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深水弋者: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
17196500000023

第23章 “海洋居民”的奇闻趣事(3)

我们知道,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一种糖分子聚合体,隐含着丰富的营养物质。事实上,绝大多数动物都不吃木材,这是因为它们的身体中缺乏纤维素酶,无法啃食又坚又硬的木材。可是,船蛆身上的细菌能分泌纤维素酶,这样的酶可以轻松地打开紧锁在一起的糖分子,让它们享受木材中的营养物质。因此,再坚固的木材,在船蛆眼里只是一道道美味的大餐。

3.对战海洋饿鬼

一直以来,船蛆都是海上木船的最大危害。很早以前,水手们想尽办法对付船蛆,把铅、沥青和焦油涂在船体上以抵制船蛆的蚕食,可惜收效甚微。后来,人们又在船上包一层金属板,虽然有效,不过费用之高可想而知。

现在,人们普遍采用化学方法对付船蛆,使用高压将化学制剂注入木材里,在海水中,这些化学物质会慢慢释放出来,它们不仅可以杀死船蛆,也可以防范其他对木材有害的海洋动物,可它同时也污染了海洋环境。

既然科学家发现了船蛆身上的秘密,那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环保的方法阻止船蛆的破坏活动呢?只要破坏船蛆体内的细菌,让它失去纤维素酶,自然而然它也就无法依靠木材生存了,人们也就用不着再使用污染环境的化学方法去除船蛆了,这正是一些专家正在研究的课题,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再也不用惧怕船蛆了。

高超的海洋猎手

在浅海和岩岸的水洼或石缝中,经常可以看到一朵柔弱的鲜花,兀自在岩石上绽放,可爱极了。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什么花,而是一种靠捕获水中动物为生的食肉类动物,它就是海葵。

海葵可不是不中用的花瓶角色,它不但美丽如花,还是个高超的海洋猎手。如果有鱼游过来,它会装出友好的样子频频招手,等它们上钩。虽然海葵不能主动攻击猎物,但它的触手相当厉害,一旦受到刺激,就会毫不示弱地抓住猎物,这样它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

1.像植物的动物

海葵长得肥肥壮壮,没有骨骼,身体呈圆柱形,从远处看上去就像盛开的葵花,因此有了“海葵”的美名。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可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动物。鲜艳的触手就是它攻击其他动物的利器,触手上长满了倒刺,一旦有猎物出现,倒刺就能刺穿对方的肉体。此外,海葵的体壁与触手均有刺细胞,这是一种特殊的有毒器官,能分泌很多毒液。海葵一般是不会乱下毒手的,只有在遇见危险或捕获猎物时,才肯出招。对小鱼来说,海葵可是个美丽的大陷阱,还是小心点为好。

2.快乐的海葵精灵

虽然海葵触手上的刺细胞能麻痹鱼类,可小丑鱼却不怕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小丑鱼的皮肤能分泌一种黏液,可以用来保护自己,让它可以在海葵中间自由穿梭而平安无事。

小丑鱼也叫海葵鱼,可要是人为地去掉它身上的黏液,小丑鱼也会被海葵蜇得到处乱跑。有趣的是,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不想动弹时,红身白纹的小丑鱼十分聪明,它会在海葵的触手处欢快地游动,引诱其他小鱼,直到海葵捕捉到这些猎物。等海葵吃完后,小丑鱼也可以捡一些残渣充饥。要是小丑鱼遇到强大的敌人,它也会赶快跑到海葵的触手间躲藏起来。借着身体在海葵触手间的摩擦,小丑鱼还可以除去身体上的寄生虫或霉菌等。由此看来,小丑鱼特别会找靠山的,它们真是一对好搭档。

长寿之最

在自然界中,寿命最长的生物当数银杏树,其树龄可达3000多年。可在海洋里寿命最长的动物是什么呢?研究发现,海葵是海洋里寿命最长的动物,它的寿命甚至超过了海龟、珊瑚等寿命达数百年的物种。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测验,研究人员发现,海葵的年龄可以达到1500~2100年之久,真让人始料未及。

3.与寄居蟹互惠互利

除了小丑鱼,海葵还有一个好伙伴,它就是被称为“白住房”的寄居蟹。为什么要和寄居蟹在一起呢?这是因为海葵往往固定在岩石上,只能靠等才有东西吃,这总是让它们饥一顿饱一顿,可有了寄居蟹就不同了。

寄居蟹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它寄居在螺壳里,随着身体的变化,会每隔一段时间离开原来的壳,到更大的其他动物的“家”里生活。因此,海葵就跟着寄居蟹,到处流浪,扩大觅食领域。

海葵藏在寄居蟹的蟹壳上,一旦有动物靠近它们,海葵就会用有毒的触手攻击侵犯者。这样寄居蟹也可以放心地旅行了。同时,海葵的外形像朵花,寄居蟹因此就有了很好的伪装物,行动起来更加方便。大自然的神奇不得不令人感叹,连动物都知道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怪鱼儿变性别

在自然界中,稀奇古怪的事太多了,而最为有趣的是,鱼儿竟然会发生离奇的性变情况。不用担心,这只是鱼类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加勒比海,一种美丽的隆头鱼就有这样的本事,它们刚孵出的幼鱼是清一色的雌性,体色金黄,随着身体的成熟体色会转为深蓝色,并带有斑马条纹,性别也就变成了雄性。

1.怪鱼儿在变化

在印度洋里,生活有一种与海葵共生的雀鲷鱼。在一群雀鲷鱼中,只有两条雌鱼是头领,其余的都是雄鱼,就像一个“母系社会”。一旦领头的“女主人”无法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鱼群中身体最强壮的雄鱼就会变成雌鱼来接替它,继续履行“母系社会”首领的天职。

与雀鲷鱼相比,在巴西附近海域有一种“石斑鱼”,它的变化更为奇妙。据说,一对石斑鱼一天内能雌雄互换性别达四五次,真是让人称奇。

2.性别大逆转

黄鳝在鱼类的性变中最为常见。黄鳝的卵刚孵化出来时,都是雌性。可当小黄鳝发育成熟,体长达到35~40厘米,第一次完成产卵后,就会由雌性转变为雄性。所以说,生活在淡水里的黄鳝,身兼两重性别,它们的一生都要经过雌、雄两种不同性别的发育过程。这就是鱼类学家所说的“性逆转”。

在我国新疆伊犁河中,生活着一种被称为裂尻鱼的鱼类,它的“性逆转”现象恰好与黄鳝相反。它们在体长25厘米以下时,全都是雄性,可一旦体长达到30厘米,就会变成雌性,体色也由先前的银白色变为暗黄色,属于比较罕见的一种鱼类。

3.妻妾成群

在澳大利亚沿海有一种大型鱼类,因为牙齿很像鹦鹉的嘴,所以叫鹦嘴鱼。与隆头鱼完全不同的是,在鹦嘴鱼的鱼群中,只有一条最大的个体是雄性,众多的雌鱼围绕它形成一个集体,可谓是“妻妾成群”。但要是雄鱼由于体力不支等原因,导致自己的位置出现空缺,这时鱼群中最大的雌鱼就会迅速地变为雄性,代替雄鱼行使“权力”,十分有趣。

精确的海洋警报员

海洋就像个“聚宝盆”,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然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却让美丽的海洋变了颜色,海洋快成了人类的废弃物仓库。于是,一些沿海国家建立了监测站,共同保护这个“聚宝盆”。有趣的是,一些生活在海里的鱼类和软体动物,也能对水体环境起到监测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检测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海洋警报员是如何“工作”的。

1.幼鲑咳嗽来提示

有一种生活在大西洋附近的鲑鱼,喜欢比较清洁的水域。要是让它碰到含有高浓度的金属污染物的水,这些小家伙就会不安分起来,立刻进行静鳃动作,产生换气的停顿,进而发出像“咳嗽”一样的声音。

因此,一旦有幼鲑有“咳嗽反应”,就说明水体被污染了,并且相当严重。随后,科学家对鱼的反应做了研究,根据鱼口一张一闭的肌肉活动产生的微弱电场,通过高度灵敏的电极与计算机相连,绘制出了测定关系图。只要对照咳嗽状态的曲线,就可以很清楚地掌握水质污染的情况。在英国泰晤士河的水质监测站,就是选用鲑鱼来担任监测员的。

2.聘请狗鱼来服役

在非洲的尼日尔河流域,有一种嗅觉特别灵敏的狗鱼,能对水中的有害物质和气体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些狗鱼大都长着长鼻子,体长有1米左右,十分凶猛。它们每天游动在蓄水池中,专门监测水质是否受到了有害物质的污染。与此同时,监测人员也会借助一种特殊的放大器,对狗鱼发出的脉冲信号进行收集。通常情况下,脉冲信号每分钟振荡400~800次,要是出现有害物质,狗鱼发出的脉冲信号就会产生相应的爆裂声,频率也会减少到每分钟200次以下。

正是有了这一特点,狗鱼也被派上了用场,充当起了城市供水系统的“监测员”。据说,尼日利亚首都的供水系统都得靠狗鱼值班进行监测。因为狗鱼尽职尽责,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聘请”去工作了,它们在美国、英国、德国和瑞士等国家担当起了水文监测的重任。

企鹅监测员

南极洲是企鹅生活的乐园,也是它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净土。因此,企鹅对各种空气污染的反应十分灵敏。根据企鹅的这一习性,德国柏林的一个空气监测站启用这种来自南极洲的水鸟充当“监测员”,要是空气中有一丁点儿的污染物,它们的呼吸便会发生变化。根据企鹅呼吸发生变化的大小就可知空气受污染程度的强弱,其准确性和灵敏度绝对不亚于先进的电子监测器。

3.牡蛎闭壳来抗议

牡蛎是一种海洋软体动物,因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酒店的桌上珍品,深受食客们的青睐。此外,它还可充当为人类服务的水质监测员。

通常,牡蛎会用自己的身体过滤大量海水来寻找藻类。如果有水质受到污染,它的体壳将会自动关闭。据说,荷兰科学家已经利用牡蛎和计算机,通过某些方式组成了水质污染监测系统,这样可以对海洋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现在,这样的污水检测器已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应用起来,深受好评。

除了这些监测员,法国还使用了一种鳟鱼,人们可以利用它灵敏的嗅觉来辨别水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判别水质。

海洋中的“白衣天使”

海洋中也有白衣天使,虽然它们不穿白大褂,但同样履行着医生的职责,为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提供各种医疗服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医术高超的“医生”,海洋里的鱼类在生病或受到伤害时,才能得到适当的“救治”,生活得更加舒适。

1.生意红火的“清洁”虾

在巴哈马热带海域,有一种彼得松岩虾,可以说是虾医生中的“名医”。人们给这些小虾起了个可爱的名字——“清洁虾”。这种虾喜欢把“医疗站”建在珊瑚礁、岩石、海草茂密的高地或沉船的残骸边缘。虽然“医疗所”陈设简单,没有现代化的医疗器械和药物,甚至连张病床都没有,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虾医生们仍旧凭着自己高超的医术和辛勤的工作,挽救了许多海洋动物的生命。

为了能够让病鱼主动前来看病,这种小巧的“医生”经常在洞穴的门口舞动头前的一对触须,并前后摇摆着身体。要是病鱼看到触须,就会立刻游过来。然后,彼得岩松虾会毫不犹豫地爬到鱼的身上,做一个病情观察,再用锐利的足钳把病鱼者的寄生物一个个拖出来,并对病鱼身体的四周认真清理,直到干干净净方才罢休。当需要检查鱼的鳃盖时,鱼也会主动配合“医生”的工作,依次张开两边的鳃盖,让医生进行治疗。此外,到这里来就诊的不仅有小鱼,即使凶猛的鲨鱼也会到此光顾,寻访求医。

2.救死扶伤,义不容辞

事实上,不仅虾会充当医生,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小鱼儿也在从事这一行业,现已发现了505条“鱼医生”。与虾一样,鱼儿建立的“医疗站”也都设立在珊瑚礁、水中突兀的岩石、海草茂密的高地或沉船残骸边。它们也都是尽职尽责的“好医生”,非常勤劳,据说有的鱼医生一天可治疗400多条患皮肤病的鱼儿,就连人类的医生也自叹不如。

有趣的是,“鱼医生”体态小巧,行动轻盈,而且给鱼治病自有独家秘法,不开药方也不打针,而是用它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细胞。生病的鱼“就诊”时,必须头朝下,尾巴朝上,笔直地悬浮在水中。如果是喉咙生病,病鱼就得乖乖地张大嘴巴,让“鱼医生”钻进嘴里去,它们是非常敬业的。

3.医生发怒不干了

鱼医生的“生意”红火的时候,竟然会出现患者排队等待的事情。然而,有些时候,这些“患者”为了早点看上病,也会插队,相互之间常发生争执。可鱼医生一般不理会这些,仍旧精心地工作着。

可要是这些“患者”太过分了,吵吵嚷嚷的声音太大,喜欢安静的鱼医生也会勃然大怒,甚至甩手不干了,躲到清静的地方去。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些病鱼也会想方设法留住鱼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鱼医生又会重新开始工作。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来看病的鱼大都是雄性鱼。这或许是雄鱼爱打斗,经常受伤的原因。不过,雄鱼比雌鱼爱清洁、爱打扮也是一大缘由。

海底渔翁大PK

说人会钓鱼,不足为奇,可竟然有鱼也以钓鱼为生,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还真别小看了这些海底“渔翁”,它们的“鱼竿”各不相同,采用的战术和钓上来的鱼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凭借这些天生的渔具,它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好不逍遥自在。

1.渔翁个个长得丑

这些“渔翁”们个个出身钓鱼世家,渔具也都是家族祖传的。它们就是深海、深海龙鱼、穗躄鱼和瞻星鱼。

被称为“深海钓鱼者”,圆圆的身体,大大的脑袋,一对大眼睛鼓出来,张开的大嘴巴里露出又尖又长的獠牙。正是有了这些牙齿,在西方赢得了“黑魔鬼”的外号。有趣的是,没有腮,但胸鳍上长有小孔,可以靠这些小孔吸取海水,从中提取氧气。此外,鮟鱇也没有鳞,只有一排排的肉质垂片遮盖全身。

与一样,深海龙鱼有一个大头,并用大量又长又尖的獠牙武装自己。穗躄鱼更是长相奇特,没有一点儿鱼的模样,简直就是一丛乱灌木枝。瞻星鱼长得更丑,大大的扁脑袋,下嘴唇长得出奇,一对圆圆的大贼眼睛长在头顶,冒充是整天看不够星星的天文爱好者。鱼不可貌相,这些“渔翁”们虽然长得丑,但是钓鱼技术绝对堪称一流。

垂钓高手——角鱼

有一种角鱼,也是钓鱼的高手。在它的头上有引诱须,须的顶端有一种其他鱼很喜欢的诱饵。此外,角鱼的外形也为“垂钓”提供了方便。它身体的背面是褐色的,并有许多突起的小东西,显得与周围环境很相似,可以隐藏自己。当有鱼虾靠近角鱼时,它就会施展自己的钓术,把引诱须向前伸出,闪烁的诱饵不时地抖动着。同时,它也会用测线器官探测周围捕获物的动静,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小鱼虾,最后却轻易地将自己送到了角鱼的口中,看来还是角鱼的本领更胜一筹,让人叹服呀!

2.各不相同的渔具

这些“渔翁”们的渔具都很特别。把又细又长的钓鱼竿“扛”在背上。在它的背鳍上,长有3根骨质的弹性触须,其中后两根的上端是尖的,前面一根的上端有一块小虫似的肉质皮瓣,别以为它没什么用,这可是鱼用来钓鱼的“鱼饵”。