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成长。而海洋意识与海洋发展战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也是很多国家与民族的历史都已经证明了的事实。然而,殊不知人类海洋文明的蜕变都是伴随惊心动魄的海战而来的。沧海几多风云,群雄频频争霸,在悠悠岁月中为人类上演了一幕幕惊险而凄惨的海战故事。
无形的巨剑——海权
最初的海洋活动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但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切。并非所有参与海洋活动的国家都能摘取蓝色文明的桂冠。克里特文化以后的几千年,在地中海沿岸国家中所呈现的你更我替、此兴彼衰的历史背后,隐藏着一把无形的巨剑,它就是海权。
海权产生的根源是海洋国家间由贸易开启的经济利益冲突。因为以海上贸易兴国的国家,特别厚爱自己的海上通道,特别珍视自己的贸易市场和商业利润。当同一通道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人的时候;当同一市场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买主和卖主的时候,一种本能的要求便呼之而出——控制海上通道,占领向往的市场,同时阻止他国的控制和占领。这是一种国家的权力要求,权力属于政治范畴,而政治是充满着暴力的。于是,一些商船开始载上军队,以保护海上贸易,控制海上通道,也以为占领彼岸市场,保证商业利润的实现。此后,船的职能逐渐专门化,船的型号、建造也逐渐专门化,海军由此诞生。国家为着自身经济、政治利益的实现,运用海上力量(主要是海军)去控制海洋,便称之谓海权。
古往今来海上战争留下了什么
战争,这个被称为与死亡拥抱的怪物,在人类历史上已绵延了数千年。作为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军兵力在海洋上进行的战役和战斗——海战,起因错综复杂,场面惊心动魄。海战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的文明进步史。海洋上发生的无数次战争,在时间的长河里,烟消云散人不见;在碧波的帷幕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读古今海战典型战例,并不单是为了看点故事,增点兴趣,它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引发人们深沉的思考:
一是海洋作为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国家的屏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因而争夺海洋的战争不仅从来没有停息过,而且特别激烈、残酷。
二是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一场关键性的海战往往决定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生死存亡。胜利者称霸世界,失败者一蹶不振。
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最先表述国家“海上势力的重要性”的人。他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可以被看作是第一部对海权的产生、发展做了一个客观描述的书。昌盛了两个多世纪的古希腊文明就是海权力量的体现。其间内部战乱虽时有发生,但拂去内战的尘埃,仍是古希腊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这些不朽的名字,都镶着希腊文明的光环。
海权意识托起了一个辉煌的国家、一个光耀的民族。但与此同时,也将地中海变成火与剑的海洋。海军成为一国的海权支柱为人们所认识。于是,一场竞相发展海军、争当海上强国的斗争愈演愈烈。
葡萄牙、西班牙两分天下
15世纪,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掠夺新的财富,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这种对财富,特别是对黄金的贪婪渴望,推动了资本主义初期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当时一些欧洲的商人和封建主为寻求东方的财富和黄金,个个着了迷似的纷纷扬帆远征,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一时间,辽阔的大海上到处横行起了海盗的船只;炮舰成了殖民主义者手中的利剑;海洋成了冒险家的“乐园”。早期殖民主义争霸时代来临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第一代霸主的扮演者。
谁在世界上最早争霸海洋
在世界各大海洋中,地中海是比较小的,被称为“上帝的洗脚盆”。但地中海地区却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这与沿海国家早期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和争夺海洋有关。古代地中海的战船以划桨为主要动力,同时也使用帆,作战主要使用各种冷兵器。与中国古代战舰的不同之处是,地中海有一种带有又粗又长撞角的战船,专门用于撞击敌舰侧舷,颇具威力。公元前17世纪以后,米诺斯王朝统一了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克里特岛,并以战船征服了附近的地区,垄断了海上贸易。史学家认为,米诺斯是世界上最早组建海军和争霸海洋的国家。
葡萄牙于1143年脱离西班牙,宣布独立,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从15世纪起,从商人到贵族到统治者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驱使葡萄牙人向海外扩张。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北非海岸上的休达城,在非洲安下了殖民侵略的第一个据点。随后,葡萄牙的舰队又出现在西非海岸,他们在那里猎取奴隶、寻找黄金与象牙。一系列侵略活动后,使得葡萄牙到15世纪中期,就已经建立了对非洲西海岸的控制权。
紧跟葡萄牙人之后来到海上的是西班牙人。1492年西班牙收复了被阿拉伯人占领的土地,完成了统一,成为欧洲一个强盛的封建大国。西班牙统一以后,马上开始海上扩张。1492年8月,西班牙国王派遣克利斯托弗·哥伦布进行了一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以便打通一条从西面海上通往东方的道路。哥伦布率领的船舰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到达了圣萨尔瓦多岛、古巴岛和日斯尼亚岛(今海地)。后来,哥伦布又三次西航,发现了加勒比海其他岛屿,并踏上了中、南美大陆的一些地方。
哥伦布的航行引起葡萄牙和西班牙争夺海上势力范围的斗争。葡萄牙不愿意西班牙人染指他们享有的权力,扬言要诉诸武力夺取哥伦布“发现”的大陆。两国的冲突提上了罗马教皇的法庭。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诏书,同时承认西、葡两国在海洋上的特权。教皇指定大西洋上一条子午线,即通过佛得角群岛以西约600千米的地方,作为西、葡之间行使权利的分界线,该线以东地区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以西则划归西班牙,并宣布这两国对各自的地区拥有控制权,别国的船只非经控制国的许可不得在这些地区航行或通商。在教皇诏书的基础上,西班牙与葡萄牙于1494年正式签订托尔德西里亚条约,划分了各自在海上的势力范围。条约根据葡萄牙的要求,把两国分割世界海洋的分界线又往西推进500千米,即通过佛得角群岛以西约2000千米以上的地方。他们声称:凡是未经许可而驶入这些地区的船只都要被没收,船员要受到死刑或沦为奴隶的处罚。
托尔德西里亚条约是葡萄牙与西班牙瓜分世界海洋的开始。它宣告了两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后来,在西班牙人麦哲伦航行期间,两国在太平洋上又发生了争执。1529年两国再次签订了萨拉哥撒条约,在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以东17°划一线,在太平洋上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
葡萄牙、西班牙分享海上霸权的局面维持了不到一个世纪。1580年西班牙用武力吞并了葡萄牙及其广大的殖民地。但是,西班牙单独称霸海洋的时期亦不长久,16世纪末,西班牙也走向衰落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遭到来自英国和荷兰的严重挑战。16世纪末,从海上摧毁西班牙霸权的主要是英国。英王伊丽莎白(1558~1603年)时期,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迫切地登上了海洋争霸的舞台,没落的、封建主义的西班牙终于让位于新兴的资本主义的英国和荷兰。
英国怎样对西班牙开展“海盗战争”
16世纪中叶,由于西班牙帝国在政治上的黑暗统治,激发了殖民地尼德兰人民的反抗斗争;在经济上,因获得不义之财而暴富者遇到了专门抢掠他的“强盗”,并开始衰落。欧洲另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向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走私贸易,并从海上对西班牙的港口和运输美洲金银的船只进行有组织的海盗掠夺。这时,英国出现了一批商人公司,专门资助和经营掠夺西班牙船只的“海盗战争”。这种公司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女王伊丽莎白等许多英国贵族都是这些公司的股东。英国所进行的“海盗战争”,使西班牙每年损失300万杜卡特。著名海盗德雷克一次远征,就掠夺到价值50万英镑的金银,并将其所得的40%献给了伊丽莎白,女王就授予他海军上将的军衔。这一批批“西班牙资财”不仅充实了英国的经济实力,而且还大大地加强了英国的海军力量。
英荷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
英国是一个岛国,海上力量发展较早,但主要在近海一带活动。从15世纪末起,开始向海外扩张。他们派出一些船队,绕过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霸区,去探寻通往印度的西北和东北的道路。16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又进一步走上了海洋扩张的道路。英国殖民主义者大力宣扬,谁统治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他们公开向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挑战,并在16世纪末战胜了西班牙人。17世纪初,英国便以新兴海上强国的姿态,加入了罪恶的殖民掠夺的行列,开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但是,正当满载着殖民强盗的英国舰队开进大西洋、印度洋的时候,他们却迎面碰上了一个强劲的海上敌手——荷兰。英荷之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构成了整个17世纪海洋争霸的主要内容。
“军礼”为何成为英荷首次战争的导火线
荷兰的海上优势,以及对海上贸易的垄断,是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海外扩张的直接威胁。从1648年到1651年,英国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舰队。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著名的《航海条例》。根据这一条例,一切进入英国港口贸易活动的国家,都要预订英国所有的船只,并应向英国舰船敬礼,否则,英国有权采取行动。
1652年春的一个上午,英国“总督”号舰长率领两艘战舰正巡逻在德文郡外的海面上,突然发现了迎面驶来的荷兰舰队。英国舰长开始呼叫他们降旗致敬,10多艘战舰中只有1艘按令行事,其他舰船置之不理。在多次要求被拒绝后,英国舰长下令开炮,荷兰军舰毫不示弱,开炮还击。最后,还是荷兰军舰还了礼,双方才罢休,从而避免了对抗升级。无独有偶,在英国多佛尔海峡,英国海军又因前来避风的荷兰军舰没有敬礼而引发战斗。战斗持续了4个小时,两艘荷兰舰艇被击伤逃走。这两次因“军礼”引发的冲突,是个导火线,预示着一场更大的海战即将到来。
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建立了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成了“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海上力量的迅速发展,使它也可能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成为17世纪的海上霸主。
1651年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这一条例显然是针对荷兰的中转贸易而制定的,是对荷兰的最严重的挑战,成为了引起英荷战争爆发的最重要原因。为此,荷兰提出严重抗议,要求英国废除它,遭到英国拒绝。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1652年双方在多佛海峡的一次小冲突成了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1652年5月29日这一天,凑巧两国庞大的舰队在多佛海峡相遇了。双方舰队司令谁也没有弄清具体情况,便都挂起战旗,发炮攻击,进行了持续4个小时的混战,一场势均力敌,规模空前的海战开始了。两个月后双方正式宣战,英荷海战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实属历史罕见。
第一次英荷海战(1652~1654年)在英法海峡和地中海同时展开,战事主要是其他方面的损失和灾害。1666年8月8日,一支小型的英国海军分舰队和纵火船在罗伯特·霍姆斯爵士率领下,在特塞尔岛烧毁了150艘荷兰商船(后被称为“霍姆斯篝火”)。从财政方面看,这一天给荷兰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英国舰队在整个战争中给荷兰造成的损失。但英国却遭到了两次特大自然灾难。1665年下半年英国流行起瘟疫,可怕的黑死病,使伦敦成了一座死亡的城市。1666年9月伦敦又遭到一场火灾。大火肆虐4天,四处蔓延,火灾中死者数量高达4000余人,物资损失更为惊人,在800万至1000英镑,超过两次与荷兰作战的全部费用。
荷兰怎样东山再起进行复仇
1665年秋天,英国发生了大瘟疫。荷兰人认为机会到了,他们以1100万盾荷币建了一支新型舰队,并发誓要报一箭之仇。第二年6月14日,德鲁特率领一支由84艘战舰组成的荷兰舰队在英吉利海峡与贝克利率领的一支由78艘战舰组成的英国舰队激战4天。结果,英国损失战舰17艘,战死5000余人。荷兰人得胜。“四天海战”吓坏了英国人。此战之后,英荷两国动员了成千上万的维修工人,快速地修复了损坏的战舰。双方都在准备再次大战。1666年8月4日,由鲁伯特率领的一支由88艘战舰组成的英国舰队与德鲁特率领的由89艘战舰组成的荷兰舰队在英国北部海岬遭遇。此次决战,由于英国的炮击技术运用得当,很快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荷兰被迫放弃了这次远征复仇计划。
战争进行两年之后,英荷双方均已困难重重,都希望结束战争。1667年1月双方开始举行和谈。但和谈进展缓慢。为了使自己处于谈判的有利地位,谈判期间荷兰人发动了一次大胆罕见的奇袭。这次奇袭给英国造成的损失接近20万英镑,使英国宫廷和民众人心惶惶,一片骚乱。这样大胆的奇袭,令英国人也大加赞赏。奇袭加速了和谈的进程。1667年7月31日双方签订布雷达和约。
根据布雷达和约,英国修改了《航海条例》,荷兰仍然同意自己的船只在通过多佛海峡时应向英国表示致敬的要求。英国放弃自己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方面的权益,荷兰则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双方交换了殖民地:荷兰正式割让哈得逊河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给英国,英国将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苏里南(在南美)归还给了荷兰。
根据和约,双方都有所得失,都采取了克制态度,因为日渐强大的法国正在威胁着双方。
从1653年下半年开始,英国人日益取得明显优势,荷兰人越来越处于不利局面,遭到更多的失败。这时英国海军的纪律和战术都有所加强和提高,而荷兰海军则暴露出更多的弱点。
1653年6月12~13日发生加巴德沙洲(北部海岸)海战,以胜利为结局的英国人开始掌握制海权,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对荷兰海岸实行严密封锁。荷兰为挽回局面,于1653年8月10日与英国在斯赫维宁根(海牙附近)再次交战,但仍以荷兰失败而告终,使其再次受到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