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7399200000016

第16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1)

为了便于掌握,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有必要予以总结、归纳并提出若干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养生实践。事实上,千百年来所产生的诸多形式的养生方法,正是遵循了这些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调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的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素问·痹论》中说的“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方法。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要不外有三: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谓“少思虑以养其神”;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内经》所谓“以恬愉为务”。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入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四、节欲葆精

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而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义,于此可见。

葆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男性的一种体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诫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间性欲要有节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葆精的具体措施,也即是这一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也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避免精气伤耗,即可保精。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五、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