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唐代初期著名的诗文家,“初唐四杰”之一。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文献记载各不相同,此处仅依据王勃《春思赋序》和杨炯《王子安集序》确定其生卒年代,他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卒于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终年二十七岁。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著有《元经》、《中说》等书,死后谥为“文中子”。叔祖父王绩,在隋末唐初做过小官吏,自叹“才高位下”,后来隐居故乡,为诗多作田园情趣,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矗曾经做过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参军,六合、交趾二县县令,齐州长史和泽州长史。王福瓷了六个儿子:王ⅰ⑼觚!⑼醪、王助、王ぁ⑼跞埃各具文才,受到人们的称赞。王勃排行第三,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为他成为一代著名的作家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勃的童年时代是在家乡龙门度过的。他从小聪慧,六岁就能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长王ⅰ⑼觚2旁逑嗬唷R虼耍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曾称赞他们为“王氏三珠树也”,其中尤以王勃最为突出。王勃从小就能独立思考,有着非凡的敏悟天才和深厚的学力基础,九岁时读颜师古《汉书注》,就能发现它的错误,写了《指瑕》十卷,这是对《汉书注》最早的研究批评著作,可惜这部书早已散佚。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王勃十三岁,他从家乡龙门来到京师长安。在长安他结识了一位不欲人知的名医曹元,并秘密拜其为师,十五个月后才告结业。此时他的父亲为六合县令,因此他结业不久,就前往六合省亲,顺便游览了东南一带的名胜古迹。这期间他写了《秋日宴季处士宅序》、《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济州序》,这些都是宴请赠别之作,着重于离情别绪的抒发,但其中也表现出一派豪情和逸兴。
王勃省父结束,就从越州返棹,溯江西行,顺便游览了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这时正逢九月九日重阳节,洪州都督阎公大宴宾客于滕王阁,他也应邀参加。都督事先叫女婿作好一篇序文,准备在宴会上向宾客炫耀。宴会一开始,他故意拿出纸笔,邀请宾客们写序,大家都知情推辞。但当都督请到王勃的时候,他一点也没有谦辞,打乱了都督的如意算盘。都督十分生气,就借故更衣,退出了宴会。可他又不放心,就专门派一名小吏去探听王勃写了些什么。开初,小吏报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都督笑道:“这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再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便沉吟不语。当听到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时,都督惊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王勃这次写成的便是震撼古今的名篇《滕王阁诗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王勃从小就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点,因此有着济国安邦的政治抱负。他从南昌回到家乡不久,就给绛州一位姓上官的司马写信请求荐引。这篇《上绛州上官司马书》,抑扬顿挫,才思横溢,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气概。高宗麟德初年(公元644年),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议论朝政,主张“崇文”、“使德”、“信赏而必罚”、“重耕耘之务”,大抵是综合儒、法等各家学说,虽无新的创见,但出自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之手,自然容易引起刘祥道的重视。他说:“此神童也。”于是上表加以推荐,王勃应幽素科举,对策及第,拜为朝散郎。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王勃奏《宸游东岳颂》。东都洛阳造乾元殿,他又奏《乾元殿颂》。其后又写了《九成宫颂》、《上成九宫颂表》、《拜南郊颂》、《上拜南郊颂表》等,这些文章写得气势磅礴,光辉灿烂,或是富丽典雅,但都是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之作,没有多少思想内容。其他如《九成宫东台山池赋》、《山亭兴序》、《山亭夜兴》、《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等等,都是一些应酬的诗文作品,词藻繁缛,缺乏清丽的韵味,唯有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现出他的独运匠心。诗中写道: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一改古代送别诗“黯然消魂”的传统,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统治者看重他的才华,只不过是把他看作一个文学侍从之士,为他们歌功颂德,而不容许他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在王勃二十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风传一时。高宗看了这篇檄文后大为震怒,认为是挑拨诸王子,立即把王勃赶出沛王府。这一突然的意外打击,对于正当兴高采烈的王勃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因而迸发出孤愤的幽情,写下《述怀拟古诗》等诗文。
王勃离开沛王府后,只作短暂的停留就辞别长安,远游江汉,登上岷山,他到了西蜀之后,并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没有担任什么职务,而是飘泊各地,到处依人,过着杜甫所说的“途穷仗友生”的流浪生活。这段期间,是他创作生活最繁荣的时期,他写下了不少诗文,其内容是多方面的,或感慨国事,或抒写闲情,或思念亲友,或吊古览胜,大多抒发自己仕途失意、流落异乡的感慨和郁闷心情。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王勃回到了长安。这时他的父亲正在长安任太常博士。恰好在这年李敬玄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吏部侍郎,和吏部侍郎裴行俭同典选事。李敬玄很称赞王勃的才华,向裴行俭推荐。但是王勃是高宗所指斥的人物,而且这时王勃的文学主张是反对以诗赋取士,这有碍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因此裴行俭没有起用他。第二年,王勃的父亲调任雍州司功参军,离开了长安。王勃也就听从一位友人的劝告,到了虢州治所弘农(今河南灵宝县),补虢州参军。
任职虢州参军期间,王勃由于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忌。当时,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逃到王勃家中。王勃最初把曹达隐藏起来,后来又怕事泄连累自己,私下杀了曹达。事情最终泄露,按律应判死罪,幸逢大赦,王勃得免一死,却被开除了公职。他的父亲因受牵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再次前往交趾看望父亲,在渡南海时,不幸遇险溺水,心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一代文豪就这样结束了短暂的一生,与世长辞。
相传,王勃写文章,开始并不精细构思,先磨墨数升,然后痛饮,接着再引被覆面而卧,忽起而书,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在短短的二十七年中,王勃写了大量的作品和著述。据闻一多《唐诗杂论》统计,有《舟中纂序》五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汉书指瑕》十卷,《大唐千岁历》若干卷,《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若干卷,《合论》十卷,《读文中子书序诗序》若干篇,《玄经传》若干卷,《文集》三十卷等,内容涉及哲学、医学、历史、训诂、历法、诗文诸多方面,以诗文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