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深水弋者: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
17196500000004

第4章 奇妙的蓝海精灵(3)

蝠鲼,是鳐鱼类中的“巨头”。它长着两个像超音速飞机三角翼一样的翅膀,青褐色的身体,腹部呈灰白色,头上长着一对肉角,向前凸出着,嘴巴又宽又大,长长的尾巴像条鞭子。它的体盘宽达6米以上,体重可达4吨。它既能潜入海底摄取甲壳类小动物,又能在兴奋时跃出海面,在空中飞行数米。别看它样子笨拙丑陋,但性格温和,喜欢与人接近,让人骑在它的背上遨游“水晶宫”。当然,人如果惹怒了它,它扇动两个大翅膀,也会给人好瞧的。

“水下魔鬼”的生活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被当地人称为“水下魔鬼”,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它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他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当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

一天,美国潜水员雅克·麦肯尼和妻子扎丽在加利福尼亚湾进行水下摄影考察,遇到了3只蝠鲼,其中一只向扎丽游去。雅克·麦肯尼本来正在忙着拍摄别的镜头,突然发现扎丽在接近一只大蝠鲼,只见她抓住那个蝠鲼的上颌,骑在它的身上,在海中遨游起来。那只蝠鲼背负着扎丽忽而潜入幽暗的深海,忽而又直冲海面左盘右旋。麦肯尼见妻子勇敢驾驭着蝠鲼做“特技表演”,十分兴奋,他也骑在另外一只蝠鲼身上,拍摄下了一连串惊奇罕见的镜头。

后来,麦肯尼和扎丽多次骑在蝠鲼上进行摄影考察。每次只要用手轻轻地挠它,它都静静地待着不动,只是用双翅的顶端轻轻地拍打海水。蝠鲼身上吸附着几条鲫鱼。一次,麦肯尼用尖刀把它身上的鲫鱼除掉时,这条蝠鲼竟在原地翻过身,把灰白色的腹部对着麦肯尼,作出一种友好的表示。看来,蝠鲼喜欢人们把吸附在它身上的鲫鱼除掉。

只要人们为蝠鲼解除痛苦,它就会格外安静老实。一次,美国一个水下摄影小组拍摄海底火山活动的镜头。女摄影师米歇尔·宾德看到一条巨大的蝠鲼,忽闪着双翅缓缓游来。她慢慢接近这个“怪物”,发现它的一个翅膀上挂着半张渔网。可能是这个“怪物”曾经钻进渔网里,只是凭力大才挣脱逃生。宾德仔细一看,只见渔网将它的翅膀勒出一道深深的伤痕,伤口脓肿。宾德顿生怜悯之情,小心翼翼地把它身上的鱼网解了下来。那只蝠鲼顺从地接受“手术治疗”。待“手术”完毕,蝠鲼感激地驮着宾德在海中遨游了一番。直到宾德感到有些憋气,才与蝠鲼告别,返回船上。

海豹救人

在英国,曾发生过两次海豹救人的事件。

爱尔兰渔民森·史坚那与同伴韦利根驾船出海捕鱼时,突然遇到大风浪,渔船被打翻,两个人都落进海里。史坚那见韦利根仍然浮在水面,便使劲向他游过去,希望两个人通力合作,坚持到脱离险境。但是,韦利根显然已经昏迷了。他身旁的海水一片鲜红。他的脚已经被鱼咬伤,全身冻得发白,身体逐渐下沉。史坚那看到这个情景,既恐慌,又无奈。这时,他突然感觉到脚下触到了一个滑溜溜的物体。他更加感到恐惧,以为自己肯定要喂鲨鱼了。可是,他定了定神,感觉到脚下的东西在往上浮动,自己的整个身体被托出了海面。他仔细一看,脚下浮动的不是鲨鱼,而是一只海豹。海豹托住史坚那不住往下沉的身体时,又连忙潜下去托住史坚那的双脚,让他的身体浮出水面。就这样,海豹一直坚持了9个小时,直到有船经过,救史坚那脱了险,它才离开。当史坚那回到船上与那只海豹告别时,海豹也望着他,过了好一会儿,才潜下海底。

另一次,一个叫诺基的人,看着儿子韦纳乘坐的橡皮小艇被巨浪卷走,离岸远去,急得高呼狂叫。诺基与救生员虽然立即跳入海中抢救。但是,面对巨浪,他们无能为力。眼看着橡皮艇渐渐向远处浮去,变成了一个小黑点。诺基夫妇绝望地跪在沙滩上,祈求神灵保佑他们仅8岁的儿子。奇迹真的发生了!只见橡皮艇缓缓地驶回了海岸。在瞭望塔上的救生员从望远镜中看到,一头小海豹正顶着橡皮艇,乘浪涛起伏间的一刹那静止时间,把小艇一点一点地推上岸。已经准备好的救生艇立即驶向小艇增援。人们终于把惊魂未定的韦纳救了出来,而小海豹则功成身退,游回大海。

鲨鱼救人

罗莎琳是一名大学生。有一年圣诞节,学校放假时,她邀请另外两位同学进行长途旅行,目的地是南太平洋的斐济群岛。在从马勒库岛返回斐济群岛途中,船漏水了,胆大的罗莎琳率先跳入海中,回头向两位同伴高声喊道:“跟我游过去,陆地不远了!”

罗莎琳让水流带着自己往前漂。忽然,一块大约2米的厚木块撞了她一下。她赶紧抓住木块,在海上随波逐流。漂泊了几个小时后,她看到远处又有一根黑色的木头快速漂过来。当那根“木头”漂到离她大约6米时,她才看清,原来那是一条二三米长的鲨鱼。黑色的背,银灰色的肚皮、牙齿在月光下闪着吓人的光。罗莎琳惊恐万分,感到自己死到临头了,不由得伤心地落下了眼泪。鲨鱼狠狠地撞了她一下,然后,就围着罗莎琳团团转,还经常用尾巴尖扫她的背。突然,有一条鲨鱼从她的身底下钻了出来,在她的周围上蹿下跳。随后,这两条鲨鱼一边一条,把她夹在中间,用头推着她向前游。

天亮时,罗莎琳发现,在这两条鲨鱼的外围,还有四五条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正围着她打转。它们杀气腾腾的小眼睛,死死地盯着她。每当那几条鲨鱼冲过来要吃她时,这两条鲨鱼就冲出去抵御它们,并把它们赶远。如果不是这两位“保镖”奋不顾身地保驾,罗莎琳早已经被撕得粉碎了。第二天中午时分,保护着罗莎琳的两条鲨鱼中的一条突然潜入海中,过了一会儿又浮上来。罗莎琳发现,在她面前漂着一条小鱼,尾巴已经被咬掉了。琢磨了片刻,她恍然大悟。原来,这是鲨鱼为她准备的午餐。在海上漂流了20多个小时,罗莎琳早已经饥肠辘辘了。她顾不得生熟,拿起小鱼就放进嘴里嚼了起来。

鲨鱼属于软骨鱼类,在古代叫做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鲨鱼食肉成性,凶猛异常,它可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嗅觉,探测食物存在的方向和位置,而老虎只是用眼睛和鼻子寻找食物。鲨鱼一般只吃活食,有时也吃腐肉,食物以鱼类为主,身上没有鱼鳔,调节沉浮主要靠它很大的肝脏。

当暮色再一次笼罩海面时,这两条鲨鱼还是一直陪伴着她。这时,她突然听见头顶上方有“嗡嗡”声。她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架救援直升机。直升机上放下了绳梯,她用力攀住了绳梯,爬了上去……罗莎琳得救了。她在半空中低头往下看时,那两条救命的鲨鱼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罗莎琳的遭遇轰动了世界。鲨鱼,这个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人类在水中最凶恶的敌人,竟然会援救一位落水的姑娘,并保护着她免受同类的攻击,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为什么这两条鲨鱼会救人呢?难道水中恶魔中也有“怀着菩萨心肠的善类”吗?这个问题给生物学界留下了一个谜团。

勇敢的海豚

有一次,印度尼西亚航空公司的一架直升机在爪哇海上执行任务时出现故障,驾驶员不得不穿上救生衣弃机跳伞。在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上,不用说离海岸非常遥远,光是四周那些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就很难使驾驶员有生还的可能。正当驾驶员认准方向,朝海岸游去时,突然觉得背后像有人推了一把。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海豚。紧接着,他周围又出现了几只海豚。它们分工明确,有的轮流推着驾驶员前进;有的则围在驾驶员周围,防止鲨鱼的伤害。就这样,经过这些“救护员”们几个昼夜的护送,驾驶员安全地回到了岸上。

有一年初夏的一天,3位年轻的法国海员罗查、泰利和彼得驾着木船在怒海上航行。突然,狂风骤起。这里是鲨鱼出没的危险地带,3位海员急转船头,准备逃命。就在这时,无数灰色的鳍划破海面,向小船飞来。“鲨鱼来了!”一瞬间,一个大浪打来,罗查、泰利和彼得都跌进了可怕的怒海。彼得紧拉着绳子,终于爬上了船。可是,又一个大浪将他再次抛进海里。他正想放弃挣扎,任凭死神吞噬自己时,突然觉得有一只“巨手”将自己轻轻托出了水面。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海豚用鼻子顶在他背后,一下子将他抬到船上。彼得在船上环顾四周,不由得吓了一跳。原来,有许多鲨鱼正围着小船游动。更令他惊奇的是,保护他的海豚中,竟有几只去驱逐正在向他游来的两条鲨鱼;其余的海豚,紧贴着船舷,发出一阵阵嘶嘶的尖啸。小船在海上沉浮,不辨方向。忽然,海豚一起发出尖叫。接着,又一起推着小船,朝着同一个方向游去。小船终于驶回了岸边。罗查和泰利已经在岸上等他了。原来,是其他几只海豚护送他们俩游回到岸边的。

海豚领航记

离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狭窄的海峡,这里暗礁丛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雾霭弥漫,途经此处的航船经常失事。1871年的一天,“布里尼尔”号航船从这儿经过时,航船附近突然出现了一只海豚,它一直伴随在航船周围,并与航船保持相同的速度前进,久久不肯离去。这种现象引起了船长的注意,并且他还从中得到了启示。他想,海豚能通过的地方,必定水道畅通,若跟着它行进,触礁的危险率就会大大下降。于是,他亲自掌舵,紧紧地跟着海豚朝前行驶,海豚向左,他的舵就向左打;海豚向右,他的舵就向右打;海豚游得快,他就加快速度;海豚游得慢,他就减慢速度。果然,“布里尼尔”号安全顺利地通过了海峡,没有遇到任何险情,一路上船长也感到十分轻松。全船上下无不感激这只神奇的海豚。

事情传开后,引起了海员们的极大兴趣。有的好奇,有的半信半疑,有的则不屑一顾。然而,当许多航船都接受这只海豚的领航,并且安全、顺利、轻松地驶过海峡后,海员们都深信不疑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海员们亲切地称呼这只海豚为“戴克”。

海豚是如何睡觉的

海豚似乎永远不眠不休地四处游动。海豚是哺乳类动物,原来栖息于陆地,后来又回到水中生活,用肺呼吸。若它们在水中持续睡觉,海豚将因无法呼吸而死。难道它们真的不用睡觉?若会睡觉,它们是睡在陆地,还是睡在海中呢?其实若我们能够细心观察海豚一段时间,便会发现它们在游泳时,有时会闭上其中的一只眼睛。经调查它们的脑电波得知,它们某一边的脑部会呈睡眠状态。因此,它们虽然持续游泳,但左右两边的脑部却在轮流休息。假如我们能够像海豚一样,一边睡觉一边工作,左右脑互相交替休息,一心便可以二用,搭车时睡觉便不怕坐过站了。

自从戴克为船只领航后,多事的海峡平静了,航行事故也几乎不再发生。戴克的名声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海员们的爱戴。然而有一天,一艘名叫“塘鹅”号的航船开过时,船上的一名醉汉对准戴克连开数枪。枪声响过,戴克也无影无踪了。人们猜它已经丧生在枪口之下,都悲恸万分。然而没过不久,戴克又出现了,它仍旧活跃在海峡中,为过往的船只领航,海员们无不欢呼雀跃。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只要那艘“塘鹅”号开来时,它就会“退避三舍”,拒绝为之带路。不久,就传来这艘船触礁沉没的消息。

然而,1931年的一天,戴克消失了,人们猜测它大概是走完了生命的历程。那么,海豚为什么会领航?它又是如何来识别目标的呢?

有人说,海豚领航完全是偶然之举,没有研究的必要。但戴克60年如一日地这么做,却又无法让人相信这是偶然行为。况且,在许多别的海区,也有海豚伴船而行的情况,更使“偶然”的说法站不住脚。

人们对驯养过的海豚进行观察后发现,它们有逐浪嬉游的特点,还有用身体摩擦坚硬物体的嗜好。据此,有人解释道,海豚“领航”并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在航船周围能找到逐浪嬉游的环境以及摩擦身体的坚硬物体。据有关海员回忆戴克领航时说,它并不是一直都游在航船的前头,而是常在航船周围游来游去,用身体磨蹭船底。这就给上述理论提供了一些证据。

如果说上述解释尚属可行,那么,60年如一日地如此坚持着,又该如何解释呢?要知道,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都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一只海豚呢?还有就是为什么戴克能认出伤害过它的那条航船并且拒绝为之领航呢?

对此,人们以海豚具有用“声呐”精确识别目标的能力为由来进行解释。但也有人认为这个解释有些牵强。海豚的确具有精确的声呐探测能力,但要区别船只并作出拒绝反应,似乎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难道海豚也具备高级思维能力?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人类还需进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