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由于文献匮乏,只得放弃为他作传的打算。
关于墨子的籍贯,或曰宋国人,或曰鲁国人,或曰楚国人。墨子的生卒年也无从查考,任继愈在《墨子》一书中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80年,卒于公元前420年。司马迁含糊其辞,“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①①见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孙诒让在《墨子闲诂》中郑重指出,墨子当生于周定王初年,而卒于安王之季,盖八九十岁。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经考订认为,墨子生于周敬王二十年至三十年之间,死在威烈王元年至十年之间。梁启超所著《墨子学案》之议论与孙诒让相仿,认定墨子生于周定王元年至十年之间,卒于周安王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声称,墨子生卒年为公元前478年—前392年。方授楚的《墨学源流》与钱氏之说有出入,认为墨子生卒年为公元前490年—前430年。至于墨子的身分,或曰出身于武士阶层(冯友兰),或曰宋国大夫(司马迁),或曰墨刑之徒(钱穆),比较普遍的看法则认为是工匠。关于墨子的姓名也各有其说,或曰墨翟,或曰“墨”是学派名称,“翟”就是墨子本姓,或曰翟子、翟乌,或曰“翟”亦非墨子本姓,而是墨子的名①①见〔日〕宇野精一主编的《中国思想》(三)第65页,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出版。关于墨子的阅历,史书记载也有出入。或曰曾在鲁国师从于周代贵族史角之后裔学习礼制,①①见《吕氏春秋·当染篇》。或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①①见《淮南子·要略训》。墨子的足迹遍及鲁、宋、楚、卫、魏、齐等地,所谓“墨子无暖席”①①见《淮南子·修务训》。、“墨突不黔”①①见班固的《答宾戏》。墨子不辞劳苦、东奔西走固然有扩大学派影响之动机,但是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抑制兼并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止楚攻宋”一事,它散见于《墨子·公输》、《战国策·宋策》、《史记·鲁仲连传》、《吕氏春秋·爱类》、《淮南子·修务训》等文化典籍之中。
甄别各家之说,博采众家之长,抒发自家之识,最接近于真实的墨子形象当如是观: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其生卒年约晚于孔子、早于孟子,即约生于公元前480年前后、约死于公元前400年前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一位兼具军事色彩的杰出工匠。早年曾受到周礼与儒学的强烈影响,尔后毅然反叛其说,自创门派,收徒授学、传技,并奔波于诸侯列国之间从事“兼爱”、“非攻”的宣传工作。
墨子与一般工匠的区别在于,他不仅是一名劳动者,而且是一位立足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创立了一个独特的思想派别的人。与一般的思想派别不同,墨家是一个劳动——技术型的战斗团体。墨家的首领称为“巨子”,从金文角度看,“巨”是指手中握着矩(尺)的人,与工匠一语同义。可见,只有那些具有高超技艺的人物才有可能入选“巨子”。墨子肤色黝黑(“先生之色黑”①①见《墨子·贵义》。),恐怕不单纯是遗传基因所致,更重要的也许是辛勤劳作的结果。大体说来,墨家“巨子”序列如下:
第一代,墨子。
第二代,禽滑厘。
第三代,许犯,或曰孟胜。
第四代,田系,或曰田襄子。
墨家的成员构成以木工、石工、绳工、铁工、铜工、革工、陶工等为主干,附以侠士、商贾、巫医、农民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墨家掌握了丰富的土木力学、几何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且有高度凝炼的概括(参见《墨经》),其见解之高妙几令现代人咂舌。
与崇尚劳动、擅长技术相对应的另一特点是墨家具有高昂的战斗性。当然,这种战斗性不是冲锋陷阵的军事扩张,而是以高技术为后盾的积极防御。“墨子之门多勇士”①①见陆贾的《新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①①见《淮南子·泰族训》。
勤于劳动(制作)的职业性以及军事争斗(防御)的艰巨性,使墨家集团具有高度自觉、顽强的组织纪律性,而且在生活上异常简朴。诸如“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萌,未敢求仕”①①见《吕氏春秋·高义》。;“上功用、大俭约而漫差等”①①见《荀子·非十二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而且“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①①见《庄子·天下》。,以至被时人称为“贱人之所为”①①见《墨子·贵义》。,“役夫之道”①①见《荀子·王霸》。,“俭而难遵”①①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有关墨子以及墨学的林林总总,主要积淀在《墨子》一书中。《墨子》堪称墨家言论、事迹总集,春秋战国时代墨学的流变与真谛皆可从中一览无余。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提及《墨子》计有七十一篇,但是现在所能披览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余十八篇均已亡佚,实为“残本”。经学者考证,《墨子》一书中没有留下墨子的手笔,墨子的音容、行径是由弟子们记载下来的。由于墨子死后,“墨离为三”①①据《韩非子·显学》:“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墨离为三。”,因此有些篇目分为上、中、下三组文字,实为不同弟子所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墨子》把墨子的思想奉为圭臬,墨子始终是墨家后学所珍视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