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文学家,其生平事迹,历史记载很少,生卒年不详。他稍晚于屈原,与其他文学家唐勒、景差同时。最早记载宋玉生平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从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宋玉作为辞赋家,是在屈原死后才在楚国享有盛名的。他曾在楚王身边活动,与唐勒、景差二人为友,但他们都缺乏屈原那种为捍卫真理、正义和国家利益而敢于直谏的积极抗争精神。
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韩婴的《韩诗外传》、刘向的《新序》、班固的《汉书》、王逸的《楚辞章句》、习凿齿的《襄阳耆旧传》、郦道元的《水经注》等书中也出现过有关宋玉生平的零星记载。其中《襄阳耆旧传》记载比较详细:“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楚之鄢,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宜城县。
宋玉开始是在屈原手下做官。屈原学识深厚,见闻博洽,深得楚怀王信任。但后来因为怀王重用群小,听不进屈原的忠告,而且把屈原放逐。其后,怀王不听谏阻,去与秦王会面,竟被扣留,最终客死于秦。楚顷襄王即位后,宋玉自恃才华出众,“识音而善属文”,而顷襄王也“好乐爱赋”,宋玉自思能受到重用。可是,他却在楚王手下当了一名无足轻重的小臣。显然,这对宋玉来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了。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感到苦闷不平,这种苦闷和不平的感情倾注到作品中,使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十六篇,但多数已亡佚。至今保存下来的,没有一篇不遭到怀疑。唯有《九辩》一篇,已为大多数文学史家肯定为宋玉所作。《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四篇,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宋玉所作。其它如《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对楚王问》等七篇,一般认为是赝作。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具有独特风格的长篇旅途抒情诗。宋玉在诗中借用屈原的口吻,来述说屈原的远大抱负及其不幸的遭遇,同时也借以抒发自己志不得伸的苦闷。《九辩》一诗内涵丰富,涉及去国离乡、旅途颠沛、客居思家、叹穷忧老、饥寒交迫、失职不平、乱世忧生、壮志未酬等等无数士大夫们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全诗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激起历代文人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九辩》的思想内容既综合了庄周思想和屈原精神,在艺术风格上又综合屈原的《离骚》句式与《九歌》句式,还综合了散文句式与诗歌句式,使思想复杂宽广,语言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四篇,都是针对楚襄王而写的,是“假设其事,讽谏淫惑”之作。不管是描写神女的《高唐赋序文》和《神女赋》全文,还是描写丽女体貌的《登徒子好色赋》,或是描写大自然景象的《高唐赋》与描写风物情态的《风赋》,都集中体现了宋玉关心国家安危以及指斥楚襄王腐朽奢靡的政治倾向。只是宋玉在文中好用曲折委婉的讽喻手法,楚襄王未必能领悟其意。尤其是《风赋》一篇,自由活泼,时韵时散,雄辩恣肆,有如《庄子》议论,取譬讽喻又如策士游说。赋中把“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楚王的奢靡。至于《神女赋》,宋玉不仅仅是为了描绘男欢女爱,宣扬风流韵事,但后世文人学士往往都忽视了它暗藏的重大政治内容,而只是看到了其描写男欢女爱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