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1740200000026

第26章 司马迁小传

毛泽东屡屡提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全书文字优美、史料翔实,被鲁迅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编写者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一、游学生涯

司马迁的始祖是传说中顽锸贝的重黎氏,其祖先本姓程,在周宣王时平定徐地之乱中立下军功,被赐以官姓司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曾经向唐都学习天文,向杨何讨教《易经》,精通天文历算和黄老之学,是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的故乡是左冯翊夏阳县(今陕西省韩城市),他于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在西高门村西边的龙门寨。这时,他的父亲在北华池的书院里教书,司马迁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司马迁六岁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因为见解精深,且反对尊儒弃道,颇得窦太后赏识,她建议汉武帝任命他为太史丞。不久,司马谈前往茂陵监督修陵,其督修成绩得到汉武帝的赞许,旋即升迁为太史令,从茂陵回到京师正式任职。父亲离开家乡后,年幼的司马迁在家读书、放牧,据说他十岁的时候已能读古文。

公元前133年,司马谈被委派执行一个新的任务,在全国四处收集古代各诸侯国的历史书。他在途中顺道回到家乡夏阳,带上十三岁的儿子一起出游。这是司马迁第一次外出游历,虽然历时仅一年,却让他好奇兴奋不已,大开眼界。

二十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司马迁开始到全国漫游,四处采风揽胜。他到过会稽,访问过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过范蠡泛舟的五湖;经过淮阴,寻访过韩信的故事;经过丰沛,访问过萧何、曹参、樊哙的故宅;又来到薛地,看过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寻访过孔子、孟子的故居。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最后他从楚地回到都城长安。此时,他的足迹已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他的漫游不能不说是个壮举。这次辛苦的游历,使他对祖国的自然地理、社会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也有了更多的感触。当然,也为他后来撰写《史记》搜集了丰富的素材,并在他的思想轨迹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留任京师

回到长安后,司马迁参加了博士弟子的考试,成绩优秀,被选为高第,在太常孔臧的奏请下,受封为郎中。身为郎中的司马迁几乎年年随汉武帝到辟雍祭祀“五础薄9元前113年郊祀后,他到故乡夏阳建造挟阳宫,又随汉武帝东幸汾阴,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礼毕取道荥阳回京。第二年,他又随武帝西巡至崆峒,祀泰从诟嗜。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升任中郎将,奉旨西征巴蜀以南,并亲临西南夷,对包括昆明、大理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后来,他将这里的情况写进了《史记·西南夷列传》。公元前110年,司马迁平定西南夷后回朔方报命,随汉武帝临北河、桥山、甘泉、缑氏、海上、周南、泰山、碣石、辽西、九原等地。这时,其父已去世。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六月,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太史令的工作除了负责整理编修国史之外,还要掌管天文历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和公孙卿、壶遂一起接受了制订新历的命令,着手编排《太初历》。他总理了具体的制定工作,不顾众议,打破陈规,采用了邓平的八十一分法,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伟大改革。《太初历》运算精密准确,与日月运行相合,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适应时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三、坎坷著书

当然,太史令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编写史书。司马迁立志于此有所建树。他升任太史令之后,就开始为写作《史记》作准备工作。他一方面在国家的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另一方面继续利用出巡的机会搜集传说和民间资料。经过五年的准备,太初元年,四十二岁的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然而平静的著述生活只过了五个年头,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受到李陵事件的牵连而被判以重刑。从匈奴战场上传回的消息说,大将李陵投降了匈奴,在为敌人练兵。汉武帝照例要诛杀李陵的九族。为此,他询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十分坦诚地说:李陵在战场上被俘是因为寡不敌众,而救兵又不至,加上被投敌的管敢出卖,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他与李陵素来没有特别的交情,绝不是为了救李陵而游说,而是出于对朝廷的忠心,据实报告。然而他所说的“救兵不至”正切中了国舅贰师将军李广利的隐私,使李广利心生恨意,给他扣上“游说”的帽子。于是,汉武帝令人将他押进了大理狱中,最后以“诬上”的罪名判其死罪。

按当时的法律,死罪可以用钱赎免,可是司马迁没有足够的财产来抵罪,一些朋友怕受牵连也不肯帮忙。放下未完工的《史记》去赴死,司马迁觉得壮志未酬,心有不甘,于是,他只得选择另一条免死的路,去受了腐刑。这种辱没人格的刑罚,使他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用古人的发愤图强来不断激励自己,用顽强的意志投入了《史记》的著述之中。

后来,朝廷派往匈奴的使者带回了确凿的消息,汉武帝才知道公孙敖谎报军情,投降匈奴的是李绪而非李陵。汉武帝将司马迁赦免出狱,仍任命他为中书令,并改善了他写书的条件。

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的编写接近尾声。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因太子事件被处腰斩,罪名是与太子计划谋反。司马迁想到任安在他落难时对自己的鼓励,又想到武帝的疑心重重错杀忠良,心情十分激动,给任安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

《史记》的完成,使司马迁几乎耗尽了毕生的力气,此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四、名著流传

司马迁的《史记》,在汉代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大约从隋代起称《史记》。这部谨严而博大的历史巨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130卷,52万余字。

《本纪》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五帝、下迄汉武帝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帝王的兴废等;《表》分为《世表》、《年表》、《月表》三种,按世代、年月提纲挈领地列举历史大事;《书》是先秦至两汉的典章制度的罗列、阐释;《世家》主要记叙秦以前割据称雄的大小侯王和汉代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写贵族、官僚、政治家、军事首领、文学诸士、策士、隐士、游侠刺客、卜者、医师、商人等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也包括记述少数民族和邻邦的历史。总而言之,司马迁通过《本纪》叙帝王、《世家》记侯国、《十表》记时事、《八书》记制度,然后以“纪”和“传”为纬线把全书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这样,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全貌便跃然纸上,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司马迁开创的这种纪传体的史书编排体例,使西汉以前的古史得到了全面的叙述,同时,也使历史第一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始祖,《史记》是我国传记体文学的开端。司马迁通过对材料的取舍、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灵活应用,塑造出许多丰富饱满、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活动的描写,展开了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人物性格的冲突,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和卓越的见识。

他认为历史不只是贵族的活动,而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原汉王朝的历史,还应包括四周的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要把它们和汉王朝的状况联系起来考察。所以他给帝王写了《本纪》,也给失败了的项羽写了《本纪》;他给贵族写《世家》,也给农民起义的领袖写《陈涉世家》;他为社会下层的刺客、游侠、日者(占卜之人)写《列传》,也为少数民族写《列传》。《史记》以广阔的内容,拓展了历史的范畴。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贡献。①①参见郑鹤声编的《司马迁年谱》,商务印书馆195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