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方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展开了三叉戟工型潜射弹道导弹的计划,同时开始发展一种新型的弹道导弹潜艇以供“三叉戟”导弹使用。最初的计划是建造一种拉法耶级的改良型潜艇,并使用相同的西屋S5核子反应炉,而后为了减低新潜艇的噪声,因此决定采用自然循环核子反应炉。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导弹数量由18枚增至24枚。由于这项计划的造价过于庞大,最初曾遭国会的反对,不过当时苏联在三角洲级潜艇上配置了射程长达6935千米的SS-N-8潜射弹道导弹之后,国会终于批准了这项计划。
虽然已获得国会的批准,不过这项计划在发展之初仍遇到不少困难,因此仍较预定进度落后许多。当困难被一一克服以后,终于产生了一种极为优秀的潜艇与极具威力的导弹。第一艘“俄亥俄”号于1981年开始测试工作,1982年1月发射第一枚导弹,并在1982年10月作首次的战斗部署。前8艘俄亥俄级潜艇在帆罩后方配有24枚“三叉”戟D-5导弹,田纳西号则改为“三叉戟”Ⅱ型(D-5)导弹,这种导弹在1990年3月在俄亥俄级上完成首次战斗巡航,之后,又将前8艘亦改配“三叉戟”Ⅱ型导弹。
除弹道导弹外,各舰另备有4具传统鱼雷发射管可供自卫。
“三叉戟”导弹的射程较以往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它们只需部署在美国即对敌人目标具有相当的威胁性。最初8艘“俄亥俄”级潜艇皆部署于缅因州的班哥外海,其余则部署于乔治亚州的京斯湾。这意味着“俄亥俄”级主要任务区域仅需在美国拥有控制权的海域即可,因而占了很大的优势。
“俄亥俄”级潜艇的任务行程表是先以一组乘员执行为期70天的巡逻任务,之后有25天进行整修保养,整修完毕再由另一批乘员登舰执行任务。每九年进行一次为期一年的大整修,同时进行核能燃料棒的更换。如此每艘船的保险率可达66%。
虽然前苏联的“台风”级潜艇较俄亥俄级大了许多,不过其导弹携带量反比“俄亥俄”级少了4枚,就这点而言,“俄亥俄”级是比台风级成功的。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继前苏联在1991年解体,“俄亥俄”级的建造工作在目前计划的18艘完成后,似乎是不会再继续了。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艇体属单壳型,在结构与布置等方面均与众不同。艇体艏艉部是非耐压壳体,中部为耐压壳体,整个耐压体仅分成四个大舱,从艏至艉依次是指挥舱,导弹舱,反应堆舱和主辅机舱。指挥舱分为三层:
上层设有指挥室,无线电室和航海仪器室;中层前部为生活舱,后部为导弹指挥室;下层布置4具鱼雷发射管。导弹舱共装24枚“三叉戟”导弹,对称于中心线平行布置。反应堆舱的上部是通道,下部布置反应堆。主辅机舱布置动力装置。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电子设备主要包括水声探测,导航和通讯三部分。艇上装备10余部水声探测设备,最主要的是AN/BQQ-6型声呐,该声呐以主动下作方式为主,探测距离5~10海里,以被动方式工作时探测距离可达100海里。艇上的中心计算机可把整个导航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了集中自动控制。通讯系统设施齐全,性能优良,可在300米深处接收岸台信号,从而避免被卫星和敌机发现。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武器装备除4具鱼雷发射管外,主要是“三叉戟”导弹,它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Ⅰ型导弹战斗部为Mk400型分导式弹头,每枚有8个10万吨级当量弹头,最大射程为4600海里。Ⅱ型导弹战斗部改用Mk500型分导式弹头,每枚载有14个15万吨级当量分弹头,最大射程为6000海里。
六、深海巨无霸:“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俄)
说起“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前苏联最大的弹道导弹潜艇,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人类建造的最大潜艇。“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由制造了“基洛”级常规潜艇的红宝石设计局设计完成。
与它的对手,美国“俄亥俄”级相比,它的体积近乎于“俄亥俄”级的两倍。装备20个导弹发射管装载SS-N-20弹道导弹。其射程达到8300千米,可以让“台风”级打击到与它同处一个半球的任何一个目标。“台风”级核潜艇是目前世界最大体积和吨位的潜艇纪录保持者。
“台风”级第一艘在1977年开始动工,1980年9月下水,于1982年开始服役,居然比其前级“德尔塔IV”级还要早服役(“德尔塔IV”级于1985年开始服役)。
“台风”级建造计划已于1989年全部完成,共六艘同级舰。当时前苏联曾准备大量建造“台风”级,就因为经济问题放弃了原设想,现在俄罗斯海军也由于经费等问题,使得其中三艘退役,而其余三艘也只能保证一艘在临战状态。面对美国多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俄罗斯海军现在已经没有能够对等的武器了,但俄罗斯并没有放弃弹道导弹潜艇的研发。
从外观上看,“台风”级大得无与伦比,它共有19个舱室,从横剖面看,呈“品”字形布设,并且在主耐压艇体、耐压中央舱段和鱼雷舱使用钛合金材料,其余部分都用消磁高强度钢材。这确保了即使是北极的2~3米厚度的冰也能被轻易破开。
“台风”级的主武器是P-39(北约代号:SS-N-20)弹道导弹,在自卫武器上,装备了533毫米鱼雷管和650毫米鱼雷管。可发射常规鱼雷、“瀑布”高速鱼雷、“风暴”空泡鱼雷,由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同时还装备了“日灸”(SS-N-22)掠海反舰导弹、SS-N-16反舰导弹,可由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且俄方还为“台风”级和以后的“北风之神”级研制并装备了潜射防空导弹,可由鱼雷管发射。总体来说,“台风”级足以对抗一般的攻击型潜艇和水面反潜舰只。
P-39(SS-N-20)导弹是专供“台风”级核潜艇使用的弹道导弹。它采用固体燃料,三级推进式潜射洲际弹道导弹。首批P-39导弹于1983年交付海军,也就是说TK-208服役前期和TK-202试航期中,潜艇的弹道导弹是缺装的。
弹道导弹发射筒布置在指挥台围壳的前方,这样减轻了发射导弹时与轮机一起产生的震动程度,从而提高安静程度和发射间隔。耐压艇体部分则用“德尔塔IV”级的消声瓦,非耐压部分使用一种特制的橡胶水声消音瓦,从而让这个庞然大物在水下遁形。“台风”级的工噪是苏俄弹道导弹潜艇中最低的,稍逊于只有它体积一半的“俄亥俄”级。
核动力攻击潜艇
潜艇是核动力潜艇的简称,核潜艇的动力装置是核反应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1957年1月17日开始试航,它宣告了核动力潜艇的诞生。目前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有6个,分别为: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印度。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拥有核潜艇最多。核潜艇的出现和核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袖珍典范:“红宝石”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法)
1964年,法国海军开始设计一种排水量4000吨的核动力攻击潜艇。1968年,就在建筑工作即将开始之前,该项潜艇发展计划被取消。接下来,法国人开始设计一种小型潜艇,它不但以早期的“阿戈斯塔”级柴电动力潜艇的艇身设计为基础,还装备了与“阿戈斯塔”级基本相同的火控、鱼雷发射和声呐探测系统。
最终,在瑟堡建成的这种被称为“SNA72”级的潜艇,是世界各国海军中最小型的核动力攻击潜艇,也称“红宝石”级。为了提供潜艇动力,法国人专门研发出一套综合性的核反应堆——热交换器系统,输出功率48兆瓦,驱动2台涡轮交流发电机和1台电动机。与“阿戈斯塔”级相比,该级新型潜艇的艇体高度有所增加,从而使得大型核动力攻击潜艇典型的三层甲板设计能够应用到该级潜艇指挥塔的前部和后部区域。此外,“阿戈斯塔”级潜艇的水平舵设计也被该级新潜艇所采用,从而增加潜艇的水下机动能力。
1976年,第一艘“红宝石”级潜艇“红宝石”号在瑟堡开工建造,1983年2月正式服役。紧随其后是另外3艘潜艇“青玉”号、“卡扎比昂卡”号和“碧玉”号,1984~1987年间相继服役。
法国海军最初计划将这4艘“红宝石”级潜艇编成两个中队,其中一个进驻布雷斯特港口,负责保护那里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另外一个中队进驻土伦军港。最终的结果却是,所有该级潜艇全部驻扎土伦军港,与它们一起驻扎在此的还有另外2艘“紫石英”级潜艇。就这样,大西洋成了上述6艘潜艇经常出没的巡逻区域。
根据最初的设计,“红宝石”级潜艇主要从事反水面舰艇作战,续航力(主要受到所能携带的食品量的制约)大约45天。
所有的“红宝石”级潜艇均装备了F17型和L5型鱼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又装备了SM-39型“飞鱼”潜射反舰导弹。
20世纪90年代初期,“红宝石”级潜艇的队伍中又增加了2艘经过改进的“红宝石”级潜艇“紫石英”号和“珍珠”号。它们与早期的“红宝石”级潜艇有着完全相同的设计基础,只不过艇身加长了2米,主要用来进行反潜作战。此外,这两艘新潜艇还装备了更加先进的声呐和电子装置,静音性能也比早期的潜艇优异。
1989~1995年期间,早期的4艘“红宝石”级潜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进,全部达到了它们的后来者“紫石英”号和“珍珠”号的标准。
二、寡妇加工厂“N”级核动力潜艇(俄)
14艘627型潜艇被北约国家称为“N”级潜艇,它们是前苏联海军最早一批具备作战能力的核动力潜艇,从1958年开始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进行建造。与同时代的“鹦鹉螺”级、“海狼”级等美国潜艇相比,前苏联建造“N”级潜艇主要是为了追求其作战性能而非隐身性能。
“N”级潜艇装备核鱼雷,最初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接近美国港口,将核鱼雷投射到港口之内。然而,“N”级潜艇的这一角色很快发生了变化,在其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内,它们主要用来攻击敌方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并希望能够直接击中航空母舰本身。
按照今天的标准,“N”级潜艇的噪声非常大,这是由于不够合理的艇体线型、老旧的反应堆设计以及潜艇外壳上许多的透水孔所导致的结果。一对可收回的水平舵紧贴着艇艏声呐系统后部进行安装,两具鱼雷发射管安装在艇艉部。
1958年7月,第一艘“N”级潜艇“共青团员”号(也称为K3号)开始具备作战能力,在1962年7月成为第一艘抵达北极地区的前苏联潜艇。然而,该艘潜艇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两次大型的反应堆事故,而反应堆事故也成为“N”级潜艇的典型特征。
由于设计缺陷和防护措施低下,“N”级核潜艇和“E”级、“H”级核潜艇一样,给艇员们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辐射危害。众所周知,前苏联为此开设了数家专科医院,专门治疗从上述潜艇上面送下来的放射线受害人员。在前苏联各级潜艇中,以“N”级为代表的这些核潜艇,也因此落下了一个“寡妇加工厂”的外号。
有4艘该级潜艇因为反应堆发生事故而损毁,其余潜艇在执行作战巡逻任务时,也时不时地发生机械故障之类的事故。
绝大多数的“N”级核动力攻击潜艇在前苏联海军北方舰队服役,有4艘在20世纪60年代前往远东编入太平洋舰队。那些在事故中幸存下来的潜艇,最终在1988~1992年相继退役。
三、海防卫士:V-Ⅰ级(671型)核潜艇(俄)
1958年12月,前苏联政府制定了一项核潜艇研制七年计划(1959~1965年)。
1959年11月,前苏联政府根据核潜艇研制七年计划决定建造“V-I”级(671型)攻击型核潜艇。1960年12月,第143特种设计局完成了“V-I”级(671型)核潜艇的技术设计。1961年3月,“V-I”级(671型)核潜艇的技术设计得到前苏联政府批准,与此同时,前苏联政府任命第143特种设计局年仅39岁的切尔尼绍夫担任“V-I”级(671型)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V-I”级(671型)核潜艇的主尺度是93.0米×10.6米×7.3米,水面/水下排水量为3570吨/4870吨,储备浮力为34%,安全下潜深度为320米,最大下潜深度为400米,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形式。在“V-I”级(671型)核潜艇的设计初始阶段,设计师曾经考虑该级核潜艇的耐压艇体采用钛合金材料,但是由于考虑到钛合金的加工工艺性能不够稳定的情况,因此,设计师最后放弃使用钛合金的方案,改为使用由第48中央研究所研制成功的AK-29型钢材。利用AK-29型钢材制造的厚度为35毫米的“V-I”级(671型)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可以保证“V-I”级(671型)核潜艇的下潜深度达到400米。不过,“V-I”级(671型)核潜艇的天线导流罩采用的是钛合金材料,而该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采用的则是AMg-61型铝合金材料。
“V-I”级(671型)核潜艇的主要任务与使命是打击敌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保护前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对前苏联的水面舰艇和运输船只提供反潜护卫,在作战海域打击敌人的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编队,此外,“V-I”级(671型)核潜艇还要担负布设水雷、破坏敌人的海上运输等传统任务。但是西方国家的潜艇专家认为,前苏联海军的“V-I”级(671型)核潜艇,其主要任务就是打击美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7后11月,前苏联国家核潜艇移交管理委员会在接受“V-I”级(671型)首制艇——“K-38”号核潜艇的报告书时,曾经做过这样的批示:“目前,‘K-38’号核潜艇是苏联海军航速最高的核潜艇,该艇机动性能出色,下潜深度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V-I“级(671型)核潜艇可以在以北冰洋为首的全世界各大洋中执行其作战任务,同时也可为我国有效地担负起沿海防卫任务。”
“V-I”级(671型)核潜艇究竟是采用单轴推进还是双轴推进,在该级核潜艇的初始设计阶段,设计局内部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当时,反对单轴推进的意见非常强烈,他们认为单轴推进的安全性非常低。但是,由于当时前苏联核潜艇的水下航行噪声很高,与同一时代的美国海军核潜艇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担任海军司令员的戈尔什科夫最后做出决定,“V-I”级(671型)核潜艇采用单轴推进,以便保证降低该级核潜艇航行噪声。由于设计部门对“V-I”级(671型)的第8艘核潜艇上装备的汽轮机与涡轮发电机组的齿轮系统进行了改进,因此该艇的噪声比前7艘核潜艇明显地降低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