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州西去十余里,有大方山和小方山(今嘉陵西兴镇境内),二山相连,相距三里许。大方山顶,在唐朝时期,建有玉虚观,山腰天生一穴,可通山麓,名曰雪洞,深不可测,向为仙人所居,俗称仙洞,被道教称为第三洞天。小方山顶,在后魏时期,建有老君观,观侧崖岩凿有老君坐像及二侍者,皆高丈余。老君观后有乳泉崖,俗称神水。山下有个名叫谢自然的小姑娘,自幼聪颖,不食荤肉,常去观中玩耍。其父谢寰举孝廉,任果州从事,母胥氏乃县中望族;其妹谢自柔,小自然两岁。谢自然七岁时体弱多病,母亲叫她随道姑越惠修行。她哭别母亲,自此住在老君观中不愿下山,常饮观后滴乳泉之水。后在大方山古洞(谢仙石室)和金泉山朝阳洞修道,日诵老子《道德经》。谢自然修道多年,唐玄宗开元年间离开故乡,游历道教名山,访师问道。遂去到东海,欲过海赴蓬莱仙山寻师学道。船行海上,飘至一山,遇一白发老人对她说道:“蓬莱隔海有弱水三千里,鸿毛不浮,非舟楫可行,非飞仙无以到。你是一个凡人,哪能去得呢?浙江天台山有个司马承祯,隐居玉霄峰,很有道术,何不跟他去学道啊。”谢自然听了老者的话,便去天台山拜司马承祯为师,潜心修炼。这位司马承祯是河南温县人,博学多才,对老庄(老子与庄子)学说造诣尤深。后来出家从嵩山道士潘师正学道,受传符篆和辟谷、导引、服饵方术,成为道门龙凤、道教大师。当时武后、睿宗、玄宗多次召见他,玄宗并从他亲受法箓。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年逾九十的司马承祯,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唤齐他七十多个弟子说道:“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常有神仙灵迹下降。今为东海青童君和东华君(道教传说中的两位仙人)所召,吾将去矣。”俄顷气绝,若蝉蜕解化,弟子葬其衣冠于天台,玄宗追谥他为“贞一先生”。这时,谢自然年逾三十,深得道家真传,仍然回到故乡,在果州金泉观(今南充金泉山中)下的朝阳洞中修道。
唐德宗(李适)贞元三年(787年),谢自然道士又去西充南岷山,拜绝粒道士程太虚为师。贞元九年(793年)果州刺史李坚到任,闻谢道士盛名,曾去朝阳洞谒见她。次年(794年)三月三日,谢道士移居金泉观,这年冬月二十日晨,忽然天放五彩,空中一派仙乐,响彻栖乐山顶,异香扑鼻,散漫良久。但见年逾九十的谢自然道士,如嫦娥奔月之姿,从金泉观而出,足踏祥云,冉冉升天,飘若轻烟,倏忽不见。一时惊动近处的寺观僧道,皆焚香顶礼膜拜;周围百姓数千人咸共瞻仰,惊喜若狂,奔走相告。果州刺史李坚闻讯赶来,只见谢道士的衣帽鞋袜散落在云床上,结系如旧,宛若蝉蜕之状。堂内东壁上有她亲书五十二字,墨迹未干,文曰:“寄语主人及诸眷属,但当全身莫生悲苦。自可勤修功德,并诸善心,修立福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有善缘,早会清原之乡,即与相见。”李刺史速将谢道士修道成仙、白日飞升之事,镌刻碑文于金泉观中,又上奏德宗皇帝。德宗帝素来敬重道教,乃封谢自然为东极真人,又下诏嘉奖李坚刺史,晋升他为司农少卿。并亲书《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云:“敕果州僧道、耆老、将士人等,卿等咸蕴正纯,并资忠义,禀温良之性,钦道德之风,志尚纯和,俗登清净。女道士超然高举,抗迹烟霞,斯实圣祖光昭,垂宣至教。表兹灵异,流庆邦家,钦仰之怀,无忘鉴寐。卿等义均乡党,喜慰当深,特为宣慰,想悉朕怀。卿等各平安好,州县官吏,并存问之,遣书指不多及。”后来,人们将此诏书刻于朝阳洞外,名震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