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一只猴子写得活灵活现,并且使之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恒久不衰的典型形象者,非天才异禀之人莫属。吴承恩就是这样的艺术天才。
吴承恩(约公元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吴承恩的曾祖父吴铭曾为浙江余姚训导,祖父吴贞做过浙江仁和(今杭州)教谕。父亲吴锐,四岁丧父,跟随岳父经营小本生意。吴家生计艰难,又数代单传。吴锐因妻徐氏只生了一个女儿,便纳周氏为妾,生下吴承恩。吴锐为儿子取此名,意在儿子上承皇恩,光宗耀祖,能够出人头地,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吴锐喜爱读书,生性质朴,对吴承恩管教甚严,要求儿子埋头读书,以博取科举功名。
天资超常的吴承恩自幼博览群书,常能过目不忘、下笔如有神,被人誉为神童。时人夸他的文章有“秦少游之风”①①参见夏宁等编写的《中华杰出人物传》吴承恩篇,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传说在他十六岁时,一帮文人骚客争执韩愈的《石鼎联句》之诗,对其所言道士之真伪莫衷一是,争得面红耳赤。吴承恩借机插话,说:联句作诗要按礼部韵押韵,道士既不解人间书,又怎么知道唐代科举官定的礼部韵呢?一语点破了韩愈编造的不实之辞,引得众人啧啧称赞。吴承恩擅长写谐剧、杂剧,是名冠四方的少年英俊之才。由于吴承恩才情并茂,异于常人,所以当时的一些名士如沈卓亭、朱应登、蔡昂等人都乐于与这位年少的才子交往。吴承恩对此颇为自得,这是养成他孤高气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少年吴承恩的一大爱好,就是酷爱神怪故事、野史稗文。他因偷看《玄怪录》、《酉阳杂俎》等书,多次受到私塾老师的训斥。但是,吴承恩仍执迷不悟,一有机会就与好友一起四处搜罗这类三教九流的书,阅读这类书,为吴承恩日后写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迈入而立之年的吴承恩为自己立此存照——
承恩,淮海之竖儒也。迂疏漫浪,不比数于时人……泥涂困穷,笑骂沓至①①参见朱茂汉的《吴承恩》,见李敏等编写的《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第7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出版。
世人为何要“笑骂”他呢?一是他浪漫不羁,恃才傲物;二是他生活贫寒,遭人白眼。吴承恩年约二十二岁时,与名门之媛叶氏完婚,夫妻恩爱无比,却不能根除贫寒之苦。个中缘由就在于吴承恩在科举之途屡试不中。在科举致仕的时代,书中自有黄金屋,一名读书人一旦中举,则有高官厚禄,享不尽荣华富贵。才高八斗的吴承恩为何考不取科举,的确让人费解。也许,只有生活的坎坷才能造就绝代天才;也许,有了一个科举及第的翰林,中国将不会诞生一部千古奇书《西游记》;也许……
吴承恩对此也十分苦恼,他在为父亲撰写的《先府君墓志铭》中流露出悲怆之情:
乌乎!孤小子承恩不惠于天,天降严罚,乃夺予父。然又平时不学问,不自奋庸,使予父奄然没于布衣,天乎?痛何言哉!天乎?痛何言哉!
为了养家糊口,才华卓绝的吴承恩被迫在科举道路上奔走到花甲之年。他别无选择。父亲死后留下的小本生意无人承续,因为一介书生的吴承恩没有经商才能。五十岁时,吴承恩中淮安府学岁贡。五十四岁时,他走进南京国子监,成为老大不小的太学生。六十二岁时,“贡监”吴承恩获得到北京谒选的资格,但两手空空而归。六十四岁时,白发苍苍的吴承恩再度进京候选,直到六十六岁才被选为浙江长兴县丞。在此期间,他曾央求做了京官的儿时学友为他说情牵线,希冀得到一官半职。六十八岁时,吴承恩解职归田。值得一提的是,吴承恩曾协助因丁忧家居的国子监祭酒沈坤在淮安组建抗倭乡勇。由于沈坤是状元出身,这支队伍被乡民称为“状元兵”,吴承恩成为其参谋,宣传、布防、组织等工作无不尽力为之。这是吴承恩一生中唯一经过的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
晚年的吴承恩靠为人写墓志铭、寿启、障词、颂文等谋生。这些文字被后人辑入《射阳先生存稿》(即《吴承恩诗文集》),如《贺阎双溪令嗣登科障词》、《封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双松丁公墓志铭》、《寿师相中玄高公启》等。
据考证,吴承恩70多岁才写作《西游记》,历时七八载,终成巨制。大约在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怀才不遇的吴承恩告别了他的唐僧师徒,竟奔西天而去,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