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后,继续向南进兵。公元589年,隋大军南下,分兵数路渡江,准备一举灭陈。隋大将贺若弼率军由广陵(今江苏扬州)渡江,进占京口(今江苏镇江),接着向陈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挺进。隋军在城郊钟山附近的白土冈与陈军遭遇,陈将鲁广达率军拼死抵抗,隋军四次败退,形势紧急。这时贺若弼“纵烟以自隐”,即施放烟幕,隐蔽自己。陈军以为隋军已败,便纷纷以隋军士兵的人头向陈主求赏。贺若弼见陈军已乱,遂乘机率部反击,陈军溃散,隋军反败为胜,后终灭陈。
此次战斗,隋军转败为胜的关键就在于使用了烟幕。这也是我国最早使用烟幕的战斗。
最早使用烟幕于水战,则是在此后30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与此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山西还先后和同时出现过十个政权,统称十国,整个称做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各地的封建割据政权为了扩大地盘,掠夺财富,不断挑起战争,结果形成了长期的混乱局面。
贞明五年(919年)三月,南方的吴越王钱璆命钱传瓘为水战诸军都指挥使,率战舰500艘进攻建都于今江苏扬州的吴国,吴派彭彦章、陈汾率水军迎战。四月,两军舰队相遇,激战于狼山江(今江苏南通附近狼山的江面)。临战前,吴越舰队作了周密准备,传令各舰装载灰、豆和沙备用。水战开始,吴舰队求战心切,乘风首先展开攻击,吴越舰队则避开其正面冲击,绕出其侧后,待吴舰队疾驶过后,则自后紧跟。彭彦章见攻击未果,遂掉转舰首,逆风继续进击。而钱传瓘这时已巧妙地占据了有利的攻击阵位,于是陈风扬灰,接着趁“吴人不能开目”的时机,迅速迫近敌舰,展开接舷战。吴越舰队乘势又将沙撒于己船,而将豆子撒在敌舰上,吴水兵踏着浸染了鲜血的豆子,站立不稳,纷纷摔倒,舰队阵容大乱。吴越舰队抓住战机,乘胜纵火焚烧吴舰,吴军大败,水军将领彭彦章负伤数十处,最后自杀,吴舰队全军覆没。
此次狼山江水战,由于钱传瓘部署周密,指挥得当,先退让一步,化不利为有利,占据了顺风的有利攻击阵位,然后适时使用烟幕,结果“白昼如雾,吴师迷方”,吴越舰队乘胜纵火突击,大获全胜,俘战舰四百艘,生擒吴将校七十人,斩首千余。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烟幕的水战,也是我国水战史上的出色战例之一。
哪国是世界上最早在战争中使用烟幕的
美国人普列梯斯在所著《化学战剂》一书中,提到最早使用烟幕的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公元1700年,查理十二率军抢渡杜温纳河时,曾利用湿潮稻草的烟幕作掩护,抢渡成功。普列梯斯对此评价说:“唯此等早期的偶然结果,不能确切证明烟幕的采用为军事上一种公认的策略。”但是,公元589年贺若弼使用烟幕于战斗,绝不是一种“偶然结果”,而是主动地、自觉地“纵烟以自隐”,实际上已将烟幕作为一种隐蔽自己,化不利为有利的一种有效的战法加以运用于实战了。如果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此次偶然情况作为开始使用烟幕的话,那么我国使用烟幕则较其早1100年以上,而最早使用烟幕于水战,也较其早780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世界上最早使用烟幕于战斗和舰队编队攻击的都是我国。
纵火是古代海战,水战常常使用的一种战法。早期是使用木材等植物和油料的常规纵火,以后发展到利用矿物和石油等化学燃剂的纵火。我国海军武器装备由一般的常规纵火发展到使用石油纵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纵火,就是火攻,是战争中极其常用的战法之一。不仅古代,就是在现代战争中,纵火仍旧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学专著《孙子兵法》曾专门论及过“火攻”。历代著名战例,如战国时期齐燕之战中的“火牛阵”,东汉末的“赤壁水战”,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西晋初王浚指挥的破除江险的“长江水战”,唐代的“白江口海战”,宋代李宝指挥的“黄海奔袭战”,元末朱元璋攻灭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海战等等,都正确地运用了火攻战法,从而取得了胜利。由此可知,火攻或纵火,既是我国古代战史和古代水战、海战史上的特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海军战法的优点之一。
早在汉代,我国已有了关于石油的记载。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时,我国称其为“沃油”并懂得石油的一些性能,诸如“水中出火,可以燃”,以“猛火油”“燃火焚楼橹,敌以水沃之,火愈炽”等,而且清楚地知道石油用于海战可以之“焚敌舟”了。
根据我国文献记载,最早以石油(即“沃油”)作为纵火剂运用于战斗的时间,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末帝即位时,即公元913年。当时后梁将军李霸率军千人驻守刘杨(今山东东阿北30千米),夜晚作乱,从该城水门突入,“以长竿缚布沃油”,焚烧该城建国门。这是以石油作为纵火剂用于战斗的最早记录。
最早以石油作为纵火剂使用于水战,则是此后六年,即后梁贞明 5年(919年)的梁晋德胜水战。4月,后梁将军贺瓖率军围攻晋德胜南城(今河南濮阳,南城在县南2.5千米),并以竹索联结艨艟战舰十余艘,舰上蒙以牛皮建造了像女墙样的垛口,设立了一座坚固的水上堡垒,阻止晋军的救援。晋王李存勖亲自引兵驰援,列阵北岸,受阻而难以渡河解围。这时守城晋军已是“矢石将近,陷在顷刻”,形势十分危急,显然能否破除后梁设置的水上堡垒,就成为晋军守城部队狭处逢生的关键。
这时,李存勖部将李建及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他挑选了勇敢士兵300人,身披铠甲,手操利斧,亲自率领,乘战舰突击。接近艨艟战舰时,后梁水军箭如雨下,李建及奋不顾身指挥士兵冒死突入对方舰队,挥动利斧,砍断竹索;同时又以“木罂载薪,沃油燃火”,从上游顺流施放,焚烧后梁战舰;然后即以大型战舰载士兵“乘烟鼓噪”发动总攻。后梁水上堡垒用以联结战舰的竹索被斩断,战舰受到石油纵火的袭击,“须臾烟焰腾炽”,“火发亘空”,接着又遭晋舰队的猛攻,水兵被烧死淹死者过半,水上堡垒被攻破,晋军遂得以渡河。晋将李建及利用石油纵火,大败后梁将军贺瓖,解救了围城,晋军转败为胜。
但是,到了同光元年(923年),后梁终于攻占了德胜南城,并乘胜东进猛攻杨刘。杨刘临河,后梁以巨舰封锁渡口,切断了晋军的粮食、武器等后勤补给。晋军守将李周急速派人向晋王李存勖求救,请以每日百里行军速度驰援。结果援兵来到,李周已绝粮三天。李存勖采取断然措施,以巨大木筏堆积材薪,上浇“沃油”,由上游“顺流纵火焚梁舰”,梁舰队被迫撤退,解除了杨刘之围。晋军再次使用石油纵火于水战,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由于石油具有燃点低、火势旺、蔓延快、熄灭难的特点,所以在战斗中就成了破敌、烧船的有效武器。我国早在公元913年就用之于攻城,公元919年又将其运用于水战,这显然是我国武器装备,特别是海军武器装备的重大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早在距1000年前已成功地运用烟幕和石油纵火于陆战和水战,这不仅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古代兵器发展史的巨大贡献,而且也促进了我国古代陆上和水上作战方式的变化和革新。
水雷随流动,顽敌心内惊
水雷是布设在水中的一种爆炸武器。200多年前,美国正在进行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独立战争。一天,美国人把一些酒桶投进河里,让它们顺水漂去。当时在美国的费城港停泊着英国舰队。一艘英国小艇捞到一只酒桶。艇上士兵十分好奇,觉得怪好玩的,就争着玩起来。哪知道,突然一声巨响,酒桶炸开了,当场死了4个人,还有许多人负了伤。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桶”战争。原来,美国人在酒桶里装上了炸药和发火装置,英国水兵在玩酒桶的时候,使发火器触发了炸药,引起了爆炸。
最早利用水流进行水雷战的不是美国,而是我国。1590年,我国人民创造了一种能随水漂流的水雷——“水底龙王炮”。这种水雷又叫“混江龙”。它利用牛脬(牛的尿泡)沉入水中,在牛脬里装上炸药,炸药上安一个小火炮,可以用香点燃。牛脬下坠着石头,悬挂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上面插着羽毛,远远看去,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鸟,用来麻痹敌人。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到敌船的距离、水流和香燃烧的速度,计算出香的长度。把香点着,插在小火炮上面。然后让这种水雷向敌船漂去。当“水底龙王炮”漂到敌船边时,香正好点燃火炮,炸药引爆,就可把敌船炸毁。
世界最长的防潜水雷障碍设在哪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美在德兰群岛和挪威之间海域所布设的“北海大障碍”,可以算是历史上最长的雷阵了。这个雷阵根据最初设想,宽约250海里,预计需要10万枚水雷,分别布设在三个区域,主要为锚雷。1918年5月,美英共派出数百艘舰船投入布雷行动,11月中旬才告结束,共布设了7万多枚水雷。雷障总长230海里,由24条不同水深的水雷线组成,历史上称为“北海大雷障”。但是由于雷障位置被德军发现,又没有完成预定布雷数量,加上水雷质量低劣,因此,触雷概率极低,半年里只炸沉了6艘德国潜艇。大批德国潜艇仍然自由地通过这一带海域,前往袭击大西洋交通线。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水雷的种类多起来了。但按其布设状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漂雷,能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面下较浅的深度,随水流漂动;二是锚雷,雷索通过锚固定在海底,雷索上端挂着水雷体,雷体悬浮在一定深度上;三是沉底雷,即水雷沉卧水底待机。
这三种水雷都会受到海流的影响,特别是前两种更加明显。在海流的推动下,漂雷随流漂去,来往舰船碰上就会遭殃。在海流的冲击下,有时在一昼夜之间就能使锚雷脱锚。断索锚雷随流而去,变为“漂雷”。即使锚雷不脱锚,海流冲击雷索,使雷索弯曲,水雷下沉过大,来往舰船碰不到它,也会失去原有的作用。
在海战中,交战国双方都不失时机地利用了水雷。但水雷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水流相助。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太平洋舰队以旅顺港为中心,在我辽东半岛沿岸水域布设了包括漂雷在内的数千个水雷,使日本海军的2艘战列舰、3艘远洋舰、2艘海防舰、2艘驱逐舰和2艘水雷艇触雷沉没。特别使日本海军恼怒的是漂雷,它不仅威胁日军的安全,而且使他们的将士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恐惧感。当然,日本也不甘示弱,他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旅顺港外和其他有关作战海域也布设了水雷。结果,炸沉了俄国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彼得堡洛斯克”号巡洋舰,舰队司令马卡洛夫海军中将等600名官兵随舰沉入海底。另外,还有5艘舰只被日军水雷炸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袭击欧洲沿海有些国家的舰船,在欧洲海区重要航道上和一些港口外布设了大量水雷,给一些国家带来很大损失。但有些水雷并未停留在德国希望的海域,而是顺着海流漂移,有的甚至漂流到接近北冰洋的俄国新地岛附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对英国进行海上封锁,德国抢先在英国周围海域,特别是在英吉利海峡布放了大量水雷,给英国舰船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德国所以能顺利地布设水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利用了北海至英吉利海峡这一带的海流,把大量水雷漂送到英国舰只活动水域。
在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巧布水雷达3000多个,炸沉了美军不少舰只。特别是在元山抗登陆作战中,由于元山港外布放了大量水雷,把美国兵力阻截在海上达8天之久,为人民军的反击赢得了时间。在朝鲜布放的水雷中,许多都是漂雷,这使美国部队大为气愤,不得不动用飞机轰炸、火炮轰击,以便扫清进军航道。当时的美国水雷部队司令部司令喜金斯海军少将就职不久曾说:“基本的事实是,任何滨海小国,哪怕只有原始的运输工具,几乎没有技术经验以及最低限度和临时凑合的装备,只消把原始型的水雷广泛地布放,就可以不费力地拒绝一支庞大而现代化的海军兵力使用其港口、浅水区及其沿岸。”
继前苏联、日本、利比里亚和巴拿马等国的船只在苏伊士湾、红海和曼德海峡先后触雷后,1984年7月31日上午,我国远洋公司的“惠阳”号轮在红海南端触雷;8月3日上午,我国上海远洋公司的新型集装箱货船在红海被水雷炸伤。这是有的国家指使一些人在这一水域布放水雷造成的。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还有前苏联,先后派出扫雷部队到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联合扫雷。扫雷结果表明,这一水域布放的大多是漂雷和沉底雷;漂雷大多布设于运河入口处,沉底雷多布放在红海南端。为什么他们把水雷放在这两个地方?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有一条是考虑了海流的作用。他们的主要军事目标是曼德海峡以北水域。在曼德海峡中,海流由印度洋流向红海;而北部苏伊士运河的水,除涨潮时外,也是由地中海流向红海的。在这两处布放的水雷,一般不会漂流至地中海或印度洋,有利于实现他们的政治军事企图。
因此,在布放水雷时,必须考虑海流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甚至给自己造成损失。历史上多次海战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青纱帐中行,智者立奇功
海雾犹如海上的青纱帐,利用海雾隐蔽,对敌人进行突然攻击,往往可取得惊人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