量的逐年增多,前苏联海军也逐渐把它们派往世界各大洋执行各种任务。到1975年1月底,“V-I”级(671型)的15艘攻击型核潜艇全部建成,从此开始,“V-I”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与美国海军核潜艇在世界各大洋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此外,“V-I”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另外一项主要任务是与前苏联海军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一起,对抗美国海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和航母编队,因此,“V-I”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主要活动的海域是大西洋和地中海,并且经常可以突破美国海军的反潜作战兵力的严密监视。

20世纪80年代末期,前苏联海军曾经计划对“V-I”级(671型)中各艘核潜艇实施现代化改换装,但是,由于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大幅度裁军的困境,俄罗斯海军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V-I”级(671型)核潜艇的现代化改换装。于是,俄罗斯海军只好把“V-I”级(671型)之中的有核潜艇做了退役处理。

四、潜水轿车:V-Ⅱ级(671RT型)攻击型核潜艇(俄)20世纪60年代初期,前苏联海军面临的形势是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及核潜艇的数量迅速增加,为了有效地与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及核潜艇抗衡,前苏联海军深感必须要拥有多用途的攻击型核潜艇。1961年11月,前苏联海军司令部和造船部联合对第143特种设计局下达了研制新型多用途核潜艇的命令,按照这项命令,第143特种设计局将要以“V-I”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为基础,设计出具有更强攻击能力以及可以执行多种任务的多用途核潜艇,这种具有反舰、反潜功能的新型多用途核潜艇的主要任务是打击美国海军的航母、其他大型水面舰艇以及核潜艇。

“V-Ⅱ”级(671RT型)核潜艇的主尺度是102米×10.6米×7.30米,水面/水下排水量为4245吨/5670吨,储备浮力为34%,安全下潜深度为320米,最大下潜深度为400米,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形式,耐压艇体材料为AK-29型钢材。该级核潜艇的推进系统由核动力蒸汽轮机推进组成,主要包括VM-4P型压水反应堆2座、OK-300型汽轮机1台(3.1万马力)、DG-200型柴油发电机组2台、OK-2型涡轮发电机组2台(5440马力)、PG-137型辅助推进电机2台(550马力),艇上采用单推进轴,装备一个5叶单螺旋桨,其水面/水下航速为11节/31节,水下连续航行时间60天。该级核潜艇的蓄电池为2组426-Ⅱ型蓄电池,每组112块电池单元。

由于“V-Ⅱ”级(671RT型)核潜艇在总体战术技术性能方面十分出色,并且在冷战时期与美国海军核潜艇以及水面舰艇进行海上对抗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该级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切尔尼绍夫被授予苏联劳动英雄奖章。1971年,切尔尼绍夫总设计师又被授予国家级奖励。“V-Ⅱ”级(671RT型)和“V-I”级(671型)核潜艇被苏联海军誉为“潜水轿车”。

五、巅峰之作:V-Ⅲ级(671RTM型)攻击型核潜艇(苏)

1960年10月,苏联决定开始研制“飑”型超高速鱼雷。1963年,由苏联第24研究所承担的“飑”型超高速鱼雷的技术设计方案得到批准,经过有关方面的努力,“飑”型超高速鱼雷的样品于1964年问世,并且于同年开始在伊西库克里湖的海军实验所进行发射试验。1966年5月,“飑”型超高速鱼雷被苏联海军命名为M-4型鱼雷,在黑海舰队的一艘经过改换装的W级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了发射试验。此后,第24研究所根据发射试验的情况对M-4型鱼雷进行了改进设计,经过改进设计的超高速鱼雷被命名为M-5型鱼雷。到1976年为止,有关部门对M-5型鱼雷进行了43次发射试验。1977年11月,VA-111“飑”型超高速鱼雷终于定型。

VA-Ⅲ“飑”型超高速鱼雷和RK-55“石榴石”型巡航导弹这两种新型潜射武器如果装备上艇的话,将会使前苏联海军潜艇的打击能力得到显著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前苏联海军决定在“V-Ⅱ”级(671RT型)和“V-I”(671型)核潜艇的基础上,研制一种可以装备VA-111“飑”型超高速鱼雷和RK-55“石榴石”型巡航导弹的新型多用途核潜艇。这种新型核潜艇就是671RTM型核潜艇,西方国家把该级核潜艇命名为V-Ⅲ级核潜艇。

“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的主尺度为107.1米×10.8米×7.66米,排水量为4877吨/7889吨,储备浮力为34%,安全下潜深度400米,最大下潜深度600米,艇体结构形式为双壳体结构,艇内划分为8个舱室。该级核潜艇上的推进系统是核动力+汽轮机推进,它包括VM-4P型压水反应堆2座、OK-300型汽轮机1台(3.1万马力)、DG-200型柴油发电机组2台、OK-2型涡轮发电机组2台(5440马力)以及PG-137型辅助推进电机2台(750马力)等,艇上为单推进轴,装备一个5叶螺旋桨。“V-Ⅲ”级核潜艇的水面/水下航速为10.8节/29.5节,水下连续航行时间为80天。“V-Ⅲ”级核潜艇装备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装载鱼雷、导弹总数24枚(或者水雷46枚),鱼雷最大发射深度100~400米。

前苏联总共建造了26艘“V-Ⅲ”级(671RTM型)核潜艇,这些核潜艇是分别在位于列宁格勒的第194造船厂和位于共青城的第199造船厂建造的,其中第194造船厂建造了13艘,第199造船厂总共承担了14艘的建造任务,但是最终建成了13艘,另外一艘未能建成。

六、怒海狂鲨:“鲨鱼”号攻击型核潜艇(俄)

“鲨鱼”号是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它吸收了世界上先进潜艇的高新技术,具有多种作战能力,是一种又狡猾、又凶狠的攻击型核潜艇。

“鲨鱼”号水下排水量9100吨,艇长115米,艇宽14米,水下最大航速32节。它于1984年7月下水,1985年正式服役,共建造5艘。

它采用典型的水滴型结构,其特点是艇前部呈椭圆型,艇后部呈抛物线状。这种结构跟过去传统的流线型明显不同。这种型的先进性就在于可最大限度地减小水中阻力。它的舰桥采用流线型。整个艇的长宽之比为8.2∶1,按设计,最理想的长宽比应为7∶1,因此离理想还超过一点,但比其他前苏联潜艇的长宽之比,已有很大改进了。

鲨鱼号的尾部纵舵上方有一流线型装置,人们猜测可能装有世界最先进的超导电磁推进器或者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它采用了侧斜螺旋桨技术和7叶桨。这些技术的最大优越性是降低了潜艇艉轴与螺旋桨的振动噪声,以及空泡噪声,这就使潜艇的隐蔽性大大增加。

前苏联“鲨鱼”号潜艇的螺旋桨,就是用“东芝”提供的车床研制出来的。其实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德国缴获的潜艇上已发现一种秘密,德国U艇曾试验过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吸声材料,涂装在潜艇身上。前苏联从这里得到启发,战后就开始了吸声材料的研究。

到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就有了两种吸声材料,一种是可贴在潜艇外壳上的吸声片,有人又叫它“消音瓦”;另一种是吸声涂料。鲨鱼号就应用了这种技术。后来在台风号上也使用了这种技术,因此隐形性大大提高。这就使美国的防潜网系统失灵了,因而美国不得不花巨资重新研制新的防潜系统。

“鲨鱼号”核潜艇实际上是前苏联攻击型核潜艇的,是当时最快的核潜艇。它装有8具鱼雷发射管。鲨鱼号就是“U型”级中的最先进型。

“鲨鱼”号可携带潜对地巡航导弹,并通过鱼雷发射管发射,其射程可达3000千米,可装核弹头,爆炸威力为20万TNT当量,这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16倍。

“鲨鱼”号还装备两种潜对潜导弹,也是用鱼雷管发射,其最大射程为92千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鲨鱼”号具有多种作战能力。

80年代之后,前苏联的攻击型核潜艇进行了,可潜深度600~900米,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可携带20枚鱼雷,并能发射导弹,是世界航速最快,潜得最深的潜艇,是性能最优异的潜艇之一。

20世纪80年代后期,前苏联又有,潜深可达540米,可发射鱼雷和巡航导弹或反潜导弹。1989年4月7日一艘“M”级核潜艇因起火沉没,就是“塞拉”级的改进型。

在这五代攻击型核潜艇中,“鲨鱼号”总体性能最佳,事故最少,最受前苏联海军欢迎,至今俄罗斯还每年建造一艘。

七、不朽杰作:“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美)

美国海军在一系列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历程中,其水下航速呈现一种逐渐降低的趋势。作为美国冷战对手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把性能越来越好的攻击型核潜艇不断地投入世界各大洋,其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与美国海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海军认为,为了与苏联海军的核潜艇进行对抗,必须尽快研制出新一代的高航速的攻击型核潜艇,其航速至少应该比被他们所拦截的前苏联高速核潜艇的航速要高出5节。

美国海军的核潜艇只要对前苏联核潜艇具有几节的速度优势,仍然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因为,利用高速冲刺的方式可以使得美国海军的核潜艇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更加容易摆脱前苏联核潜艇的尾随跟踪。除此之外,美国海军认为攻击型核潜艇的高航速具有的更为重要意义是可以与它所承担的对水面舰艇直接支援的任务密切地结合起来。

“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6080吨,水下排水量为6927吨,其主尺度为109.7米×10.1米×9.9米,艇上装备一台S6G型压水堆,2台汽轮机,单推进轴,输出功率为3.5万马力,水下最高航速为32节。该级核潜艇的艇员编制为133名,其中军官13名,士兵120名。

“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的是HY-80高强度钢材,该级潜艇的下潜深度为450米,极限下潜深度为530米。“洛杉矶”级核潜艇有着比较大的平行舯体,因此,该级核潜艇艇体呈细长的圆柱形。“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相对较小,小尺寸指挥台围壳带来的优点是可以降低该级核潜艇水下航行的阻力。但是,由于指挥台围壳舵的高度较小,因此装设在“洛杉矶”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上的水平舵不能转动到垂直的位置,因此,这一缺陷限制了该级核潜艇在北冰洋冰层下开展作战活动的能力。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美国海军在该级后来建造的核潜艇上把围壳舵改为装在艏部的可伸缩式的艏水平舵。另外,“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艉部仍然采用了与“鲟鱼”级核潜艇相同的十字形艉部结构,艉水平稳定翼的两端各有一块端板,这两块端板可以保证该级核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具有足够的航行稳定性。

“洛杉矶”级中的SSN-688“洛杉矶”号以及SSN-750“纽波特纽斯”号,艇上装备的是由UYK7计算机支持的CCSMk1型作战指挥系统。从SSN-751“圣胡安”号到SSN-773“夏延”号,艇上装备的是UYK43/UYK44计算机支持的BSY-1型作战指挥系统,从而使得该级核潜艇的作战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八、碧海狼啸:“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俄)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苏联核潜艇技术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它把数量众多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北冰洋海域开展作战巡逻活动。苏联核潜艇利用其自身水下远程航行的特性,在北冰洋常年覆盖的冰冠保护之下,对美国构成了更大的战略威慑。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呈现出来的咄咄逼人之势,美国海军深切认识到北极冰下作战的重要性,并且将此列为美国海军战略的重点。

“海狼”级核潜艇的水面排水量为8060吨,水下排水量为9142吨,比“洛杉矶”级核潜艇水下排水量增加约32%。“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主尺度为107.6米×12.9米×10.9米,因此“海狼”级核潜艇比长宽“洛杉矶”级核潜艇显得更加丰满。潜艇艇体长宽比较小带来的优点是,在排水量一定的条件下,减少潜艇的表面面积,降低潜艇艇体表面的声呐信号反射强度;在排水量和主机功率给定的情况下,艇体的摩擦阻力较小,从而可以增加潜艇的水下航速;减小潜艇的回转半径,提高潜艇的水下机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