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明朝著名的诗人。
元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尤其到了元顺帝时,一切腐败现象都达到了极点,蒙古贵族和喇嘛僧的骄横跋扈、官吏的贪污腐化、地主豪强的独断专横,与日俱增。以顺帝为首的蒙古王室,更是“丑声秽行,著闻于外”。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连年天灾,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元朝的统治已经走上了崩溃的道路。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农民成群地离开土地,武装起义相继而起。规模比较大的有刘福通和徐寿辉分别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张士诚以操舟运盐为业,因卖盐于富家,富家不给钱,于是张士诚率众起义。他所领导的反元斗争,也牵制了元朝的军力,壮大了红巾军的声势。
高启出生于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从小就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尤其擅长写诗歌。高启早有诗名,曾与刘基、宋廉并称。由于他生活在元末的乱世,目睹了元朝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黑暗,以及连年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他写下了不少带有强烈的现实性的诗篇。例如《猛虎行》一诗:
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甭纷,将军一见弧失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这首诗先极力描写猛虎给人的恐怖感,渲染猛虎将要出现时的紧张气氛,然后采取烘托比照的手法,突出“苛政猛于虎”的主题。
由于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高启一直拒绝出仕,他隐居在外祖母家。外祖母家在吴淞江的青丘,因此高启自号“青丘子”。高启几乎将毕生精力倾注于诗歌创作之中,从他的《青丘子歌》,即可以看出他进入诗歌创作意境的精神状态:
朝吟忍其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醒。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诗人以写实而近乎浪漫的手法,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刻画出诗人狂放不羁、高洁洒脱的性格;他力图突破现实的束缚,开辟理想的境界,使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个性鲜明突出。这一方面说明他在元末动乱时代不够关心现实,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愿同流合污,以及在艺术上的苦心追求。
由于长期隐居苏州郊区,高启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也比较了解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他的乐府诗中有不少作品接触到农村现实,虽然揭露阶级矛盾远不及白居易、张籍那样鲜明有力,但描写农村生活,颇有朴素真实的乡土气息。例如《养蚕词》: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缲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这首诗真实、细致地描写了农村蚕忙季节妇女们的辛勤劳动,展现出一幅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和劳动生活的画面,而且刻画了她们见茧多而高兴,为夏税而担忧的心理感觉。其他如《牧牛词》描写牧童野外放牧的欢快情趣,《打麦词》、《采茶词》描写江南农民的劳动情景,《田家行》描写遭水灾农民的痛苦心情,都比较真切感人。
这时候,元朝政府为了解除红巾军的威胁,赐与张士诚等人龙衣、御酒,收买他们为蒙古统治者效力。张士诚接受了元朝政府的官号,张士诚的诸弟及其所有僚属和其他官员都在省、县任官,但张士诚获准保留他的政府的实际结构和他对该政府的一切权力,他的土地、军队和他积累的财富都毫发无损。张士诚从势力日削的元朝政府的安排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控制了受战祸影响较少的富庶的东南地区。高启所隐居的青丘也在张士诚的控制之下,他被迫成为张士诚的幕僚。尽管高启也曾做过元朝的顺民,现在又成为张士诚的幕僚,但是他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心怀有深沉的民族感情,因此他急切盼望祖国的统一,更对历史上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深表敬佩。例如他的《岳王墓》,描写岳飞的北伐事业被秦桧所破坏,被迫班师,使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这既是岳飞所感到的遗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分裂战乱的悲哀之情。
当张士诚割据东南的时候,朱元璋开始独树一帜,独立发展了自己的势力。他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逐步打败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积极北伐,于公元1368年统一了全国,建立明朝,改元洪武。高启写下了《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这首诗是高启送一位担任左司郎中之职的朋友去陕西赴职时所作。全诗以豪放不羁的诗笔,描写了江山的雄伟壮丽,并在深沉的历史回忆中,自然地抒发出祖国重新统一的喜悦心情和奋发昂扬的民族自豪感。全诗结构按照形象思维的规律,层层推进,严密紧凑,启承转合极其自然;对仗工整,意象鲜明,气势豪放,主题突出,感情真挚,扣人心弦,表现了明代建国之初的时代精神。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召高启撰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因为他的高才博学,朱元璋十分赏识,又命他教授诸王。但是高启为人耿直孤傲,不为功名所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高启和同县谢徽都被召入宫内拜见太祖,太祖提拔高启为户部右侍郎,谢徽为吏部郎中。高启表示自己年轻,不敢担当重任,谢徽也坚决推辞,才被准许。不久以后,两人一起被赐银放归故里,以教书治田为生。但是高启写作《宫女图》诗,诗中暗含讽刺之意,因此遭到太祖的嫉恨。后来苏州知府魏观复修府治旧基,高启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魏观获罪被诛。太祖见到《上梁文》后发怒,将高启腰斩于市,时年39岁。
高启是明代诗人中创作最丰富、成就最高的一个。诗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类江吟稿》、《始苏杂咏》等,共计诗两千余首,自选定为《缶鸣集》十二卷,选录诗九百余首。词有《扣舷集》,文有《凫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