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以来,安汉县境内的道教十分盛行,皆因汉代崇尚老庄(老子与庄周)学说,唐代以道教为国教,尊老子李耳为始祖。特别是东晋葛洪(道教理论家)所著《抱朴子》一书,大谈其修道成仙之术与绝粒而服仙药之法,更促进了道教的发展与壮大。他在《论仙》中说:“夫有道者,视爵位如汤镬(酷刑),见印绶如缞绖(丧服),视金玉如粪土,睹华堂如牢狱。上士举形升虚(上等道士飞升天界),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先假死而后蜕变),谓之尸解仙。”他在《仙药》中说:“上药(最好的药物)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天地间),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想吃酒食,马上来到)。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灵芝。昔仙人八公(韩终、赵他子、移门子、楚文子、杜子明、杜文微、任子季、陵阳子仲),各服一物,以得陆仙(地仙),各数百年,乃合(炼合服食)神丹金液,而升太清耳(飞升天界)。”据《神仙传》与地方志记载:唐朝时期的果州境内有三个得道成仙的人,一是尔朱洞真人,在朱凤山(今高坪镇嘉陵江畔张爷庙渡口处)修道成仙;二是谢自然真人(道教称为东极真人),在金泉山(今顺庆区会仙桥朝阳洞)修道成仙;三是程太虚真人,在南岷山(今西充永清乡境内)修道成仙。
程太虚真人世居西充县,博览群书,书法精妙,他在唐高祖武德年间(约623年),年十八入南岷山修道。题有七峰(步虚、驭仙、宿鹤、洞虚、醮坛、伏龙、丹霞峰)五井(蘸月、漱玉、磨剑、清心、濯印井)之诗,或镌于绝壁,或刻于碑碣,诗书俱佳,叹为观止。他在此山修道一百余年,精通辟谷绝粒与炼丹胎息之法,多次来金泉山朝阳洞给谢自然传道。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秋八月,天放五彩,异香散漫,程太虚霍然而逝,面色若生,终年二百零五岁。他的徒子徒孙们将遗体装入棺内,哭祭三日,将出殡时,开棺一看,只有空衣,不见形骸,宛如金蝉蜕壳一样。众人知师尊已尸解成仙,将他安葬在仙林观中,塑其像于正殿,朝夕膜拜。威灵显应,保佑百姓,祈神许愿,有求必应,来此敬香者络绎不绝。如遇天旱,西充县令与当地绅士必定率民前往南岷山求雨。求雨者尚未归家,天空已乌云骤起,随即大降滂沱,是年五谷丰登,无不喜悦。历代官员与文人学士来此游历者,题诗甚多,有咏《南岷山》诗云:“绝幽栖处,真人未易逢。符为驱旱檄,虎伴入山踪。过雨千林响,归云一径封。我来寻洞府,九井十三峰。”唐宣宗(李忱)非常崇敬佛道二教,亲见武宗(李炎)会昌灭佛毁寺,在位六年而逝,便于大中元年(847年)闰三月下诏道:“会昌五年(845年)朝廷诏毁佛寺,有僧能营葺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宣宗闻听西充程太虚青年时父母双亡,弃其资财,入南岷山修道,绝粒坐忘,动逾岁月;常有二虎听其呼唤,又得碧玉印两钮,农人乞符,印之年丰,年逾二百,尸解成仙,便于大中十年(856年)派人入蜀察访,可否属实。使者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途径商山(今陕西商县境内),遇道童引见一老道,嘱云:“君至南岷,幸勿相忘。”即至来到南岷山,见道观庄丽,观中所供神像与商山所遇道士一样,深为惊诧。又游历了九井十三峰,烟树云封,幽谷飞瀑,盛叹洞天福地,然后查清原委,回朝复命,宣宗乃敕程太虚为“道济真人”。此事载于《历世真仙休道通鉴》中,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