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天公有意安排,或是一种巧合,自汉至宋的数百年中,西充出现了三个同是姓何,且名震朝野、无人不晓的人。一是汉桓帝(刘志)元嘉年间(151年)的何岷,隐居西充南岷山(今西充永清乡境内)修道成仙;二是唐朝时期的何炯字井庵,考中进士,不愿做官,出家为僧,成为华严宗第五祖,被唐宣宗(李忱)封为“定慧禅师”;三是宋朝嘉祐年间的何群,中进士后,不愿做官,隐居草堂,被宋仁宗封为“安逸处士”。后来隐居岁堂山修道,不知所终。始于汉元嘉,终于宋嘉祐,刚九百年,真是奇事。
唐宪宗(李纯)元和二年(807年),何炯考中进士,是西充建县以来,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时年二十八岁。年轻志大,心存慈悲,欲干世以活生灵。在返乡途中,行至遂州(今四川遂宁市),偶游大云寺,遇荷泽宗(禅宗流派之一)的第四代传人道圆禅师。相语契合,深受启迪,他见道圆禅师“严然若思而无念,朗然若照而无觉”。欣然羡慕,顿然觉悟,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拜道圆为师,研学佛经。在剃度时,道圆唱偈词道:“尔本如来徒,遣来东土生。著书弘佛法,唤醒迷路人。”赐法号宗密,自此人皆称何炯为宗密师。这期间,宗密师到成都,拜见了道圆之师南印惟忠,南印惟忠一见大悦,称他是“传教人也”。宗密师又到东都洛阳,谒见了神照禅师,神照禅师一见大喜,称他为“菩萨人也”。旋又复返汉阳,在恢复寺遇见灵峰,受华严宗四祖澄观所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炯爱不忍释,朝夕拜读,顿觉眼明心亮,透体舒畅,敬佩之至,异常向往。遂于元和七年(812年)春,去山西五台山,拜澄观为师,昼夜随侍,广学三藏,深受秘传。澄观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俗姓夏侯,十四岁出家为僧。天资聪慧,博通经史,专弘《华严》,长住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著书立说。著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等三百余卷。由于唐朝皇帝(德宗与宪宗)的加封,又因他长住五台山,被封为“清凉国师”。我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大名山既是佛教圣地,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五台山为四大名山之冠,方圆五百余里,由五座山峰连亘而成。五台耸立,峰顶平缓,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五台山的主峰名叫灵鹫峰,高三千余米,为华北最高峰,峰顶终年积雪不化,夏无炎暑,佛教称为清凉山,山上佛寺殿阁甚多。据《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名花竞放,千峦弥布,寺庙三百六十座。主要建筑有显通寺、塔院寺、珠像寺、菩萨顶、罗喉寺,合称五大禅院。其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延兴初年(471年),称大文殊院。菩萨顶下建有显通寺,寺侧有大白塔。其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一年(68年),它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唐武则天时,改称大华严寺。”中国佛教徒一向有寻师求法的传统,自唐代禅宗兴盛以后,这种风气愈加盛行。僧人们四处寻师访友,求法悟正,脚行天下,云游四方,被称为行脚僧、游方僧和云水僧。而又常到尊宿大德的佛教圣地,去参拜高僧与佛门祖师,他们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四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